為什麼中國很多父母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問題很大,一點一點答。
先說感受。
在很多事情上面,孩子的感受恰恰與教育目的矛盾。而且孩子越小,感受越原始、越生物化,與教育的目的越背道而馳。教育的功能是將人的原始的生物本能社會化和系統化,類似『改造』,以最終適應社會,所以教育的目的決定了教育的手段不可能完全照顧到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小一點的孩子反抗比較原始,哭鬧啊、發火啊,都很直接,很單純,大孩子或者青少年的反抗複雜,多種形式混合,破壞力大得多,家長常常感到無能為力。這時候再談孩子的感受雖然有種『早幹嘛去了』的後知後覺,也比完全不管孩子怎麼想的好一些。順便插句,為啥媽媽比爸爸更容易理解孩子,和女性比男性更有同理心相關。
再說教育目的。
首先大目的是成才沒毛病,但怎樣算成才?是名利雙收榮耀顯赫,還是平安普通一生順遂呢?是佔有最多資源,站在人生金字塔頂端,還是小富即安,做遵紀守法好市民,還是做某行業頂尖翹楚,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呢?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定義。理想的,孩子自身條件好,家長思想和方法夠先進,學校和老師也有正面促進,那容易達成。不理想的,有家長和學校給力可孩子掉鏈子的,有孩子給力但家長拖後腿的,還有家長水平不行主動讓位給學校,卻失去了因材施教機會的,也有孩子和家長拖學校後腿的,過程各種各樣,結果也各種各樣。不論哪種教育過程,只有目的與條件匹配,並且親子雙方沒有隔閡,溝通順暢的,孩子的感受才能第一時間被父母體會和理解。
再來說孩子。
前面說了很多時候孩子的感受與家長期望的教育矛盾。其實還有種特殊情況,就是家長在處理自己的事或者家庭的事時,有意或無意會繞過孩子,極少有徵求孩子意見的時候。隨便舉舉都是例子,你爸媽買房會徵求你的意見嗎?我都沒問過我孩子的意見。你爸媽離婚、再婚會徵求你的意見嗎?我會,但我爸媽不會,我過了5年才知道他們離婚了。
毫無科學數據支持的一般而言,與孩子的未來生活聯繫密切的,可預期將有負面影響的,家長才會主動告訴孩子,甚至只是通知一聲,孩子反不反對並不重要。遇到這種情況簡直就是妥妥的曝光,平常滿嘴的親子平等,事到臨頭才發現不過是口號,誰信誰幼稚。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家長真抱著想聽聽孩子的意見,認真考慮孩子的建議不行嗎?實際上是可以的,但是,要求孩子的心理夠成熟。心理成熟的人知道,建議不一定會被採納,不被採納不一定是否定自己,只不過就是論事。很多家長,包括很多平時多民主的家長不顧及孩子感受做出決定,無非是怕孩子想太多,但如果孩子主動問,也會願意花些時間解釋。
再說說家長。
我感覺家長素質真的一代比一代高,以孩子為本的家庭教育比過去多多了。最起碼,為什麼很多父母不考慮孩子感受都能被提出來,放30年前,父母還在考慮那一點工資怎麼養活幾個孩子,心理感受是什麼玩意?能吃好學好身體健康就行了。所以啊,做孩子的要給家長一點成長的時間,畢竟家長的成長晚於孩子的成長,先有孩子才有家長。只要不是特別頑固的家長,在如今強調家庭教育、強調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當下,家長也會從不同的渠道學習到的。就拿自己來說吧,我寫完這篇答案也反省了一下,買房前先問下孩子也沒什麼,他多半會說哦,知道了,你們看著辦吧。這不就皆大歡喜了么。
為什麼有些家長似乎從來都不會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吶?
對於這個問題,我腦海中冒出來的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因為他們不會。
這裡的不會其實有很多的無奈,不是不想,是想但是不會。
※一個沒用的父親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
※孩子是不是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瑞舒瓊教你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美國遊記 我在美國三個月的真實見聞(三)
※分享之家!
※代孕生下孩子卻被總裁抱走,五年後她回來找孩子再次招惹上了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