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為何拒絕高官厚祿,窮困而死?

上一篇文章(《為什麼莫扎特窮困潦倒,影響他的社會因素是什麼?》),我們提到了導致莫扎特窮困潦倒的社會原因:

  • 不願意為甲方(宮廷)創造平庸的音樂;
  • 當時社會對藝術作品付費機制的不健全;

今兒我們來聊聊莫扎特糾結的心理因素,他為什麼不願意接受財富和權貴。

簡單來說,莫扎特在當時可以揚名立萬遠離貧窮,但最終他卻貧窮潦倒,鬱鬱寡歡而死。

莫扎特內心的糾結在於:

  • 莫扎特內心逆反宮廷和自己的父親;
  • 同時他對自己的音樂才華的極度自信(他堅信上帝給他音樂天賦是為了拯救世界);
  • 在不創作音樂的期間段內又非常自卑;

不將就

以莫扎特的才能,寫出人人都喜歡聽的類似《小星星》或者《土耳其進行曲》這樣的音樂很容易。他也可以靠這種音樂獲得不錯的收入,當時約瑟夫二世讚美莫扎特,但希望音樂能再簡單點(朗朗上口)。

莫扎特不願意委屈自己的才華去妥協。可以說,莫扎特自己主動選擇了困難模式。莫扎特的有著非常糾結的性格,他有著強大的自信卻需要別人的肯定來滿足自己,否則就會陷入自卑之中。

敏感而自卑

莫扎特小時候就對別人的愛非常敏感,他常常纏著別人,一天要問十次,是不是喜歡他。如果說不,即使是開玩笑,也會讓莫扎特立刻由笑轉哭。這種心理需求一直持續到他成年,他需要人們持續的愛,當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立刻表現得消極和悲傷。這種極度敏感的需求刺激他在音樂上更加集中精力,因為他知道,人們愛他是因為他在音樂上的才能。在他成年以後,這種轉向創作尋求補償的心理機制,又強化了他在不作曲的時間裡,在人前的自卑。

神權天賦

這條非常有趣。

莫扎特對於自己的藝術才能,有特彆強的意識,他幾乎把上天賦予他的才華當成了某種義務,他沒有辦法背叛這種義務。換句話說,這種義務已經成為他內心不可動搖的紀律,當他在世俗生活中面臨的矛盾特別尖銳,以至於無法控制的時候,他還會利用這種義務來自我保護。(類似蜘蛛俠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可以拿盧梭來和莫扎特做對照,讓你對莫扎特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知道,盧梭是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社會契約論》的作者。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不成功的作曲家。他還寫過小說。當年盧梭來到巴黎,有一位比他年紀大很多的貴婦人接納了他,把他變成了自己的情人。他成功地安頓了下來,並且很快躋身巴黎的上流社會,可以安心地開始創作。而莫扎特缺乏盧梭的這種圓滑的社交能力,這是他的成長環境導致的。

莫扎特結婚是在 1782 年。這時候他剛剛徹底和薩爾茨堡的大主教決裂,搬到維也納當一個自由藝術家。他還有 9 年的壽命。和宮廷決裂,和父親決裂,支撐他的力量,其實也只有他作為天才藝術家的使命感。他遵循的是藝術的規律,而不是什麼外在的力量,只有這麼做,才能滿足他的自尊心。

天才即是反抗,他們都是異類

我們從他個人的心理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不願意屈從於我們前面說到的藝術生產機制,而非要去選擇一條危險的道路。這條危險的道路通向前無古人的藝術成就,但也讓他在 35 歲的年紀就早早去世。

但是就像每個時代的天才一樣,莫扎特已經跑得越來越遠了。時代限制了他的壽命,但他的作品卻在歷史中證明了不朽的生命力。

我們敬佩天才,他們是歷史的異類。

只要是人,就一定受著各種限制,吃飯穿衣,社會關係,當然也要遵守社會規範。但天才的價值在於他們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意志,可以做出超出常人的反抗。天才的成就就是反抗與奮鬥的成果。

塑造天才往往需要兩個因素:社會和心理。這兩個因素,都驅動著天才在一個個人生節點去做出選擇,或者是正向的反應,或者是逆向的反抗。最終,他才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


推薦閱讀:

男神女神都在聽古典音樂:居里夫人篇
[薦書]當你不止想讀對位教材的時候
橄欖獨家採訪鋼琴家-朱曉玫
即興伴奏教學系列26——暫變調:重屬和弦 之三
貝多芬第三十鋼琴奏鳴曲的研究歷程(1)

TAG:小提琴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