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鳥到全馬330:三個月時間,三套馬拉松訓練計劃

3個月後,馬拉松下半年賽季即將拉開大幕。此前我們陸續針對入門(安全完賽)、初階(全馬跑進4小時)、進階(全馬跑進3小時30分)制定了訓練計劃:

  • 馬拉松長跑如何安排專業的訓練計劃?
  • 馬拉松怎樣才能跑進4小時?
  • 馬拉松全程怎麼跑進330?

想在秋季獲得收穫,此前的汗水必不可少。距離比賽前的3個月/12周是馬拉松備戰的黃金期,能否實現目標全看這幾個月的執行了——在匯總並解讀這些訓練計劃之前我們依然要強調幾點:

  • 靠譜的訓練計劃一定是針對個體當下情況和未來現實(時間/目標)情況,訂製的。即,你可以根據自己實際調整計劃,而不用刻意按部就班的照著訓練;
  • 馬拉松是一項較高風險的運動,不要輕易去「越級」。我們建議具備輕鬆完成半馬的選手去嘗試挑戰馬拉松、全馬具備4小時實力的選手去嘗試突破330,而非直接越級去追求太遠的目標;
  • 接下來高溫多雨的夏季會為跑步造成不少困擾,建議跑者選擇合適的訓練裝備,多關注心率等運動數據,出現訓練傷病或感冒等疾病,請務必調整或終止訓練計劃;

理論上,一個訓練計劃執行度能達到85%,即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完成度了。

訓練計劃解讀

  • 跑的更慢一些

要知道,即便是川內優輝這樣的精英級選手,平日里他依然會花大量時間去「慢慢跑步」,而不是大量的高頻速度訓練。馬拉松本質上依然是一項有氧運動,身體消耗的能量99%來自你的有氧系統。所以對目標完賽的新人而言,並沒有太多必要去進行太多導致大量乳酸堆積的訓練

  • 不要過量訓練

跑的過於頻繁也是不可取的。全馬新手往往過於擔心自己的訓練量是否滿足需要,但即便訓練量普遍較高的日本跑者,他們依然會花大量的時間去休息和調整,以讓自己身體恢復。切記好的訓練一定是訓練+休息共同組成,跑的太過頻繁除了讓自己可能增加受傷風險、降低訓練質量外,未必最終一定就能跑的更好。

對多數馬拉松愛好者而言,每周跑3-4次即可

  • 重視每一次慢跑的熱身/冷身

無論接下來進行何種強度的訓練,每次跑步前都至少需要15-20分鐘時間讓自己熱身,完成訓練後也盡量慢慢停下來,認真做好拉伸/冷身才算訓練正式結束

計劃中提到的訓練內容——

有氧慢跑:一般距離不超過16公里,強度約儲備心率*的62%-75%。

長距離跑:一般指超過26公里的跑步訓練,為了提升耐力,為全馬距離做準備。強度約為儲備心率的65%-75%。

中長距離跑:18-26公里之間,配速與長距離跑接近。

馬拉松配速跑:訓練中很大一部分距離以目標馬拉松配速完成。

乳酸門檻跑/節奏跑:訓練中有超過20分鐘是以乳酸閾值配速進行的節奏跑,目標提高乳酸閾值,幫助提升跑馬拉松時的比賽配速。強度一般在儲備心率的77-88%。

恢復跑**:配速輕鬆的放鬆慢跑,加速身體恢復,為下次訓練作準備。

XT/rest:休息或者非跑步的其它運動,但強度不要太高。

最大攝氧/間隙(VO2Max):間歇跑總距離不長,強度很大,場地也盡量選擇操場或環形封閉公路。

*註:心率作為衡量訓練強度的主要參數,其中儲備心率=最大心率-靜息心率

最大心率:網上有諸多最大心率的計算方式,建議可以搜索一下,選擇其中較為接近的結果取平均值。這裡提供一個計算公式作為參考:最大心率=217-(0.85x年齡);

靜息心率:早上醒來後?別起床,靠床上坐一分鐘,讓身體和思維放空,此時測量出的心率數值,大體就是靜息心率了;

儲備心率的比例百分比再加上靜息心率,即訓練要求的目標心率區間。

**一些有氧/恢復跑中的ST指衝刺跑,一般在有氧或者恢復跑後進行,每組100米指前70米加速,後30米減速,不要求像百米衝刺那樣儘力,加速跑時留意下跑姿,做針對性的糾正。

?

  • 安全完成馬拉松訓練計劃

這是一份12周(3個月)、針對馬拉松新手的訓練計劃——開始這個訓練計劃前,希望跑者已經完成過半程馬拉松,或具備了跑完半馬(21.0975公里)的實力

?

  • 馬拉松破4訓練計劃

相比輕鬆完成馬拉松,跑進4小時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需要更為系統的訓練除了有氧能力的繼續加強,也增加了最大攝氧量訓練和節奏跑這樣偏速度的練習。

在跑量方面也有增加——考慮到接下來夏季普遍高溫天及多雨水,跑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刪減。但每月達到至少200公里跑量,依然是比較建議的。

?

  • 馬拉松跑進330計劃

馬拉松完賽計劃的月跑量接近200公里,破4訓練計劃的月跑量接近240公里,成就330計劃的月跑量並不只是再次增加而已,它要求在保證訓練「量」的同時,「質」是更值得注意的一個點。即,只是單純的堆跑量未必就能實現目標,過於超綱的訓練強度亦不會是成功保障。

這份計劃里,心率、配速或時間都可以作為訓練的參照——如果你已經具備跑進4小時或者3小時45的水準,相信已經對自己不同強度下心率/配速或者時間有了一定了解。後面我們也以心率這個對每個人最客觀的數據,談一下在比賽中如何通過心率制定參賽策略。

訓練計劃由有氧、馬拉松配速、間歇、節奏、中距離、長距離等組成,每份合格的訓練計劃理應針對不同個體量身定做,所以你可以結合自己的時間和習慣做調整。有些人每周跑3-4次,有些人會跑5-6次,也有人有足夠條件一天多練——這都是正常的情況,並不意味著強行要去採用統一的安排。但是切記每周的較高強度訓練間,確保至少兩天時間是XT/rest、有氧或恢復跑這樣低強度的訓練,避免負荷過大帶來潛在傷病。

更高強度也意味著身體需要更多休息,3個月的備戰是訓練黃金期,也是調整身體狀態的必要期,飲食、睡眠和對肌肉關節的放鬆按摩與訓練一樣重要。

全程馬拉松比賽策略

  • 熱身

如果只是為了跑完馬拉松,賽前熱身並非是重頭戲——你可以用比賽開始後的幾公里作為熱身的一部分,也為了避免浪費體能。而對於進階跑者而言,及早進入比賽狀態就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熱身應該安排在賽前30-40分鐘,慢慢進行5分鐘的熱身跑,而後將配速達到6分/公里,熱身跑完後進行10分鐘的拉伸,包括對腿部肌肉的按摩、放鬆肩膀,隨後再進行一次5分鐘的熱身跑,這次要求達到比賽配速(全馬4小時配速約為5分40/公里),再進行拉伸調整。

熱身也是檢查比賽裝備的最後機會,比如號碼簿是否佩戴平整,鞋帶和鞋墊是否需要調整鬆緊,等等。

  • 前半程

很多跑者知道,想完成馬拉松目標,勻速是很關鍵的。但客觀上跑者的跑步經濟性會隨著運動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差。所以比賽中的配速很難以全程勻速去執行。

前面兩公里可以考慮比目標配速慢20-30秒/公里,如今馬拉松都會安排兔子,但多數比賽參賽選手諸多,可能你在比賽發槍時與兔子保持較遠距離,即便這樣也不要過於焦急的去追兔子。比賽開始前雖然經過熱身,但身體未必在最佳狀態,比賽一開始就跑得太快,身體也會消耗過多的糖原儲備並堆積過多的乳酸。

對很多有經驗的馬拉松選手而言,42公里的比賽,可能前5公里都是一個調整期——今天的比賽狀態如何,是否應該調整比賽策略和目標,都會在跑完前5公里後根據身體反饋來更改。

如果一切順利,5公里之後你應該就會處於很好的比賽狀態,按照目標配速前行。

  • 最後十公里

有句話叫,馬拉松是32公里的熱身外加最後10公里的發揮。從半程到32公里是段容易產生疲憊感的距離,但還有最後10公里要完成。比賽進行到這個時候,掉速變得很常見,其中主要原因未必只是你身體沒有能力維持配速,還包括注意力開始不集中。

在最後十公里,盡量跟住兔子或者配速較為一致的選手同步行進,隨著不斷接近終點,告訴自己「還有5公里」或者「只剩下15分鐘了」也將非常有激勵作用。

另外切記一點,無論是否口渴,後半程每個補水點都應該補充適當的水分,直到最後一公里。

?

對進階選手而言,如何通過心率掌控比賽

我們知道全程馬拉松想跑進330,42公里平均配速要達到4分55秒左右——比賽中選手實際跑過的距離往往要比42.195公里多出2、3百米,且經過補給站也容易出現速度下降的情況,實際跑步的配速興許還要更快一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跑步節奏和補給習慣,可能同樣是目標330的選手,他們也未必全程都是一前一後的。這裡給出一種以最大心率比例為參考的策略。

留意配速的同時關注自己心率,可以獲知當下處於的狀態——可能為了達到目標而過快的消耗體能,還是一切盡在掌握能超預期的發揮?

  • 0-3公里

比賽前需要充分的熱身,確保比賽開始後心率能平穩進入有氧心率區間,並在3公里完成時接近最大心率的75%-80%。

  • 4-21公里

維持心率在最高心率的75%-80%,盡量不要超過84%。過高的心率非常容易導致過早消耗。留意心率的同時,確保配速穩定,避免忽快忽慢。

  • 22-30公里

心率可維持在最高心率的80%-85%。

  • 31-39公里

心率可維持在最高心率的85%左右。此時隨著跑步時長的進行,你可能會意識到心率略有提升但配速並未有增長(或者說,維持配速的同時,心率也會有一定提升)。在馬拉松最艱苦的賽段,你的跑步效率會出現下降,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 39-42公里

尚有餘力或力爭最後階段「衝擊」一下成績的選手,往往此時會選擇咬牙加速。注意此時的心率也盡量不要超過92%,也需要特別留意把能量均勻消耗到終點,不要貿然提速。相比漫長的42公里,最後幾百米的衝刺未必對成績有太大影響,勻速且微笑著衝線吧!

推薦閱讀:

TAG:馬拉松 | 跑步 | 亞瑟士(As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