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準是個物理現象

本文作者:Laurie Niles ,美國加利福尼亞職業小提琴演奏家,創建了知名小提琴網站 violinist.com ,西北大學音樂學學士,印第安納大學新聞學碩士,前職業樂團演奏家。

本文由 「一起練琴 - 小C」編譯

拉的完全不在調上,但卻有好的音色,這可能嗎?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貝斯都是不可能的。

你可能說了,可能啊,我就聽過誰誰誰調不準但是音色特別棒。

咱不爭論這個,我用科學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不可能。

約翰?伯頓是一位大提琴家,同時兼任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

分校的音樂教授,他在 2015 年 3 月舉行的 ASTA 大會上,以「共鳴、音準、音調:和諧演奏的秘密」為主題發表一篇演講,解釋了聲音物理學與好音色之間的關係。在開始演講前,他問在座的大約 30 名音樂教師有多少人上過聲學課,教室里只有3人舉手。(我不在其中)

雖然很多演奏者沒接觸過多少聲學方面的知識,但這門物理學科與演奏息息相關。

伯頓說:「當你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 bass 時,你其實在演奏一種複雜的駐波。在音準方面,我們有很強的辨別能力。」

聲音是樂器和琴弦產生共鳴的聲波,但想要演奏出好音色?它需要精確的音高和恰到好處的運弓力度。

當一個弦樂演奏者拉空弦時會發生什麼?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

當弦靜止時,它處於平衡狀態。→ 弓與弦產生的摩擦力破壞了弦的平衡,使弦移動。

將下弓的動作放慢拆解:

弓把弦向右撥動一點點,然後弦的彈力使它掙脫弓彈回到左邊。

當弓在弦上移動,不斷地撩撥又離開它時,弦來回振動的情況會反覆發生。

弦能抵抗弓的力量——它想處於平衡狀態。如果你只是簡單地拉動一根弦,它就會振動,然後恢復平衡。相反,弓建立了一個連續振動的系統,通過不斷地施加來自弓的摩擦力,弦被「拉動」數百次,保持振動。

弦的長度決定了它振動的音高。當我們用手指壓住琴弦,實際上是通過縮短琴弦的長度來改變音調。

一根弦的振動可以帶動其他弦振動,這就是所謂的「共振」。在我們的樂器上,當你演奏 G 音時,即使第三根手指在 D 弦上,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拉出正確的音準時,G 的振動也會使 G 弦振動。事實上,它還能讓房間里任何能發出同樣的 G 調的東西——鋼琴里的一根弦,牆上曼陀林上的一根弦——振動。如果你敲擊一個音叉,位於房間另一邊的相同音高的音叉就會產生「共振」或「共鳴」。(這就像電影《鐵皮鼓》里,奧斯卡可以通過尖銳的叫聲來震碎玻璃;在某一位置發生了爆炸,幾公里外的房屋的玻璃碎了,是同樣的道理;首先要知道,振動發聲,物體振動就會發出聲音,振動停止,聲音停止。當一個聲音發出,和它相同音高的物體也會發生振動。)

但是想想這個:弦的「複雜駐波」產生很多頻率,不僅僅是 G 音。G 被稱為「基頻」,也就是我們主要聽到的。但由於這些振動而產生了許多其他音符,這些就被稱為「泛音」,或「和聲系列」。弦樂器的弦音聽起來不那麼清晰,但如果與另一根弦或木質樂器 ——甚至是房間另一頭的音叉 —— 產生共鳴,弦樂器的弦音就會被放大。

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一組泛音,任何音符的泛音都遵循一個物理規律。振動弦的泛音是弦「基本」波長的 1/2、1/3、1/4 等等。對於我們音樂家來說,這些分數代表的音符比「基本」音符高出一定的音程。他們總是遵循一個模式 ( 如下圖,從下到上看 ):

在這種情況下,G 被稱為「基本」波長,而泛音是波長的一部分,會產生更高八度的額外頻率:D, G, B, D, F, G 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你是能看到這個現象的!

那大提琴來舉例,談談 C 音,這是由音符 C 產生的「和聲」,也就是泛音,用音樂術語來講:

伯頓說「當我演奏 C 調時,那些和聲就會出現在聲音中。雖然我們多數會聽到基本音 ( C ),但同時也還是能聽到其他振動,先是高八度的 C,然後是高五度的 G,接著是再高純四度的下一個 C,最後是疊加了三度的 E。這種現象持續 16 分波長甚至更長。如果這些泛音與另一根弦共振,就會被放大。

伯頓演示了一遍,當他在大提琴上拉 C 弦時,泛音會使 G 弦產生共鳴,因為 G 是 C 的泛音(第三部分)。有趣的是,它的振動方式很像波圖上的第三個例子:有兩個振幅點。因為我坐在教室的最前面,所以我可以很近的去觀察弦在這兩個點處振動。這個物理現象非常有趣直觀。

不僅可以讓一個指定音符與另一根弦共振,那個音符的任何泛音都可以讓一根弦振動。

這個科學演示對我們所說的弦樂器的「好音色」有一些啟示。伯頓說「我們試圖在自己的樂器上製造共鳴」。

最好的演奏家們就是要最大限度讓他們的樂器產生共鳴。科學告訴我們,當我們拉一個音調的時,我們的樂器就會產生共鳴,從而奏響「弦外之音」。

伯頓說「共振發生有兩種情況,如果我拉基本音階,那些傾向於以那個頻率振動的音符就會振動」。在大提琴上,在 C 弦上拉音符 D 會引起 D 和 A 弦的振動,因為這些音符是 D 的泛音 ( 第二和第三偏音 )。

反之亦然:如果你拉的音符是泛音,你可以使基本和弦產生共鳴。例如在小提琴上,在 A 弦上完美地拉一個 D 可能會引起 G 弦的共鳴,因為 D 是 G 的泛音。

當然,並不是一個樂器上的每一個音符都會這樣。

伯頓開玩笑說「所有音符在大提琴上都很好,但有些音符格外的好」!因為不是每個音高都有一個與弦有關的諧波系列。

伯頓在大提琴上演示了一個很酷炫的事,比如:如果你拉高音 G,那麼 G 弦就會以四分等長波幅振動,有些事你感覺到的比你看到的更棒。同樣,G 弦上的振動有兩個振幅點,當你拉一個高八度的 G 弦時。你也可以用手指觸摸一個音符,使弦隨著另一根弦上的另一個音符振動。

儘管這些現象在小提琴上也會發生,但沒像大提琴這樣明顯。因為弦越短,張力越大,就越難察覺。

一言以蔽之:「音準和音調是同義詞。當你拉一個音符稍微走調時,它就不響了,沒有聲音。一個走調的音高不會引起任何共鳴。如果一個人在拉高音時,沒有共鳴的認知和感覺,就很難發現樂器的音色。我把大提琴這些與音符相關的共鳴拉的越多,我就越能掌握音高」。


推薦閱讀:

TAG:小提琴 | 音準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