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性能測試這樣做,新手離開掛人生也不遠了

歡迎關注專欄:裡面定期分享Android架構技術知識點及解析,還會不斷更新的BATJ面試專題,歡迎大家前來探討交流,如有好的文章也歡迎投稿。

Android高級技術分享?

zhuanlan.zhihu.com圖標

Android性能測試,跟pc性能測試一樣分為客戶端及伺服器,但在客戶端上的性能測試分為2類,對於應用性能測試,包括很多測試項,如啟動時間、內存、CPU、GPU、功耗、流量等。但針對rom版本的性能測試,一般關注功耗。

一、不同版本的性能測試

1、rom版本的性能測試

rom版本一般就關注功耗測試,不過rom版本的功耗測試跟應用的功耗測試會有所差異,當然只是用例設計方面的差異,工具仍然採用安捷倫電源儀進行。

2、應用的性能測試

應用的性能測試,對於啟動時間、內存、CPU測試大家一般都使用外部提供的第三方工具來輔助測試,如GT、安測試等、這些工具的原理都是基於調用Android底層的一些api來獲取到測試所用到的值,當然我們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如使用Android本身提供的一套adb即可完成上述測試。

對於GPU、功耗、等測試來說,用第三方工具測試得到的數值一般都不是很準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引入硬體來進行測試了,GPU可以採用高速相機來進行測試,功耗可以使用萬用表或安捷倫電源儀來進行測試(ps:有硬體動手能力的可以DIY一個小板進行)。

3、Android的性能測試

該本分內容為今天主要詳述的內容,具體分析見下文。

二、關於Android的性能測試

1、啟動時間

首先,我們來說說啟動時間。關於應用的啟動時間的測試,分為三類:

①首次啟動--應用首次啟動所花費的時間

②非首次啟動--應用非首次啟動所花費的時間

③應用界面切換--應用界面內切換所花費的時間那麼如何來做啟動時間的測試呢,一般我們分為2類,一類為使用軟體來測試,一類為使用硬體來測試,首先我們說說軟體測試的方法,可能大部分人都比較通曉使用Android提供的DisplayManager來獲取activity的啟動時間。

步驟:

通過計算activity最後剩餘的時間之和即可(這裡可以使用excel表格自動相加也可以使用演算法,我就不詳細介紹了)。

除了Display Manager的列印時間方法後,還有通過關注am的啟動時間及Display Manager列印的結束時間,通過兩者時間之間想減也能得到應用的啟動時間,還有可以通過Power Manager來計算列印時間,在應用啟動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注Activity Manager-Launch的變化來計算應用的啟動時間,還有可以通過截圖統計啟動時間,對於自研應用,最效率的莫過於直接在程序中插入列印時間的節點了。

除了軟體測試的方法,還有硬體測試,我們可以使用高速相機或者手機,採用錄像的方法把應用啟動過程給錄製下來,然後通過人工數幀或者程序數幀的方式計算啟動時間。

2、內存消耗

1)內存消耗概念

這個測試節點的設計目標是為了讓應用不佔用過多的系統資源,且及時釋放內存,保障整個系統的穩定性,當然關於內存測試,在這裡我們需要引入幾個概念:空閑狀態、中等規格、滿規格。

空閑狀態:指打開應用後,點擊home鍵讓應用後台運行,此時應用處於的狀態叫做空閑。

中等規格和滿規格:指的是對應用的操作時間的間隔長短不一,中等規格時間較長,滿規格時間較短。

接下來我們說說在內存測試中,存在很多測試子項,如下清單所示:

  • 空閑狀態下的應用內存消耗情況
  • 中等規格狀態下的應用內存消耗情況
  • 滿規格狀態下的應用內存消耗情況
  • 應用內存峰值情況
  • 應用內存泄露情況
  • 應用是否常駐內存
  • 壓力測試後的內存使用情況

2)關於Android內存測試方法分類

①使用Android本身提供的ActivityManager.MemoryInfo()方法獲得(此方法請百度或google)此類第三方工具有如網易的Emmagee、安測試、騰訊的GT等。

②使用Android提供的對應內容,來獲取。

③使用Android提供的procrank。這裡我們詳解一下procrank方法(批處理)。

首先,去google獲取procrank、procmem、libpagemap.so三個文件;然後push文件,執行;最後,剩下的就是整理測試數據了。

3)關於內存泄露方面的測試

可以通過幾個方面來測試:

①通過monkey壓力測試記錄內存使用情況,分析數據曲線圖及日誌情況;

②通過eclipse上的mat+heap來分析存在內存泄露方面的節點。

3、CPU方面的測試

1)子項清單

CPU跟內存一樣,存在一些測試子項,如下清單所示:

①空閑狀態下的應用CPU消耗情況

②中等規格狀態下的應用CPU消耗情況

③滿規格狀態下的應用CPU消耗情況

④應用CPU峰值情況

2)CPU的測試方法

1.使用Android提供的

2.使用top命令

3.第三方軟體

例如:3Dmax、安兔兔等。

3)GPU的測試方法

自從CPU及內存後,GPU這個詞對於PC性能測試者也不陌生了。3Dmax、安兔兔等之類的第三方軟體,讓GPU在移動端性能測試領域都知曉。但對於應用的GPU該如何來測試呢?我們先引入幾個名詞:過度繪製、幀率、幀方差。

過度繪製:是指界面顯示的activity套接了多層而導致;

幀率:是指屏幕刷新率;

幀方差:是指屏幕刷新幀間隔方差。

對於GPU的測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測試子項:界面過度繪製、屏幕滑動幀速率、屏幕滑動平滑度。

①過度測繪

它主要通過人工進行測試。打開開發者選項中的顯示GPU過度繪製來進行測試(PS:只有Android4.2及以上的版本才具備此功能)。驗收的標準為:

a、不允許出現黑色像素

b、不允許存在4x過度繪製

c、不允許存在面積超過屏幕1/4區域的3x過度繪製(淡紅色區域)

②屏幕滑動幀速率的2種主要方法

→ 軟體測試方法

a、手機端需打開開發者選項中的啟用跟蹤後勾選Graphics和View

b、啟動SDK工具Systrace插件,勾選被測應用,點擊Systrace插件,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設置持續抓取時間,在tracetaps下面勾選gfx及view選項,

c、人滑動界面可以通過節拍來進行滑動或者掃動,幀率數據會保存到默認路徑下,默認名稱為trace.html

d、將trace.html文件拷貝到linux系統下通過命令進行轉換,生成trace.csv文件:

e、用excel打開文件計算得到幀率

→ 硬體方法

這裡需要引入高速相機,打開高速相機,開啟攝像模式,錄製人滑動或者掃動被測應用的視頻,再通過人工或者程序數幀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計算得到幀率。

③屏幕滑動平滑度測試

方法如同幀率測試,唯一的差異就是最後的結果計算公式的差異。GPU的測試目前業界使用的均為硬體來進行,軟體測試的數據相較硬體差異較大,對於幀率及幀方差的測試標準而言,需對待不同機型設定不同的標準。

4、功耗測試

1)功耗測試類別

功耗測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測試:

a、測試手機安裝目標APK前後待機功耗無明顯差異。

b、常見使用場景中能夠正常進入待機,待機電流在正常範圍內。

c、長時間連續使用應用無異常耗電現象。

2)測試方法

①軟體測試

A、第三方工具:如金山電池管家之類的;

B、自寫工具:這裡一般會使用3種方法:

第一種,基於Android提供的PowerManager.WakeLock來進行;

第二種,比較複雜一點,功耗的計算=CPU消耗+Wakelock消耗+數據傳輸消耗+GPS消耗+Wi-Fi連接消耗;

第三種,通過adbshelldumpsysbattery來獲取。

②硬體測試

在這裡,我們一般使用萬用表或者功耗儀進行測試。使用功耗儀測試的時候,需要製作假電池來進行的,有些不能拔插電池的手機,還需要焊接才能進行功耗測試。

5、流量測試

性能測試的——流量,當然我所指的性能測試是針對大部分應用而言的,可能還有部分應用會關注網速、弱網之類的測試。

1)流量測試,同樣需要引入幾個名詞:中等負荷、高負荷。

中等負荷:應用正常操作

高負荷:應用極限操作

2)測試項包括:

  • 應用首次啟動流量提示;
  • 應用後台連續運行2小時的流量值;
  • 應用高負荷運行的流量峰值;
  • 應用中等負荷運行時的流量均值;

3)流量測試一般都是用軟體來進行的,這裡我們一般分為2類:

  • 採用市場提供的第三方工具來進行測試,如流量寶之類的;
  • 自研工具進行測試。

希望上述內容對大家有用。想了解更多性能測試方法,可以關注我,之後會更新更多內容~

最後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覺得文章寫得不錯就給個讚唄?如果你覺得那裡值得改進的,請給我留言。一定會認真查詢,修正不足。謝謝。

最後針對Android程序員,我這邊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資料,包括不限於高級UI、性能優化、移動架構師、NDK、混合式開發(ReactNative+Weex)微信小程序、Flutter等全方面的Android進階實踐技術;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也節省大家在網上搜索資料的時間來學習,也可以分享動態給身邊好友一起學習!

需要展開的架構學習筆記導圖戳一下~

Android架構進階必備學習資源免費領取(架構視頻+面試專題文檔+學習筆記)?

shimo.im圖標


推薦閱讀:

小米8、魅族16 plus、一加6T、華為P20對比評測
android binder資料總結
Android App滲透測試工具分享
Android中的Parcelable詳解

TAG:Android | Android開發 | 移動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