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VR硬體來說,一般主要看兩個方面,屏幕和定位系統。
首先是屏幕
因為VR是一個眼睛對應一個屏幕(而平常我們看屏幕,是雙眼共享一個屏幕),所以實際看單眼解析度,一般有單眼1200x1080(開超採樣才能勉強看清字),單眼1600x1440(能看清字)兩個檔次。
其中1600x1440這一檔需要較大的傳輸帶寬,通常必須用DP或以上介面,HDMI介面不夠用,所以用筆記本的玩家要注意自己有沒有DP介面。
另外屏幕還有AMOLED和LCD的差別,因為VR要求響應足夠快,否則會產生拖影現象,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所有及格的VR都用的三星AMOLED屏幕,這種屏幕響應速度快,色彩鮮艷,但是由於像素排列方式,都是三星P排,會有紗窗效應(像素亮點之間黑色不發光的區域)、以及線條邊緣模糊問題,尤其看字清晰度不足。
相應的,LCD屏幕雖然解析度更高,更清晰,但是早期LCD響應速度不足,會有拖影之類的現象(國產垃圾一體機號稱4K觀影的大多都是這種),但是到了最近(2018年末),出現了快響應LCD,解決了這個問題。LCD優點是大多為RGB排列,比同檔次的AMOLED,人類感覺上會清晰不少,缺點是色彩不如OLED鮮艷,黑色也不夠純凈,嗯,具體參考現在OLED電視的宣傳廣告。
另外還有刷新率問題,理論上VR的刷新率應該在90hz以上,所以現在VR通常都是90hz,但也有部分較低或者較高的,因不同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對刷新率低不敏感,有些人刷新率一低就會暈,總體來說,大多數人短時間體會不到區別,但長時間玩,刷新率越低越容易累。
其次是定位技術
定位技術影響到玩動作、射擊之類遊戲的體驗,定位好,玩家的動作能及時反映到虛擬世界,玩動作遊戲順,玩射擊遊戲瞄起來准。反過來定位差,就會感覺動作拖慢,手感飄或者手柄不停抖,打槍打不準之類的情況。
用遊戲來形容,好的定位就是開著144幀,拿著高精度電競滑鼠玩遊戲,差的定位就是用勉強跑20幀,用有點毛病的舊滑鼠玩遊戲。
另外還有全房間跟蹤的區別,支持全房間跟蹤,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反正比天朝一般人的房間空間大)自由移動,無論在房間里繞圈、人肉走位(比如一些格鬥遊戲)、大幅度左右橫跳、甚至趴在地上當伏地魔(比如射擊遊戲)都可以。不支持全房間跟蹤,基本只能站著玩,甚至只能坐著不動(3dof定位的手機盒子/國產垃圾一體機,只能坐著看電影)。
從好到壞的排序:
V社燈塔>OC星座
>OC圖像識別/巨硬MR圖像識別
>>PSVR
>>>>>>>>nolo+國產垃圾一體機>>>>>>>>>>>>>>>>>>>用陀螺儀的手機盒子/垃圾一體機。
燈塔系統(VIVE,Vavle index,小派5k+)
由STEAM的母公司,V社開發,STEAM家的親兒子,現在性能最好的定位技術,用遊戲形容就是144-240幀電競級。
現在性能最好的定位技術,原理類似以前那種轉轉轉的雷達,2個基站用不可見激光,每秒十幾次掃描整個房間。精度能達到毫米級,玩動作遊戲完全沒問題,甚至是過剩到能專業領域使用的地步了。
支持全房間跟蹤,且擴展性比較強,是現在外設最豐富的,比如可以買三個799的定位器綁在腰和雙腳上,玩全身動捕去VRchat里當女裝大佬,或者把定位器裝在攝像機上,拍現實和遊戲疊加的MR視頻。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2個雷達一樣的基站成本不低,所以比其他VR貴上一些,另外需要架設基站,雖然安裝不複雜,但是基本遊戲空間就固定了,想要房間玩玩,又跑去客廳玩玩,就很麻煩了。
燈塔系統分1.0和2.0兩種,2.0主要是範圍比1.0大,定位也比1.0好點,不過介於1.0的範圍,已經超過了天朝人民房間的平均面積,定位精度也已經達到了過剩的地步,所以其實差別不是很大。另外,大多數採用燈塔系統的VR設備,手柄,基站都是通用的,可以互換,但是1.0的設備不能用2.0基站,2.0的設備可以用1.0的基站。
注意定位用的激光,會被鏡子或者其他鏡面反射,所以房間里有鏡面的人要留意。
星座系統(OC rift一代)
OC專用,開啟了這一代VR序幕的定位技術,暫時只有OC rift一代使用,各方面都中規中矩,用遊戲形容就是60幀普通級。
因為涉及一定圖像識別,每秒定位次數和精度都比燈塔略微差點,但玩遊戲足夠了,如果不是習慣了燈塔的人是感覺不到的。
跟燈塔一樣是從內到外,需要在房間里安裝紅外線攝像頭,也支持全房間跟蹤(必須三攝像頭套裝),範圍……反正以天朝的人均居住面積,肯定比房間大,全身動捕之類的花樣支持不太好,當然這些花樣一般人也不會玩就是了。
微軟MR(三星MR+,以及其他微軟MR系列)和OC圖像識別(OC rift S/OC quest一體機)
用遊戲來形容就是30幀能用級,
由內向外定位,不需要基站,使用頭顯上的攝像頭拍攝周圍環境,通過圖像識別畫面中的特徵,來完成定位。
定位不如前面2個,如果遊戲優化差準確度會低一些、手柄略微有點飄,且手柄超出攝像頭拍攝範圍會丟失手柄定位(比如拉弓、丟手雷、桐人裝逼起手式持劍法,新出的OC圖像識別),但大多數遊戲沒問題,如果不是已經習慣上面2個高精度定位的人,不容易感覺到。
優點是不需要基站,抱著個筆記本電腦,今天在房間玩,明天去客廳玩比較方便,後天躺在床上,比較方便,且非常便宜,MR系列幾乎就是買屏幕送VR,很適合入門。
注意,因為是圖像識別,關燈了一片黑,定位就失效了,另外有玄學認為,在房間牆上貼幾個特徵明顯的東西可以提高定位準度。
PSVR定位
寫這個定位系統,主要母的是黑一下索大法。
PSVR頭顯本身定位還可以,但由於當年非要廢物利用那個體感攝像頭定位+MOVE手柄,而這套系統,是用拍攝到的照片,手柄光點的大小來判斷距離的,精度能高就奇怪了。
導致按摩棒一樣的MOVE手柄定位精度不佳,還容易丟跟蹤,極大的影響了PSVR遊戲的體驗(比如射擊遊戲打不準),限制了遊戲類型。
但無論如何,都是正兒八經的VR,還是完爆那些垃圾陀螺儀手機盒子幾十條街,而且經過一些運動預測之後的優化,還算是夠用,比如節奏光劍就OK。
Nolo定位
國產垃圾一體機可以配Nolo,獲得完整的定位能力,玩STEAM VR上的VR遊戲,但體驗么,僅僅是能玩而已那個地步,體驗就別想了……
現在市面上可以買到(或者即將能買到的)VR頭顯評價
Vavle index
V社自家出的新頭顯(所以也可以叫STEAM VR頭顯),5月剛剛宣布開始預售。
VR燈塔定位,最好的定位系統。屏幕是1600*1440快響應LCD,並且刷新率標準120hz,最大144hz,FOV 130度(但比較取巧,有點水份),還有一些新科技(比如雙元素透鏡技術,增加清晰度的),屏幕也算是最好的那一檔。
附帶一個可以手指跟蹤的指虎手柄(其實由於燈塔定位設備通用,其他用燈塔定位的VR,比如VIVE也可以單買手柄用)
基本上屬於平衡加點的旗艦級VR,著重加強了遊戲的體驗,和長時間遊戲的舒適度的產品。
價格是全套999美刀,實測可以用STEAM錢包餘額支付,可以使用淘寶的STEAM充值卡,除了旺季通常都保持在75折左右,也就是實際上只要749美刀左右,摺合RMB 5100,自己走轉運稅+運費6000多一些。
並不好買,5月1號第一批20分鐘就賣斷貨,且第一批就要6月29號發貨,下一波預定都要順延到8月31號發貨,到國內都9月了。
2019年的高端VR標杆,下半年強烈推薦,前提是能買到的話……
具體可以看我的回答:
OC rift S/OC quest
5月剛出,放棄了OC自家的星座定位系統,類似MR的圖像識別定位,只是多了左右上三個攝像頭,應該能減少定位死角(丟手雷之類的),精度準度未知,因為OC母公司臉書大力氣宣傳的緣故,現在國外水軍眾多,評測不一定靠譜,但畢竟多了攝像頭,也晚出了2年,理論上應該比MR好一些,但達不到外向內的OC rift 一代水平。
屏幕是1440x1280快響應LCD,80HZ,在2019這一代算是比較差的。
價格399美刀左右,屬於中低端的定位,現在已經可以亞馬遜直郵買到。
另外OC有一些獨佔遊戲,質量不錯,但是由於母公司臉書的緣故,天朝聯網比較麻煩,且沒國區價格偏高。
順便說說Quest,雖然一體機畢竟是手機的底子,性能不佳,體驗沒法跟PC/主機比,個人是不推薦一體機的。但如果有移動修去,真的非要買一體機,那個人還是推薦OC quest,畢竟是老牌廠商OC力推的主力作品(相比之下OC rift S簡直是充話費送的),質量信得過。
1600x1440快響應LCD,刷新率只有72hz,刷新率有點低,可能玩久了會不舒服,但考慮到一體機的性能刷新率高了也跑不滿,也就那樣了,也是多攝像頭圖像識別定位,定位系統估計跟OC rift S差不多,在一體機裡面鶴立雞群,64G版價格也是399美刀,估計以後會以小米Quest的名義入華。
小派5K+/8K/XR)
眾籌成功的產品,今年2月開始發貨,現在JD能買到5K+。
定位高端,3款都是燈塔定位系統,但由於自家的基站手柄還沒開發出來,所以只能直接用VIVE/index的基站手柄,沒有全套賣。
獨有優勢是左右寬度170-180度左右的超大視角(最高可以到200度,但可能視角邊緣有畸變),可以包裹整個視野包括餘光。
5K+,三款裡面最成熟的一個,2160*1440單眼,快響應LCD,90HZ,價格單頭顯(不含基站手柄,需要額外買VIVE的)5399 RMB。
8K,3840*2160單眼,快響應LCD(不過是P排),不過實際輸入信號是2160*1440,然後強制拉伸成過更高解析度率,80HZ,另外是P排LCD,單頭顯6000+RMB。
XR,以前叫BE,2160*1440單眼AMOLED,82HZ,基本就是超大視角版的VIVE PRO,比VIVE PRO紗窗少一些,清晰度在一個檔次(略低於5K+,但色彩好一些),單頭顯7000+ RMB。
HP Reverb(惠普 4K MR)
3月份展會上宣布推出的,5月份出,現在已經開始預售。
微軟MR定位,2160*2160單眼快響應LCD屏,114度視角。
現有像素密度最高,最清晰的VR,雖然有其他一些缺點,但解析度確實給力。定位高端,售價預計600美元。
VIVE PRO
燈塔定位,1600*1440單眼,AMOLED,90hz,貴但綜合性能最好,2018高端VR標杆。
單頭顯6488,1.0定位套裝(帶基站和手柄全套)8888,2.0套裝11888,HTC定價簡直沙殺豬,性價比不佳,HTC倒閉,請,V社親自下場做頭顯的主要推動力,現在被Valve index全方位吊打。
另外,VIVE PRO現在有無線模塊,不想要VR線的玩家可以買,有Intel的和傳送科技兩種,Intel的質量更好,但AMD CPU用會有問題,這個一定要注意。
三星MR+
微軟MR定位,1600*1440單眼,跟VIVE PRO同一個屏幕,現在買的話,注意一定要注意最好買第二代的MR+(注意後面的+號)多了一個模糊濾鏡降低紗窗效應。
海淘性價比最佳,經常打折只要299美刀,算運費稅到手2500左右,不過沒現貨通常要等一陣子才發貨,國行要4000+。
VIVE原版
燈塔定位,1200*1080單眼AMOLED,90hz,2016代旗艦VR的標杆。全新4888,二手3000+左右,玩動作遊戲的性價比之選。
握把型手柄,玩突突突,或者砍砍砍遊戲效果很好,另外振動據說也是最好的,不過那個圓盤不太好用,也比較容易壞。
注意,VIVE原版佩戴並不舒服,要額外配暢聽頭戴才比較舒服(全新700+,二手比較便宜)。二手VIVE注意有減重版和非減重版的區別,減重版略輕一些,其他差不多。
另外,VIVE也有無線模塊。
OC rift
星座定位,1200*1080單眼AMOLED,90hz,現在佔有率第一的VR。
因為OC被臉書收購,而臉書在天朝不存在,所以只能海淘,好像是399刀,因為出的早,二道販子有不少現貨,價格也不會虛高,可以直接找二道販子買,如果喜歡全新不想買二手VIVE的話,不太考慮屏幕解析度的話,OC的性價比也相當高。
OC獨有的Oculus Touch手柄,相比VIVE和MR那種握把形手柄,有東西套住不用一直緊握,有普通遊戲手柄搖桿按鍵(而不是VIVE的奇葩圓盤),比較舒服。
記得一定要買3攝像頭套裝,否則沒房間跟蹤,只有180度跟蹤不能轉身。
除了STEAM外,有專屬OC市場,有一些獨佔大作(其他VR也可以用特殊軟體玩,就是比較折騰),其中不少都素質上佳,不過同樣因為臉書在天朝不存在,天朝玩家玩起來比較麻煩。
PSVR
可見光定位,不算很准,960x1080單眼AMOLED(實際上是1920*1080一塊屏幕,遮住中間分成2塊),刷新率宣傳說是有90甚至120,但貌似因為主機性能問題,經常實際跑個60左右,比較暈,一般來說最好有PS4pro。
不過玩PSVR的主要衝著獨佔遊戲去的,能玩獨佔遊戲就行了,要啥自行車。
總結
性價比玩家,選擇三星MR+(海淘299美刀,到手2500左右)/二手VIVE原版(3000+rmb),OC rift S可以觀望一下(399美刀)。
遊戲玩家,願意等等,Valve Index一步到位。
土豪玩家上VIVE PRO或者HP Reverb,更土豪上小派5K+……
定製近視鏡片:近視比較厲害的人必備,VR戴眼鏡很難受的,還是用專門的鏡片好,淘寶有定製,幾款頭顯都有(包括最新的小派),直接安裝在頭顯的鏡片上就行,很方便。
皮質眼罩/一次性眼罩:一般VR頭顯標配的海綿,戴起來相當熱,如果運動量比較大,出汗量大,可以買這2個東西。
另外,怕夏天鏡片起霧,可以買防霧噴霧/擦鏡紙。
還有如果覺得太悶熱,可以嘗試鼻墊拿開一點,在鼻子那透氣,或者買個一個眼罩,剪開一點,留一些空隙透氣(不過會漏光,VIVE/OC玩家可以關燈避免,MR關燈會無法圖像識別,所以沒辦法)。
手柄保護架:玩動作遊戲,有時候會一個激動,把手柄懟牆上,然後發生砸爆電視,懟爆手柄之類的慘劇,所以推薦買一個保護架,尤其VIVE手柄,推薦塑料做的輕量版,輕很多。
基站支架:VIVE要用到基站(OC也要),如果家裡不想釘牆的話,可以買支架,除了那種佔地面積頗大的三腳架之外,還有一種頂部撐住天花板的,戰地面積比較小,推薦空間不足的玩家買。
VIVE山寨PSVR戰鬥頭戴:VIVE原版專用,不想買暢聽頭戴可以選,戴起來舒服點。
小派5K+暢聽頭戴配件:小派5K+裝了這個,可以使用VIVE的暢聽頭戴,增加佩戴舒適度,類似的還有加厚魔術貼,因為小派(其他頭顯也多少有這個問題)設計上偏白人臉型,配個加厚魔術貼增加眼睛到鏡片的距離,可以提高一部分人的清晰度。
※不就是寫單子嘛(3)※用厚重紮實說話,安鈦克P110開箱裝機全程錄※網友拿床頭櫃當電腦機箱,這才是真正的「垃圾佬」※E3崛起?E3 1260L V5評測※怎樣榨乾一台電腦的性能?
TAG:虛擬現實(VR) | Steam | 電腦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