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讀書心得&名句摘錄
07-15
◆內容簡介(豆瓣)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最經典的著作,這版三十周年紀念版,在前版本基礎上有兩章增補和修訂。我們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生命有何意 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滿想像力。任何生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 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里的林林總總。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 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而是基因。人類 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 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簡介 (百度百科) 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英國人,著名演化理論學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士。1941年出生於肯亞,1949年全家返回英國。就讀牛津大學,受業於動物行為學名家丁伯勤(NikolaasTinbergen, 1907-1988;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得主),獲動物學博士學位。1976年,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闡釋以「基因」為分析單位的演化觀,因而聲名大噪。
1995年起,擔任牛津大學新設立的科學教育講座教授(Chair of Public Understandingof Science);2001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道金斯是英國最重要的科學作家,不但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討論、評論科學的各個面向。道金斯的暢銷著作中,《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延伸的表現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 1982)次之。此外,《盲眼鐘錶匠》(TheBlind Watchmaker, 1986)與續篇《攀登不可能的山》(Climbing MountImprobable, 1996)都是演化生物學的入門書。[2] ◆目錄第一章為什麼會有人類呢第二章 複製基因第三章 不朽的螺旋圈第四章 基因機器
第五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第六章 基因道德第七章 計劃生育第八章 世代質檢的爭鬥第九章 兩性之間的爭鬥第十章 你為我撓癢,我就騎在你頭上第十一章 覓母:新的複製基因第十二章 好人終有好報第十三章 基因苦旅◆讀書心得 這本基於生物學的書籍,為什麼名聲如此響亮、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無數的名人大咖競相推崇備至?甚至於影響到了各個學科的思考模式與邏輯思路? 基因存續於萬物生靈,通過一個個生命體得以繁衍與延續,在此過程中,它們通過優勝劣汰「聰明」的形成一套套合符邏輯的生存策略,它們的這種「智慧」對生命體的影響深刻而又深遠,他的「策略」甚至成為一個個生命體被喻為「本能」的東西,其中的「自私」顯得原始但又「合符情理」,其中的「利他」顯得文明而又「合符邏輯」,通過了解我們每個人身上攜帶的「古靈精怪」基因元素,也了解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邊的群體與社會…… 下面,簡單歸總一下我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 1、基因存在於每個生物體內,而每個生物體就像是「它們」的「臨時交通工具」,它們通過換乘這樣一趟趟的「交通工具」繁衍億萬年,生物體「緣起緣滅」,而基因卻「萬世一系」;
2、作為一個聰明的基因,它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萬世延續,「管他風吹雨打、善惡倫常,我就是要想方設法的搭乘一趟趟的生命列車永無止境的通往永恆的未來」,所以,基於基因的這個基本任務與目標,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自私」的,這種自私也就是本書的標題「自私的基因」,本書的所有理論和推論都是在這五個字上開花結果! 3、基因延續在生物當中絕大多數都是需要雌雄交配從而繁衍後代,這幾乎是基因「換乘列車」最重要手段,也是我們人類有性繁殖的唯一手段(試管嬰兒也在這個範疇),因此,基因就必須想方設法的尋找可以合作的「另一半」以助於讓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通常來說,不僅要有、而且更多更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兩性關係! 4、人類基因要繁衍,就需要兩性合作,兩性的基因都是出於自己繁衍的目的是「自私的」,它們都傾向於與更好的基因結合,因為這樣組合成的基因更具有生存與繁衍優勢、更能夠在將來吸引其他異性與己合作延續基因,這一點符合我們今天擇偶的標準,每個人在擇偶過程中基於自身的條件尋找更美、更智慧、更有能力的另一半;而另一方面是基因本能會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延續,它們傾向於讓它們組成的生命體與更多的異性交配從而達到「廣散種、好收穫」的目的,但由於雌性孕育成本大大高於雄性,在這個過程中,雄性如果「廣散種」而不負養育責任、雌性「廣結新歡」而不能確定孕育的是哪個雄性的基因延續,問題就出現了,這個「合作關係」就面臨分崩離析的邊緣,因此,大家就開始談「合作條款」,雌雄的要求是雄性要對自己肚子里的寶寶負責,而雄性則是要雌性保證肚子里的寶寶是自己的基因延續,因此,為了這種合作關係,雙方都對自己的原始本能進行了約束,逐漸形成了規範,規範造就了動物之間的依存關係與群落,而在人類的層面則演化到了「婚姻」「夫妻」「家庭」,「夫妻關係」是人類社會最早基於基因延續目的一次相互妥協,這種妥協是智慧的、是合理的、是基於雙方利益基礎上(可以看成是基因的利益),同時也是符合博弈論思維的。這是兩性關係發展最重要的時刻。 在兩性關係中,基因的目的,解釋了人類關於異性多樣性與優質性追求的本能需求,同時,基因的策略,也解釋了「家庭夫妻關係」的形成、以及反感配偶不忠行為的心理防禦機制。 5、基於基因的目的,我們就不難推斷出父母對於自己基因傳續的載體——兒女,本能的呵護、保護與愛護的原因了,這是人性的本能,既符合基因的目的也符合基因的策略,所以常說:「父母對兒女好是本能,兒女對父母好那是美德」。
書中言:「我們在自然界所觀察到的利他性自我犧牲行為,大部分是父母為其下一代而做的」 6、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每個人都是基於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高度理性人,這與這本書的基本假定每個基因是自私的有其異曲同工之妙,那麼,基因的目的是自私的延續,那我們所作所為都應該是自私而不利他的嗎?所有人類文明的美德與規範難道都是違背「人性本能」以及「策略」的嗎? 我認為這才是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想一想,以前我寫《善惡之源》讀書心得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一個部落傾向於絕對的自私自利,另一個部落卻傾向於合作與團結、建立信任與利他機制,哪一個部落的基因更有可能得到延續呢?顯然是後者,而可以篤定的是,人類繁衍這麼多代,今天存活於世界上的人類——也就是我們,其祖先一定是精於合作與規範的人,基因中因為有這個特質才更有利於繁衍下來,因為基因高度的利己——為了延續,所有它不能不做利他的事情,一個人為了基因的延續必須建立合作關係,建立合作關係必須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而取得相互信賴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利他的事情,這就是基因基於自私的目的而產生利他的策略! 萬物如此智慧與奧妙! 7、我們熟知同時也提了很多次的「囚徒困境」博弈論中,提到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往往和團隊利益最大化相左,所有人作為一個個體往往會忽視共贏而成全最穩妥的獨贏,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如果我們進行反覆的此番博弈,是不是人人都還是會選擇「自私的策略」呢?
通過本書大量的計算機演示表明,相對能爭取到利益最大化的是「針鋒相對」——即你惡意對我我就惡意對你、你善意對我我就善意對你,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選擇自私的一方將會消亡、而選擇善的一方將會持續存活,這恰恰應言了《論語》中: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是相對最好的團隊存活模式…… 然而,如果面對偶然的背叛,「針鋒相對」模式卻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兩報還一報」(Tit for Two Tats),允許對手連續兩次背叛後才開始報復,這似乎顯得過分大度坦蕩了。「阿克塞爾羅德算出,只要在競賽中有「兩報還一報」策略的存在,它便一定會獲得冠軍,因為它可以有效避免長期的互相傷害。」 我的天!這個推導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如果要達到高度自私的目的,竟然最好的策略是團隊合作,而團隊合作最高的境界卻是「善良、寬容、不嫉妒」!!! 因為自私,所以要利他、所以要合作、所以要善良寬容、所以要不嫉妒! 這就是這本書的精髓!
8、以上同時這裡引申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簡而言之,「零和博弈」就是我過得好你就要過得差、我贏了你就要輸、我得到你就要失去,而「非零和博弈」這是我們都可以贏、我們都可以得到、我們都可以過得更好! 細細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其實是「非零和博弈」的事情被我們處理成了「零和博弈」呢?!公路上的車輛交通?單位上團隊的成員?家庭中夫妻的關係? 多少事情本不是你輸我贏、可實現共贏的事情,卻被我們處理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我想,如果我們夠"自私",我們就應該把更多的事情導向於「非零和博弈」。 9、最後,作者坦言到:「也許我過於天真了,但我覺得有一種真正的、純粹的無私利他主義。」
有嗎?有!我們看到了很多人不計得失的幫助與救援他人,甚至犧牲自己,這似乎已經超脫了所謂「為了自私的目的,採取利己的策略」的範疇,我們認為他們達到了作者所嚮往的一種境界。 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因為這些捨己為人的人,其實也可以說是「自私的」!因為雖然他們沒有符合「基因自私延續策略」的理論,但卻得到了心靈上最美好的饋贈!這個饋贈叫做——幸福! 這是一種個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 ◆名言摘抄 ◎行星上的智慧生物當他開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時,他才算成熟。 ◎本書並無意於全面地宣揚達爾文主義,而是探索進化論對一個特定問題所產生的種種影響。我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 ◎我將要論證,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儘管我們對這種情況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對整個物種來說,普遍的愛和普遍的利益在進化論上簡直是毫無意義的概念。 ◎有些人不能把闡述對事物的認識同提倡事物應該如何這兩件事區別開來。 ◎更仔細地觀察一下,我們常常會發現明顯的利他行為實際上是偽裝起來的自私行為。 ◎南極洲帝企鵝的那種所謂膽怯的行為,我們也許更能直接地寄予同情。可以看到它們佇立在水邊,由於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之前躊躇猶疑。只要有一隻先潛入水中,其餘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我們在自然界所觀察到的利他性自我犧牲行為,大部分是父母為其下一代而做的。 ◎動物的行為方式一般是為了有利於其物種的永恆性,因而才有對同一物種的其他成員的利他主義。 ◎一個群體,如一個物種或一個物種中的一個種群,如果它的個體成員為了本群體的利益準備犧牲自己,這樣的一個群體要比與之競爭的另一個將自己的自私利益放在首位的群體滅絕的可能性要小。 ◎從另一個意義來說,國家是我們利他性自我犧牲的主要受益者。青年人作為個體應為國家整體的更大榮譽而犧牲,令人費解的是,在和平時期號召人們作出一些微小的犧牲,放慢他們提高生活水平的速度,似乎比在戰爭時期要求他們獻出生命的號召更難奏效。 ◎同一物種中的成員同其他物種的成員相比,前者更應得到道義上的特殊考慮,這種情感既古老又根深蒂固。 ◎我將論證選擇的基本單位,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不是物種,也不是群體,嚴格說來,甚至也不是個體,而是遺傳單位基因。 ◎尤其是因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儘管複製基因(以及當今的基因)不遺餘力地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但在今日,別以為它們還會浮游于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們已經放棄了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們群集相處,安穩地寄居在龐大的步履蹣跚的「機器人」體內,[*]與外界隔開來,通過迂迴曲折的間接途徑與外部世界聯繫,並通過遙控操縱外部世界。它們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樹上生活的機器,魚是保存基因在水中生活的機器,甚至還有一種小蟲,是保存基因在德國啤酒杯草墊中生活的機器。 ◎我們的DNA寄居在我們體內。它不是集中在體內的某一特定的部分,而是分布在所有細胞之中。人體平均大約由1 000萬億個細胞組成。除某些特殊情況我們可以不予以考慮外,每個細胞都含有該人體的DNA的一套完整拷貝。這一DNA可以認為是一組有關如何製造一個人體的指令。以核苷酸的A、T、C、G字母表來表示。這種情況就像在一幢巨大的建築物中,每間房間里都有一隻「書櫥」,而「書櫥」里存放著建築師建造整幢建築物的設計圖。每個細胞中的這種「書櫥」稱為細胞核。建築師的這種設計圖人類共有46「卷」,我們稱它們為染色體。在不同的物種中,其數量也不同。染色體在顯微鏡下是可見的,形狀像一條一條長線。基因就沿著這些染色體有次序地排列著。但要判斷基因之間首尾相接的地方卻是困難的,而且事實上甚至可能是無意義的。 ◎後天獲得的特性是不能遺傳的。不論你一生獲得的聰明才智有多少,絕不會有點滴經由遺傳途徑傳給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從零開始。人體只不過是基因保持 ◎我們從父親或母親那裡接受每一條完整的染色體,它們分別在精巢和卵巢內裝配而成。比方說卷1a、卷2a、卷3a……來自父親,卷1b、卷2b、卷3b……來自母親。儘管實際上難以辦到,但理論上你能夠用一架顯微鏡觀察你任何一個細胞內的46條染色體,並區別哪23條來自父親,哪23條來自母親。 ◎精子和卵子在我們的細胞中有其獨特的一面,那就是它們只有23條,而不是46條染色體。這個數字當然恰巧是46的一半。 ◎如果基因不斷地相互混合,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自然選擇就是不可能的了。順便提一句,這一點還在達爾文在世時就已被證實,而且使達爾文感到莫大的憂慮。 ◎基因顆粒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它不會衰老,即使是活了100萬年的基因也不會比它僅活了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用它自己的方式和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縱著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它在一代接一代的個體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拋棄這些將要死亡的個體。 ◎個體是不穩定的,它們在不停地消失。染色體也像打出去不久的一副牌一樣,混合以致被湮沒。但牌本身雖經洗牌而仍存在。在這裡,牌就是基因。基因不會被交換所破壞,它們只是調換夥伴再繼續前進。它們繼續前進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它們的本性。它們是複製基因,而我們則是它們的生存機器。我們完成我們的職責後就被棄於一旁,但基因卻是地質時代的居民——基因是永存的。 ◎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要強調,基因通過拷貝形式的存在幾乎是永恆的,這種永恆性表明了基因的特性。 ◎基因是染色體的一個片段,它要短得使自己能夠延續足夠長的時間,以便使它作為一個有意義的自然選擇單位而發生作用。 ◎這是個複雜而微妙的概念。它之所以複雜,是因為一個基因的「環境」主要由其他基因組成。而每一個這樣的基因本身又因它和它的環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選擇。 ◎感覺系統如何發生作用尤其使人感到費解,因為它們識別影像的高度複雜技巧遠勝於最優良、最昂貴的人造機器。 ◎基因也控制它們所屬生存機器的行為,但不是像直接用手指牽動木偶那樣,而是像計算機的程序員一樣通過間接的途徑。 ◎生存機器的每一決定都是賭博行為,基因有責任事先為大腦編好程序,以便大腦作出的決定多半能取得積極成果。在進化的賭場中,使用的籌碼是生存,嚴格說來,是基因的生存。◎一個賭徒必須考慮3個主要的數量:賭注、機會、贏款。 ◎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從一開始,一切的動物聯絡行為就摻有某種欺詐的成分,因為所有的動物在相互交往時至少要牽涉某種利害衝突。 ◎進化上的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簡稱ESS)是史密斯提出的基本概念。[*]他追根溯源,發現最早有這種想法的是漢密爾頓(W. D. Hamilton)和麥克阿瑟(R. H. MacArthur)。「策略」是一種程序預先編製好的行為方式。例如,「向對手進攻,如果它逃你就追,如果它還擊你就逃」就是一種策略。我們所說的策略並不是個體有意識地制訂出來的,弄清這一點十分重要。 ◎如果有人不願意承認父母之愛是近親選擇行為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那就該讓他提出一個廣義的自然選擇學說,這個學說在承認存在父母的利他行為的同時卻不承認存在旁系親屬之間的利他行為。我想他是提不出這樣的學說的。◎我們根據本章得出的結論是,親代個體實行計劃生育,為的是使它們的出生率保持在最適度的數值上。 ◎自私貪婪似乎是幼兒行為的特徵。 ◎家庭幸福策略的最簡單形式是:雌性個體對雄性個體先打量一番,試圖事先發現其忠誠和眷戀家庭生活的跡象。在雄性個體的種群中,成為忠誠的丈夫的傾向必然存在程度上的差異。雌性個體如能預先辨別這種特徵,她們可以選擇具有這種品質的雄性個體,從而使自己受益。雌性個體要做到這點,方式之一是,長時間地搭架子,忸怩作態。凡是沒有耐心,等不及雌性個體最終答應與之交配的雄性個體大概不能成為忠誠的丈夫。雌性個體以堅持訂婚期要長的方式,剔除了不誠心的求婚者,最後只同預先證明具有忠誠和持久的品質的雄性個體交配。雌性忸怩作態是動物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求愛或訂婚時間拉得長也很普遍。我們講過,訂婚期長對雄性個體也有利,因為雄性個體有受騙上當、撫養其他雄性個體所生幼兒的危險。 ◎到底雌性個體有沒有辦法減輕由於其配偶首先對她進行剝削而造成損失的程度呢?她手中握有一張王牌。她可以拒絕交配。她是被追求的對象,她是賣方。這是因為她的嫁妝是一個既大又富有營養的卵子。凡是能成功地與之交配的雄性個體就可為其後代獲得一份豐富的食物儲藏。雌性個體在交配之前,能夠據此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她一旦進行交配,就失去了手中的王牌——她把自己的卵子信託給了與之交配的雄性個體。激烈的討價還價可能是一種很好的比喻。但我們都很清楚,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有沒有任何相當於激烈討價還價的某種實際形式能夠借自然選擇得以進化呢?我認為主要有兩種可能性,一種為家庭幸福策略(the domestic-bliss strategy),一種為大丈夫策略(thehe- ◎我們把雌性的兩種策略分別稱為羞怯(coy)和放蕩(fast),而雄性的兩種策略分別稱為忠誠(faithful)和薄情(philanderer),這四種策略在行為上的準則是:羞怯的雌性個體在雄性個體經過長達數周而且代價昂貴的追求階段之後,才肯與之交配。放蕩的雌性個體毫不遲疑地同任何個體進行交配。忠誠的雄性個體準備進行長時間的追求,而且交配之後,仍同雌性個體待在一起,幫助她撫養後代。薄情的雄性個體,如果雌性個體不立即同其進行交配,很快就會失去耐心,他們走開並另尋雌性個體;即使交配之後,他們也不會留下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而是去另尋新歡。 ◎ESS,它的含義是:凡一種性別的成員偏離其適中的穩定比率時,這種傾向必然受到另一種性別在策略比率方面相應變化的懲罰,這種變化對原來的偏離行為發生不利的影響。 ◎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更能從不忠誠的行為中得到好處。即使在一些物種中,雄性個體表現出很大程度的親代利他主義行為,但我們必須看到,它們付出的勞動往往比雌性個體要少些,而且隨時潛逃的可能性更大些。 ◎雌雄兩性的個體都「想要」在其一生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它們的全部繁殖成果。由於精子和卵子之間在大小和數量方面存在根本差別,雄性個體一般來說大多傾向於雌雄亂交,而缺乏對後代的關注。雌性個體有兩種可供利用的對抗策略。我在前面曾稱之為大丈夫策略和家庭幸福策略。一個物種的生態環境將決定其雌性個體傾向於採取其中的哪一種策略,同時也決定雄性個體如何作出反應。事實上,在大丈夫策略和家庭幸福策略之間還有許多居間策略。我們已經看到,有時候,做父親的甚至比做母親的更關心孩子們的生活。 ◎雌性個體只有在對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能夠長期忠貞不渝時才肯與之交配,這種做法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這可能說明,人類的婦女採取的是家庭幸福策略,而不是大丈夫策略(只在乎對方的基因質量)。 ◎根據進化的理論,凡有不同性別個體存在的地方,喜歡炫耀的應該是男人,而女人則喜歡樸實無華。在這一點上,現代的西方男人無疑是個例外。當然,有些男人衣飾鮮艷,有些女人衣飾樸素,這也是事實。但就大多數情況而言,在我們的社會裡,像孔雀展示尾巴一樣炫耀自己的毫無疑問是婦女而不是男人。面對這些事實,生物學家不得不感到疑惑,他觀察到的社會是一個女人爭奪男人而不是男人爭奪女人的社會。◎我們姑且把這兩種策略分別稱為傻瓜和騙子。傻瓜為任何人梳理整飾頭部,不問對象,只要對方需要。騙子接受傻瓜的利他行為,但卻不為別人梳理整飾頭部,即使別人以前為它整飾過也不報答。 說起來似乎有點自相矛盾,在最初階段,傻瓜的存在實際上威脅到斤斤計較者的生存,因為傻瓜的存在帶來了騙子的短暫繁榮。 ◎人類可能還有一種非凡的特徵——表現真誠無私的利他行為的能力。我唯願如此,不過我不準備就這一點進行任何形式的辯論,也不打算對這個特徵是否可以歸因於覓母的進化妄加猜測。我想要說明的一點是,即使我們著眼於陰暗面而假定人基本上是自私的,我們自覺的預見能力——在想像中模擬未來的能力——能夠防止自己縱容盲目的複製基因干出那些最壞的、過分的自私行為。我們至少已經具備了精神上的力量去照顧我們的長期自私利益而不僅僅是短期自私利益。 ◎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這種利他主義在自然界里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是作為基因機器而被建造的,是作為覓母機器而被培養的,但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我們人類,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 ◎許多野生動物和植物正以其演化進程,精確無誤地進行著「囚徒困境」的博弈。……最後勝出的策略卻是一個最簡單的、而且看起來最不聰明的一個。這個策略稱為「針鋒相對」(Tit for Tat),它來自多倫多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和博弈學家阿納托爾(AnatolPapoport)教授。這個策略在第一回合時採取合作行動,然後在接下來的所有步驟里,只是簡單複製對手上一步的行動。有了「針鋒相對」策略的博弈將如何進行呢?一如尋常,下一步的出牌完全取決於對手。……阿克塞爾羅德的另一個術語則是「寬容」。一個寬容的策略只有短期記憶。雖然它也採取報復行為,但它會很快遺忘對手的劣跡。「針鋒相對」便是一個寬容的策略,面對背叛時它毫不手軟,但之後則「過去的讓它過去」。……「針鋒相對」並不是最寬容的策略。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兩報還一報」(Tit for Two Tats)的策略,允許對手連續兩次背叛後才開始報復,這似乎顯得過分大度坦蕩了。阿克塞爾羅德算出,只要在競賽中有「兩報還一報」策略的存在,它便一定會獲得冠軍,因為它可以有效避免長期的互相傷害。……於是,我們算出了贏家策略的兩個特點:善良與寬容。這幾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結論:善良與寬容能得到好報。許多專家曾試圖在惡意策略里耍點兒花招,認為這可能得到高分。即使那些提交「善良」策略的專家,也未曾敢如「針鋒相對」一般寬容。所有人都對這個結論十分驚訝。……阿克塞爾羅德的第一個競賽里,剛好參賽的策略基本都是善意策略,所以「針鋒相對」贏得了競賽,而如果「兩報還一報」參賽了,則會贏了「針鋒相對」。但如果幾乎所有參賽策略都為惡意策略,情況就不同了。 「針鋒相對」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進化穩定策略,但在實際操作中,將這一類基本善意又寬容、與「針鋒相對」類似的策略近似看做進化穩定策略,也是可行的。 令人失望的是,當心理學家在人群中實驗重複囚徒困境的博弈時,幾乎所有選手都會嫉妒,於是獲得的金錢也並不多。這表示許多人在潛意識中更傾向於擊敗對手,而不是與他人一同合作而擊敗銀行家。阿克塞爾羅德的實驗表明,這是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 ◎博弈理論家將博弈分為「零和」與「非零和」兩種。「零和博弈」指一方的勝出即是對方的損失。棋類遊戲便是一種「零和博弈」,因為博弈雙方的目標是勝過對方,使對方獲得損失。囚徒困境則是一種「非零和博弈」。在這裡,銀行家支付了金錢,博弈雙方可以攜手合作,一起笑到最後。 ◎莎士比亞寫過的一句精彩的台詞:「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律師都先殺了。」 在所謂「民事爭議」中,事實上經常有很大空間可以合作。一個看似「零和博弈」的爭議也許只要加入少許善意,便可以轉化為雙方互利的「非零和博弈」。拿離婚作為例子。一個好的婚姻明顯是一個「非零和博弈」,充滿了互助合作的空間。但即使當它瓦解時,夫妻們依然可以繼續合作,以「非零和博弈」來看待離婚,並從中得到好處。 那麼人類生活中的其他博弈呢?哪些是零和,哪些又是非零和?它們並不相同。我們應該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追求零和博弈,又在哪些方面追求非零和博弈呢?生活中哪些方面值得「嫉妒」,哪些又值得合作並打敗「銀行家」呢?舉個例子,當我們和老闆對工資討價還價時,我們是被「嫉妒」所驅使,還是我們合作以最大化我們的真實收入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把「非零和博弈」誤會為「零和博弈」,正如我們在那個心理實驗中一樣呢? ◎每一個選手都可以持續預測博弈進行的長度。他的估計越長,他的選擇就會越接近數學家在重複博弈中的預測,更善良、更寬容、更不嫉妒。反之,他的選擇就會更接近數學家在一次性博弈中的預測,更惡劣、更不寬容。 ◎一戰時的聖誕節,英軍與德軍有時會友好相處,在無人區一起喝酒。這種現象早已為世人所知。但事實上,更為有趣的是,這種非正式非官方,甚至沒有口頭協定的友好協議,這種「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系統,早在1914年便在前線上下流行,持續了至少2年。 這位英國軍官再次戲劇化地描述這種平息報復的重要性:當我正在與某連的人喝茶時,我們聽到許多喊叫聲,於是出來查看。我們看見我們的人與德國人各自站在戰壕前的矮牆上。突然炮聲驟響,卻無人受傷。雙方很自然地卧倒,我們的人開始咒罵德國人。這時一個勇敢的德國人站起身來大喊:「我們很抱歉,我們希望沒有人受傷。我們不是故意的,都是那個該死的普魯士大炮!」 ◎阿克塞爾羅德還也強調,在保持互相信任的穩定狀況時,預見性與儀式感十分重要。 阿克塞爾羅德對此的評註是:「這種儀式性的炮擊形式與規律性的開火表達了雙重信息。於上級軍官,它們表達了抗爭,而對於敵軍,它們傳遞了和平。」 ◎我們沒有理由不採用阿克塞爾羅德的理論——善良、寬容、不嫉妒等等,來研究它們的策略。◎如果失去了基因的角度,生命體便失去「關照」其繁衍成功率與親屬的理由,而會轉而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它自身的壽命。 ◎我們需要從清除大腦中的舊思想開始,不再把生物作為理所當然的事物。 ◎任何一次天氣預報都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那僅僅是一個統計學預報而已。我們並不會認為晚霞就一定確定了第二天天氣晴朗,那麼我們同樣也不應該認為基因就真能確定些什麼。 朱江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
推薦閱讀:
※人性到底可以有多自私?
※一個自私的人會知道自己自私嗎?
※未來是人工智慧牛還是基因密碼牛?
※「親媽還賭債,把我賣了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