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恢復心理健康?

。第二,父母親要學習簡單的家庭教育基本理論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進行自我的陪伴。第三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與家人和專業的心理老師進行共同的成長。


兒童心理健康的根本特徵是懂得尋求積極的優越感

俗話說,孩子的事無小事。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一個人的人格和性格,也就是心理特點基本在其四五歲之前就已經形成。

人們常說,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導致很多孩子有性格弱勢,心裡不夠健全。其實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跟是否獨生家庭根本沒有關係。與常有人擔心的單親家庭等也沒有必然的關係。一個孩子的心靈是否健康成長,與他幼年時候是否得到過親人無條件的愛有最直接的核心的聯繫。

而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特徵和表現在於,其是否有著統一的人格和積極的優越感。

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世界心理學之父。?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在他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之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傾注了一生的精力來研究兒童心理健康以及成年之後的關係的課題。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被翻譯成一百多種語言,全球暢銷並經久不衰。是兒童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作品。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性格的養成與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是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的形成原因大都可從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書中圍繞個體心理學,重點闡述了四個重要的關鍵詞。?

兒童人格統一性,優越感,自卑情結,社會情感。是兒童人格形成的四個最重要機制。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人格統一性這一系統構成里的。所以想要解決孩子身上某一問題,只單純把那一個問題分割開來是毫無意義的。?必須綜合考慮造成孩子的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其中最重要的又莫過於有益的,也就是積極的優越感。

為什麼會追求優越感呢?優越感是我們認為的「日常攀比」中「獲勝」的心理嗎?

這裡必須明確指出,優越感與有些兒童從小就養成的攀比心理是完全兩回事。每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因為需要大人的照顧,才能夠生存,這一人本身的特點註定了自卑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

而因為這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導致了人一生都想要積極尋求優越感的需求。?

如果這一過程沒有得到良好的環境照拂,則可能導致孩子認知出現偏差,出現如妒忌心,攻擊性等。或者乾脆徹底自卑,不去學校。?嫉妒心和攻擊性都是不良的優越感的表現。

正確的優越感,也就是積極的優越感,是比如努力學習,是成績提高,提升自己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得到老師的稱讚和別人的真心認同。?

高貴高尚的有價值的行為,是可以造福社會的,也就是說,健全的人格,也就是有著有助於個體,家庭,和社會的對社會整體有益,並能激發孩子努力尋找價值感的積極優越感。?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追求優越感受挫,自卑感會加劇,過分嚴重或者走歪了就成為心理問題,從而往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這樣的孩子會傾向於尋找比較容易獲得的補償和虛假的滿足即消極優越感,或者說不良優越感。

老師和家長對待這種孩子,不要去以貶低,責罵的方式來試圖使其改變。應該是溫柔地讓孩子重新樹立信心。?

舉例來說,比如像自閉症的孩子,家長和老師以及社會要充分認識到,這不是孩子天生不合群,而是他在追求積極優越感的時候可能嚴重受挫或者多次受挫,人作為社會型動物,其實具有先天性與人溝通交流,甚至協作的渴望。渴望對他人和社會有價值。這是孩子的社會情感,也是人之本性,更是很多行為的核心原因。?

孩子們和大人一樣渴望獲得肯定和認可,渴望自己有價值,積極優越感就極為重要了。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兒童人格在兒童四五歲時已經基本形成,此過程中都不太會有跳躍式的發展,培養孩子社會情感和完整人格的工作 重點應在四五歲之前基本完成。?

但這並不表示,過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沒有扭轉和完善人格的希望了。而是可以把那些沒有做好,甚至誤入歧途,走著相反方向的孩子拉回到正軌,努力幫助孩子重建信心,重新擁有對積極優越感的追求目標,良好引導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懂得回顧和思索不好的方面,化失敗為動力,從而更加堅定和完善自己積極正確的優良的人格特徵和社會關係。


1.先要找到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對心裡健康產生了影響。

2.要判斷孩子心裡問題的程度

3.自己先放輕鬆


做好榜樣吧,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


如何確定孩子心理不健康?有無專業診斷?如果有診斷,那麼請接受專業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的建議。如果僅是猜測,建議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孩子的心理健康受遺傳因素影響,遺傳因素不能改變的前提下,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起到關鍵作用,從這兩個方面去努力是沒錯的。

必要時接受藥物治療。

但是心理問題千差萬別,在不確定什麼問題的情況下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就是父母家人的陪伴。但是同時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精心耐心用很多時間來陪伴呵護孩子。每個家庭無論是富裕的還是貧窮的都有許多瑣碎的事情需要處理,有很多父母很難做到犧牲自己工作或者娛樂休閑的時間去陪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哄哄就好了,還有的給幾個錢覺得就可以讓孩子高興,代替陪伴了。其實孩子的心最細膩最敏感,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他從眼神都可以判斷出來。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親家人的陪伴,少了其中一個都會有缺失感,會有失落感或者遺憾,甚至有點還會產生心理陰影。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學會慢慢隱藏這種情緒,學會否認自己的失落、失望。

孩子心理不健康可能來自家庭也可能來自外界,我們要幫助他們就要從了解他們開始。從哪裡了解呢,從生活中了解,他什麼時候起床?早餐吃了什麼?是他愛吃的嗎?他每天都在做什麼?有哪些是他喜歡做的?哪些是他不喜歡做的?作業會做嗎?喜歡哪個老師的課?為什麼喜歡?他喜歡看什麼書?為什麼喜歡?他喜歡和誰玩?每天有木有不開心?有什麼事情能讓他迅速開心起來?等等等等。都要了解,都要長時間的陪伴和溝通才能知道。最重要有一點要明確的告訴他,你愛他,是真心為了他著想,希望他生活的快樂,未來更美好,真心幫助他的,他才會對你有安全感,全心信任你,當然,這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不是三兩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父母或者家人很多的時間和耐心。

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呵護和良好的生活環境。


推薦閱讀: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
要把孩子給婆婆帶么?
孩子「愛馬虎」,問題可能在家長
臨沂朱麗葉芭蕾舞蹈學校欺詐家長
孩子長個從這6點抓起,再不長高就晚啦!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