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初八旗兵丁待遇有多好呢,有的俸銀比知縣還要高

清朝身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因為全盤繼承了明朝制度,被人稱之為清承明制。兩個朝代的制度高度相似,所以後世習慣於將兩個朝代一起稱呼,稱為明清時代。

清朝為什麼要繼承明朝制度呢,一是為了方便奪取天下,用以招攬那些前明官紳階級。二是實用,明朝的制度是參考了之前歷朝歷代得失而總結出來的,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只需要將其弊端去除,就很成功的。

那麼清朝歷經268年,身為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除了繼承明朝制度以外,就沒有保持自己的特色嗎?

當然有保持自己的特色了,甚至是做的相當用心。

首先以八旗制來說,在清初全盤接受明朝制度的大環境之下,清朝自關外就存在的八旗制最為特殊,不只是一直存在了下去,還是當時的重中之重。

八旗制身為清朝特色,更是清朝以武力奪取天下的原因所在。所以入關以後,清庭是優待八旗兵丁,以保證兵源,維持其戰鬥力。

清庭宣稱「滿洲甲兵系國家根本」,對滿洲八旗兵丁給予了很高的優遇和撫恤。順治初年,規定計丁授田,每丁給地30畝。披甲當差的另有餉銀。順治元年,八旗前鋒、護軍、領催、馬甲,每名月給餉銀2兩。後來待遇再次升級,成為前鋒、護軍、領催月給銀4兩,馬甲月給銀3兩,年支米48斛,出征時另給行糧。

古代的銀子之類的,可能今天很多人對此並沒有什麼概念。所以宋安之以對比方式來給大家說說八旗兵丁的待遇如何。

清朝知縣每年的俸銀是45兩,薪銀是36兩。

而八旗兵丁中的前鋒或領催每月是4兩銀子,每年就是兵餉48兩、米48斛,再加上計丁領地的30畝地,還不需要納賦,這樣算下來,其實比知縣棒祿還高。

大家想想八旗子弟披甲當差的,大多數比知縣年薪還要高。即使是月銀3兩的馬甲,也比之知縣相差不太遠,這是何等的恐怖。

同時清朝統治者一直強調「滿洲為國家之根本」。不只是優待八旗兵丁,以維持這個軍事支柱,同時還規定「國語騎射」,是滿族的根本所在,要求說滿語,寫滿文,還有熟練騎馬射箭。

主要目的當然是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避免被漢化。

清庭要求中央六部及其各省的官員呈奏皇帝的題本,必須是滿漢合壁,如果本內滿文有錯訛,則常遭到皇帝的訓斥。

順治帝還諭令翰林院的漢人進士「學習滿書,以備將來大用」。兩次親臨內院面試選「通滿洲文義者」,是晉陞官職。「不能成文」的,則是降級調用。當時庶吉士王熙因為「精通滿書」,順治帝賜其御服貂褂,4年之內,連續升遷侍講學士、弘文院學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尚書。順治駕崩時的遺詔也是王熙起草的。

清庭還使八旗與當地人分開居住,順治初年,將京城的漢官還有商賈民人盡徒南城居住。讓八旗各住一方,以「拱衛皇居」。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黃旗住德勝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崇文門內是正藍旗,宣武門內是鑲藍旗。

清庭以這種方式不只是想保持自己的文化,還想使漢人加入自己的特色文化圈子之內,可以說是費盡心機,策略相當高明和完美。

當然清庭這些保持自己特色的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還是被慢慢漢化。到了雍正時期,別說有的旗人不會滿語,就是守衛皇宮的大內侍衛等八旗子弟,都放棄了自己所學的滿語,而是以漢語交流。

到了道光年間,八旗之中不會滿語和滿文更是多了。最後到了清朝亡國以後,通曉滿文的寥寥無幾,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算一個了。

而清庭視為武力支柱的八旗子弟,在優待之下,並沒有保持自己的戰鬥力和尚武精神,反而成為紈絝子弟,再無戰鬥力可言。清中葉以後,清朝的武力支柱已不再是八旗,而是綠營兵。到了晚清太平天國起事之時,只會遛鳥斗蛐蛐的八旗不堪一擊,綠營也步了八旗的後塵,隨著漢人曾國藩組建湘軍,方才鎮壓了太平天國。

到了晚清,清朝的「國語騎射」,因為不會的旗人越來越多,意味著失敗。漢人曾國藩的湘軍之崛起,更是意味著八旗制的特色也是失敗了,清朝的特色終究還是被時間而消磨殆盡。

但不得不說清朝不愧是繼承了明朝制度,並且總結了歷朝歷代得失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不只是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更是中國歷史上國祚超過二百年的大一統朝代之一,而達到這個程度的,除了清朝也就是漢、唐、明三朝而已,清朝可謂是在歷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註於明清史,喜歡說說那些不一樣的歷史,喜歡的朋友記得點個贊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清末變法採用大陸法系而非海洋法系?
晚清的禁衛軍實力不弱,為什麼不開一槍一炮,清朝就滅亡啦?
乾隆十三年是乾隆執政從寬轉嚴的分界點,到底與孝賢皇后有多大關係?
中國歷史上哪個帝王最厲害?
清代朝鮮使者留下的「言行錄」是什麼,有什麼歷史價值?

TAG:八旗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