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奇葩說》: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一個人心裡受過的傷,能被時間治癒嗎?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

,外人看起來,他特立獨行,有才華到馬東為他定製節目。而沒人看到的是,他從小打心底的不快樂。

在他的印象里,很難找到家庭溫暖的回憶,父母總是在爭吵,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打罵。別人家吃飯熱熱鬧鬧,自己家總是冷冷清清、不歡而散。

童年沒有得到大人足夠的愛,卻要逼自己做一個懂事的大人。

「你必須小心翼翼地琢磨,現在大人是高興了還是不高興了,你是該迴避還是要勸和。」

「除了懂事,我別無選擇。」

長大後,很多人說他有一種天生的敏感 ,總能察言觀色。

他無奈地回答,「沒有人想要敏感,我寧可傻白甜」

在姜思達記憶里,父親「情緒很容易激動,那個激動是突然的,我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

這導致他整個童年都很沒有安全感。二三十年後,心裡的傷口結成了性格上的一塊疤。

他很難完全信任別人,無論對方再親近,即使在親密關係中,仍然覺得要靠自己,很難讓自己放鬆下來依賴對方,非常痛苦。

身體上創傷可能痊癒,心靈的疤痕卻難以撫平,又易於撕裂。

即使已經是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姜思達每次說起這些,還是忍不住哭出來,紅著眼睛,像個慌張的孩子。

「我爸說我是他最重要的人。」

「可我沒看出來。」

MON01

大多數人,意識不到自己心裡有傷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的心靈傷害分為兩種,大到天災人禍等「急性創傷」,小到一句惡言惡語留下的「隱形創傷」。

前者是親人離世、性侵、車禍、校園凌霸等等,讓人難以接受的崩潰時刻。

而後者,像姜思達一樣,過往的經歷在心裡不知不覺留下了陰影。

但這樣的心理創傷,往往是「隱形」的,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心理有傷。

試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 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的責備,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
  • 一直被老師否定,彷彿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值得被尊重

  • 被同伴排擠、瞧不起,他們眼神、笑容都那麼諷刺
  • 遇到過渣男,感情磕磕絆絆,求而不得
  • 上司打壓式的「教導」,曾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樣的時刻,往往顯得難受又漫長,但我們以為時間一長,再難受也會過去了。

然而,被我們忽視的心理創傷,只是被我們「假裝忘記」,其實它們早就刻在我們的情緒、自我價值感中,變成你性格的一部分,實實在在影響著今天的生活。

MON02

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經常聽來訪者說這樣的話:

「我感覺我的這個問題,跟小時候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有關。」

「我和丈夫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模式,所以我們根本沒辦法溝通!」

這世上的確存在以虐待子女為樂(當然他們其實也是病人)的父母,但大多數的原生家庭,並沒有到這個地步。

儘管現代心理學所關注的暴力語言、冷暴力、邊界模糊、道德捆綁、控制等等在大多數家庭都存在,但大多數父母是一邊疼著愛著一邊打打罵罵地拉扯大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長大之後,突然開始醒悟,原來我性格中擰巴的部分,來自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於是就出現了經典的諸如「父母皆禍害」的言論。

然而,我們可能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了解家人,而非為了單方面的指責和控訴。因為,指責和控訴,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我們要了解它,然後擁抱它的好,走出它的陰影。

有時候,我們鼓勵你跟父母和解,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孝順,而是,與父母的關係,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你跟這個世界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如果不積極地面對和處理,最終傷到的是自己。

MON03

那麼,是否一個曾經受傷的人,只能在心理陰影中度過一生呢?

並非如此。

所以,為了自己將來更平坦的路,我們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對自己說:

  • 在成年之前,發生在我身上的某些事,不是我的問題,我不需要為此負責;

  • 但從今以後,我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且,我願意儘力去為自己、為我愛的人,創造一個有愛的新的家庭。我值得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我想,這才是我們了解原生家庭,剖析自己的意義所在吧。


推薦閱讀:

不依賴,才能真成長
母親性格暴躁敏感,且愛把自己想法強加於人,是不是自己和以後小孩要避免和她在一起?
有沒有哪個瞬間,突然想起原生家庭,然後情緒崩潰?
怎樣掙脫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
從小一直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都容易產生這樣的心理問題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