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指衡量電商平台或網站的訪問量,常用的統計指標包括網站的獨立用戶數量(一般指IP)、總用戶數量(含重複訪問者)、頁面瀏覽數量、每個用戶的頁面瀏覽數量、用戶在網站的平均停留時間等。
對於現在的電子商務平台而言,流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甚至和現金流是同等重要的。
1.「拼好貨」引入種子用戶
2015年4月,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貨上線。在這一階段,它核心業務是水果生鮮拼單,水果生鮮是人們生活必須品,很適合用作引流。拼好貨需要用戶在購買生鮮產品之前藉助以微信為主的社交平台吸引親朋參團,達到預定的人數後才能開啟訂單。
拼好貨很快吸引了第一批用戶的加入,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裡,拼好貨累計活躍用戶破千萬,訂單日峰值近一百萬單,實現了基礎用戶的積累,並完成了千萬美金級別的B輪融資。
拼好貨採用的是自營重模式,團隊自建供應鏈。從貨源、倉儲到物料,拼好貨都嚴格把控,保證產品質量。有了自營模式的拼好貨探路,那麼接下來再做一個平台模式拼多多也就不難了。
2015年9月,拼多多應運而生,同樣採取了拼單玩法,它並不聚焦於某一類垂直領域產品的自營銷售,而是全品類的平台模式銷售。
2016年9月,「拼好貨」和「拼多多」宣布合併,被譽為社交電商行業的第一例「聯姻」併購案,拼好貨變成了拼多多的自營部分。由於兩家公司都脫胎於同一個團隊,且有多個共同投資方,合併不讓人意外。
不過,拼好貨類似於京東模式,而拼多多則類似於阿里模式,雙方合併後,不同的基因能否融合將成為一大挑戰。
黃崢認為,拼好貨和拼多多本質並不衝突。
首先,兩個平台一個重供應鏈,一個重前端,反而有比較強的互補性。「這個問題上我的作用就會比較大,不謙虛地講,因為之前的歷史和我的存在,這兩家公司才能合在一起。」據黃崢介紹,合併後,他們在產品形態上做了明確定位,拼好貨變成了拼多多的一個子頻道,他們要走的是平台模式,未來主打拚多多品牌。其次,他們對人員進行了調整,所有的運營和產品全部並在了一起。
合併後拼好貨商品類目將更加豐富;而對於拼多多,將獲得快流通供應鏈體系的支撐,讓水果生鮮品類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
拿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來比喻這件事:拼好貨和拼多多好比是一對雙胞胎,拼好貨是哥哥,拼多多是弟弟,然而擁有者清楚——哥哥的出現是為弟弟服務的。哥哥身強力壯,但不幸夭折,死的時候剛好把「心臟」(供應鏈)移植給了弟弟,把「財產」(流量)也傳給了弟弟,於是弟弟通過「第一桶金」賺了更多(流量裂變),哥哥的心臟也還在持續跳動著。
2.選擇利基市場,實現消費分級
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中低收入者占我國總人口80%。同時,由於我國居民貧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兩個階層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
針對這一現象,拼多多選擇好利基市場,制定了消費分級服務的戰略。
面對中低收入者,性價比對於這類人來說依然是做消費決策時的第一參考因素。從拼多多用戶分布情況看,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佔65%,這些用戶就是拼多多目前市場定位的主要方向。
面對龐大的用戶群體和鮮明的消費偏好,拼多多迅速選擇好利基市場,用低價來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同時整個平台都包郵也刺激了用戶的消費。
在拼多多悄然崛起的兩年里,馬雲、劉強東與馬化騰正在新零售這一新賽道上開展激烈競爭,寬鬆的環境下讓拼多多有機會通過低價獨享三四五線城市和廣大鄉鎮的流量紅利,迅速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面對高收入人群,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則是這類消費者考慮的關鍵因素,這部分人群願意為提升生活品質掏腰包。
2018年,拼多多推出了一項「新品牌計劃」,也稱為「拼工廠」模式。即扶持 1000 家工廠品牌,給他們提供大數據支持、生產採購追蹤、產品研發建議等,並提供一定的流量傾斜。這些工廠多是長期為國內外知名品牌代工的工廠,且擁有自主品牌,這一計劃讓我們看到了拼多多正在為提高品質積極做出努力。
3.裂變式社交拼團的商業模式
許多人第一次用拼多多並不是在拼多多app里,而是家人朋友從微信對話框里發來的拼團邀請,本來單價就不高的商品,兩人拼團還能再便宜幾塊錢。
用戶點擊鏈接,授權微信登錄,這樣便完成拼多多的註冊過程,成為了拼多多的用戶,這一過程可以說是拼多多通過社交網路實現了一次裂變。
基於此,拼多多的用戶數量,從一名用戶迅速擴大到該用戶周邊幾乎所有親朋好友。拼多多將每一個用戶看作社交拼團的裂變原點,每一個人不僅是流量的入口,還是流量擴散的渠道,每個人利用自己的朋友圈、社交網路不斷擴散裂變。
拼多多便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用戶,實現用戶的指數增長。
拼多多的裂變式社交拼團的商業模式,以微信朋友圈鏈接的社群形成了消費者和商家無形的傳送帶,在微信紅利的風口迅速前進,獲取流量並傳播轉化。 一方面可以贏得大量用戶,讓用戶在購物同時也享受到更為實惠的消費體驗與更有樂趣的行為釋放;另一方面,這種裂變方式專註於去中間化的消費品流通方式,
這種商業模式擯棄了冗雜的營銷環節,降低了獲客成本。商家被更低營銷成本吸引入駐拼多多,同時又通過賣低價商品為電商平台引來更多用戶。
4.「砍價免費拿」的營銷策略
「砍價免費拿」、0.01元助力抽獎免單活動是拼多多2018年主推的一個項目,它是利用微信裂變能力,打造微信紅利和小程序形成的微信生態圈,創造流量市場的一種特色營銷策略。
「砍價免費拿」首先將商品的價格設置高於其原價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然後讓用戶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分享砍價,收到分享的每人都可以幫助砍一刀,直到砍到 0 元,用戶便可以免費能拿到商品,如果到規定的時間沒有砍到 0 元,那麼則砍價失敗。
這種模式輕鬆地便幫助平台增加了關注度和引入不少的流量。買家不用花費一分錢就收到了自己喜愛的東西,商家吸引到流量從而佔領市場,實現了雙贏。
在拼多多之前,國內也有不少社交電商平台的出現,例如小紅書、微店等,但這類傳統的社交電商模式都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只有拼多多在創辦起的短短三年時間內,從零用戶到三億用戶,並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在美國成功上市。
究其原因,便是拼多多的特色營銷模式將用戶的參與度發揮到極致,依託微信實現了真正的電商+社交。「砍價免費拿 」讓買家不惜動用自己的一切人脈資源,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來幫自己砍價,連平時較少聯繫的人際關係都用上了,將社交電商的社交屬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5.拼多多的廣告公共戰略
「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來一路一路拼多多,不管有事沒事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免得多。拼就要就要拼多多,天天隨時隨地拼多多」,你可能沒去拼多多買過東西,但是你一定看過拼多多的廣告,或者是聽過拼多多的洗腦神曲。
那首由《好想你》改編的《拼多多》,歌詞簡單,旋律輕快,幾乎隨處都能聽見,十分洗腦,讓人走哪裡聽到都忍不住跟著哼起來。
拼多多2017 年下半年開始大量投放廣告,2018年贊助了一系列熱門綜藝節目,如《極限挑戰》、《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這些廣告伴著輕快的廣告歌曲,深深紮根在用戶的腦海中,圖2為拼多多贊助的一系列熱門節目。
黃崢說,投放大量的廣告,是為了讓用戶覺得拼多多不是騙子,增加拼多多電商平台的可信度。在這樣強勢的廣告營銷策略下,拼多多也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對網路影視敏感的年輕群體。
我是半城,做電商,圈子很重要,我創建了賣家交流群,共同學習,探討(無廣告)有更多的資源整合,感興趣可以私聊我「交流」
推薦閱讀:
※大跌眼鏡,拼多多假貨橫行卻還能上市?原因在拼多多內部戰略規劃※是的,人民需要爛貨※該不該嘲笑那些用拼多多的人?※保稅區發貨就一定真的嘛?
TAG:拼多多 | 拼多多售假 | 拼多多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