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搭夥過日子」式婚姻:明明是夫妻,卻過得像室友

01

沒有親密關係的夫妻,像室友

最近寫了一些婚戀心理方面的文章,朋友阿雅諮詢我:「從一個被窩到兩個被窩,一張床到兩張床的婚姻算是室友關係嗎?」

我有點吃驚:「你們關係不是一直很好嗎?」

「外人看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可是,我們已經有1年多沒有性生活了。」

和大部人一樣,阿雅和老公是自由戀愛後步入婚姻。剛結婚那會,倆人恨不得整天粘一塊。

她十指不沾陽春水,家裡一切家務都由老公承包。就連婆婆稍有怨言,他也處處維護:「阿雅是我娶回家疼的,不是來幹活的。」

可阿雅說,生完孩子後,他們之間的畫風就變了。

「回家吃飯嗎?」

「加班。」

「項目不是忙完了嗎?回來唄。」

「你和孩子一樣煩人,就不能讓我清靜下嗎?」

丈夫變得越來越沒耐心交流,而被孩子消耗掉大量精力的阿雅,也沒太多力氣去關心丈夫。漸漸地,他們從一張床到兩個房間,唯一的牽絆,似乎只剩下了孩子。

阿雅的講述,讓我想到了最近讀到的一本書:《只想和你好好生活》。

在這本心理諮詢師

的訪談錄里,有一篇對著名婚姻家庭治療師,約翰·貝曼博士的採訪,他有個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親密。

如果大家留心想想,就會發現身邊類似阿雅這樣情況的朋友不在少數。

我試著總結了幾條夫妻之間「不夠親密」的關鍵特徵:

  • 兩人把精力都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對彼此缺乏關心,有時連架都吵不起來。
  • 夫妻對彼此的行為互不干涉,也不想知道對方在忙啥。
  • 不會對外人講的秘密,也不會同另一半講,以致於不清楚彼此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渴望。
  • 長時間沒有性生活,甚至分床或分房。

知乎上有個問題:婚姻里最絕望的瞬間是什麼時候?

獲贊很高的一個回答是:無話可說時。

約翰·貝曼博士說:

大部分的夫妻在孩子出生後,角色發生了變化。「丈夫」變成了「爸爸」,「妻子」變更成了「媽媽」,作為夫妻的互動越來越少。

換句話說,中國夫妻就像兩條平行線,丈夫忙著工作,沒時間陪伴家人;妻子忙著照顧孩子和做家務,沒精力和丈夫交流。雖然兩條線都向同一個地方延伸,但是彼此之間卻沒什麼連接和互動。

可是,沒有親密,又住在同一個房間里,這樣的關係更像是室友,而不是夫妻。——書單

02

誰殺死了中國夫妻的親密?

夫妻不夠親密的結果之一,就是婚姻關係的解體。

據民政部統計顯示,從2010年以來,中國夫妻的離婚率已連續8年上升,2017年已達到3.2‰ ,而2010年時,這一數字還僅是2.0‰ 。

那麼,到底是誰殺死了中國夫妻的親密?

在《只想和你好好生活》中,約翰·貝曼博士說:不夠親密的原因之一,是夫妻不懂得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差異:

很多人在面對伴侶時,總覺得我的感受比你重要,我的觀點比你重要,我的工作比你重要,我的父母比你重要......

那麼,伴侶很自然地感覺被拒絕、被拋棄或不理解,於是爭吵冷戰出現,關係自然就被破壞。

當夫妻倆想法不一致時,可能會吵架、甚至衍生暴力;可能會因為逃避吵架而逃避問題,就像鑽進洞里一樣,兩個人都不開心。可能會妥協,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但是心不甘情不願。

無論是哪種,夫妻的親密都會受到影響。

朋友王俊和妻子都在航空業,但一個是地勤,一個是空乘,工作時間差異很大。

有時候國際飛行任務多,王俊就會超過一周聯繫不到妻子。兩人為此大起爭執,他希望妻子把重心放在家庭和備孕上,但妻子認為賺錢比生孩子重要。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王俊內心很受傷,感覺自己娶錯了人:「她怎麼就不肯為這個家想想呢?」

對中國夫妻來說,除了差異影響親密,還有一個造成夫妻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入侵。

我的一位表姐對此深有體會。

結婚前要裝修婚房,她喜歡日系清新風,但婆婆卻希望把家弄得花哨喜慶些,他們來了也住得慣。

表姐跟丈夫溝通後,丈夫出面向公婆解釋。誰知,婆婆聽後大怒,最後打起了感情牌,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我們把孩子養大容易嗎?還出錢給你們買房子,結果連一句裝修意見都不聽,你們這是在逼我啊。

表姐心軟了,畢竟是婆婆,得尊重擔待著點。

可生了孩子後,婆婆住進來,她才意識到自己錯的多離譜。

孩子吃穿婆婆要管;她和丈夫看電影,婆婆要跟去;出去吃頓飯,數落她敗家……

婚後三年,她發現自己和丈夫日漸疏遠,家裡四處瀰漫著硝煙,除了指責,他們已經無法可說。丈夫的懦弱和婆婆的強勢,讓她對這段婚姻徹底死心,她在決定離婚時感嘆:

真的就像人家說的,國外的家庭關係,是一口鍋的生米,粒粒分明,邊界清晰。我們家卻是一鍋粥,你粘著我,我粘著你,攪和在一起。

婚姻原本是一張床上兩個人,中國式婚姻卻能躺六個人。

約翰·貝曼博士說,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入侵,可能會把家庭關係攪成土豆泥:

有些婆婆對自己定位不準,想做兒媳的「老闆」,兒媳要麼事事討好婆婆,覺得自己被貶低,不受重視,漸漸在心裡積攢很多怨氣;要麼逃避退縮,對婆婆敬而遠之,和丈夫關係疏遠;要麼指責婆婆和丈夫,家裡硝煙不斷......

而通常情況下,對這個男人的爭奪,都會以媳婦失敗告終,因為婆婆是不可能把兒子放下的。

除了不能妥善處理差異、父母的無邊界入侵外,有些婚姻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在親密的基礎上。

年齡大了,該結婚了;父母催婚,那就找個人一起將就過日子;還有感情基礎讓位於現實利益的考量捆綁……等等這些想法或因素,都可能讓沒那麼親密的兩個人走進婚姻,最終被婚姻反噬,成為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愛情和友情都具備,雙方是愛人,也是朋友。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基石,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夫妻之間關係不夠緊密,家庭這座高樓就會搖搖欲墜,四分五裂。

有心理研究表明,糟糕的夫妻關係,是親子關係的地獄。

當夫妻關係不夠親密,經常爭吵時,孩子能受到父母負面情緒影響。這些孩子往往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甚至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是對婚姻產生恐懼。

當然,缺乏親密的直接後果,是婚姻關係的脆弱。當兩個人感情基礎薄弱,遇到事情缺乏共同應對的決心時,就會應了那句話: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03

走向幸福婚姻的7種親密

約翰·貝曼博士認為,95%的婚姻是可以補救的,夫妻關係不能停留在做事情這個層面上,而是要保持積極的互動和連接,也就是要增加親密。

因為當婚姻沒有新能量時,就會變得非常無聊。

大多數人對於親密,直接想到的是性和身體的親密。這當然沒錯,只是夫妻雙方的理解還可能存在差異。

女性能把兩者分得很清楚,男人則容易混淆。當妻子說:我想和你靠近一點,丈夫的通常反應是:好,那麼我們上床吧。

事實上,妻子此時渴望的是耳鬢廝磨的溫暖和親密,而不是性。

很多時候,妻子渴望的是和丈夫親密互動,接吻、擁抱、牽手,而不僅局限在性愛上。當丈夫讀懂妻子內心時,性愛便水到渠成。

一份好的性愛關係,是能讓夫妻增加幸福的體驗,彼此間藉助這份愛的關係,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讓婚姻活力四射。

除了性和身體的親密之外,約翰·貝曼博士提醒我們,還有幾種親密不僅不該被我們忽視,反而它們可能極大影響著性和身體的親密。

比如,情緒親密。它是指夫妻兩人一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緒。

同事良子和老公的日常交流可以說是情緒親密的典範。

上班路上,老公會打電話誇良子:你今天真的是好漂亮。中午吃完飯,兩人會煲上10分鐘電話粥,講講上午的工作安排,家裡的貓。不管多晚下班回家,老公都要問她:今天有什麼事情想跟我分享的?

良子說,他們結婚後一直如此,用開放的姿態分享彼此的感受,幸福、快樂、喜悅、也分享,擔心、失望、悲傷和恐懼。

正是因為這些情緒的充分表達,讓他們的婚姻在細微處連接,保持著活力。

除了身體和情緒上的親密,精神方面同樣需要保持親密。

比如,夫妻兩人一同討論重要的話題,比如社會、經濟、政治、歷史,包括自己的專業,這屬於智力親密。

比如,兩人一起欣賞音樂會,一起看藝術展,這是審美親密。

兩個人還可以擁有靈性親密:一起靜心、冥想,參加宗教活動。

此外,社交和娛樂的親密,也有助於改善婚姻質量。

比如,你們可以擁有共同朋友,一起吃飯聚會。也可以培養夫妻共同愛好,一起滑雪、打球、唱歌、游泳.....

約翰·貝曼博士認為,一個好的婚姻,不意味著這些親密必須有,但至少要擁有其中3種。

當你們擁有3種之後,可能就會慢慢增加另外的親密。有時候不同的親密是可以疊加融合的,當你擁有社交親密後,討論的話題增多,可能又會有智力的親密;擁有身體的親密,性的親密自然會改善。

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說過:每一樁幸福婚姻的背後,都離不開兩個人對彼此的包容和忍耐,也離不開兩人的共同努力和成長。

所謂好的婚姻就是,夫妻都表現出:我關心你,我對你有興趣,我接納你,我對你好奇,我愛你......當我們用心滋養婚姻時,其實也是把愛的DNA傳給了孩子。

在世事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感覺到無力、脆弱的時候,我們渴望與他人的聯結,渴望拉起手來一起應對風雨。

但絕大部分人,與我們的關係是疏離的,只有少數人,會成為夥伴、朋友,極少數的人,才會與我們攜手一生,互相交託彼此。

在外人面前,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只有在愛人那裡,我們才知道,自己可以不那麼好。

這是需要用一生去經營的親密關係,也必將滋養你的一生。


推薦閱讀:

如果不結婚老了會不會後悔?
你是願意將就一個不愛你的人(就是相親遇到的人)和你結婚,還是願意為一個等不到的人一直等待?
你覺得維持婚姻的底線是什麼?
兩個女孩我還怎麼抉擇?希望過來人幫幫我。?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