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都市圈,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201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8.3億人,城鎮化率59.58%。伴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藉助愈加迅捷的交通體系,人口不斷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聚集,城鎮間經濟分工與協作聯繫也愈發緊密。

「都市圈作為重要的空間形態正在快速崛起,它不僅要重塑中國城市的形態格局,而且將作為重要的主導動力,驅動中國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6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都市圈報告》(下稱《報告》),從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營商競爭力及宜居競爭力四個維度,對18個發展較為完善的都市圈進行了測評。

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

與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兩大「頭部」都市圈競爭激烈,整體表現最為出色。

與此同時,青島都市圈、廈門都市圈也以「黑馬」之姿突出重圍,在四個榜單中都穩居前五強。其中,兩大都市圈在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及宜居競爭力上甚至都超過首都都市圈。

四大維度排名前五榜單 製圖:城市進化論

就此,城叔找到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

01

綜合經濟競爭力:南北分化格局初顯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綜合經濟競爭力報告主要考察都市圈內城市的GDP連續五年平均增量及地均GDP。在這一榜單中,南北分化格局初顯。

均值高於0.1的第一梯隊,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都市連綿區、首都都市圈和廈門都市圈。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實力尤為雄厚,名列第一且得分高出第二名近一倍。這也是四個榜單中第一名與第二名差距最大的一項。

而榜單後5位中,包括四個北部區域都市圈——石家莊都市圈、長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瀋陽都市圈。

對此,倪鵬飛告訴城叔,相較而言,粵港澳大灣區中經濟競爭力強勁的城市尤其多。根據同天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2018年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前5名有3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香港、廣州。另外,東莞、佛山、澳門也不可小覷,分別居第10、12、14位。正因如此,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競爭力中「一枝獨秀」也就不難理解了。

製圖:城市進化論

再從都市圈內部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首都都市圈、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內部分化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區域內一個或多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要遠高於其他城市。這也意味著,三大都市圈中,上海和蘇州、深圳和香港、北京和天津等中心與次中心城市的強勁表現,對都市圈內部城市有明顯帶動拉升作用。

《報告》還指出,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呈區域空間正相關性——有較強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城市在空間分布上呈現聚集的特徵,並且地理空間距離越近,其經濟競爭力的相關性越強。

02

可持續競爭力:呈東西分化格局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可持續競爭力著重考察都市圈創新驅動、環境友好、開放便捷等指標。與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南強北弱」格局不同,在這一榜單中,都市圈總體呈現東中西分化格局。具體而言:

排名前7位的都市圈均來自東部區域,包括東南區域的粵港澳大灣區、東北區域的長春都市圈及膠東半島的青島都市圈等在內;

排名第8位至第12位的五個都市圈,除瀋陽外,均來自中部區域,包括武漢、合肥、長沙、鄭州四大都市圈;

而來自西部區域的西安、太原、成都、南寧、貴陽五個都市圈,均處於榜單後6位。

對於這個趨勢,《報告》指出:「西部地區的重點城市並未很好帶動周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導致東西部發展差距增大。而中部城市近年來發展轉良,在東部地區高水平城市的帶動作用下,逐漸形成『東中一體』的協同發展態勢。」

一般來說,區域發展是先極化——將資源集聚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做大之後再資源外溢、發揮帶動作用,區域再從集聚走向平衡。

「整體看,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東南)發展較早,它們在從集聚走向擴散的階段,而西部地區主要處於做大中心城市的集聚階段。」

倪鵬飛告訴城叔,「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實力欠佳,也是西部區域的都市圈在榜單上整體表現一般的原因」。

另外,科技創新能力也是東西部地區都市圈可持續競爭力分化的原因之一。《報告》指出,「科技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城市可持續能力的提升」。這也是西部地區將來的發力方向之一。

03

宜居競爭力:長三角拔得頭籌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宜居競爭力主要考察都市圈教育、醫療、社會、生態、居住、經濟及基礎設施等環境。總體而言,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粵港澳大灣區、廈門都市圈及青島都市圈共同組成第一梯隊,四者整體水平較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四項榜單中,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唯一超越粵港澳大灣區摘得第一的一項。

從都市圈內部來看,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間差異較低,說明城市宜居水平建設方面較為均衡。這也是成熟型都市圈的一大特點。區域經濟分工有差異,但居民生活質量、公共服務等方面正在走向平衡。

就在上周,長三角地區17個地級區(市)成為長三角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單位,力求統籌養老服務資源,向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重要一步。

另外,《報告》還指出,「都市圈的經濟發展規模與其宜居競爭力水平匹配度並不高」。例如,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居於第10位的貴陽都市圈,在宜居競爭力上僅名列第17位。

而首都經濟圈在這一維度中也「跌」出前五,成為其在四個榜單中排位最低的一項。報告認為,原因之一在於首都都市圈內的河北省相關城市,總體發展質量與北京、天津相比存在較大斷層,客觀上拉低了都市圈整體宜居競爭力。實際上,《報告》指出,首都都市圈內部城市之間宜居競爭力建設水平差異在各都市圈中居於高位。

另外,倪鵬飛還談到,「北京、天津地區房價高,河北相關區域生態環境欠佳,這些也是首都都市圈在宜居方面的現實短板」

04

宜商競爭力:「小弟」不弱更重要

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

宜商競爭力主要考察當地軟硬體環境、經濟要素及全球聯繫等方面。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位居第一位,而長三角都市連綿區被青島都市圈趕超,僅位列第三。究其原因,長三角都市連綿區尺度較廣,包含22個城市(青島都市圈包括5個城市),雖然其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上海、南京的宜商競爭力水平較高,但都市圈內部其他城市宜商競爭力較低,從而導致總體水平降低。

在發展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引領的機制條件下,都市圈內部其他城市的同步發展也至關重要。」《報告》指出。

實際上,在宜商競爭力中,全球聯繫度、航空聯繫度、外貿依存度、金融業從業人員、R&D投入等三級指標,均對城市能級提出了較高要求。總體來看,宜商競爭力排名兩端——名次較高和名次較低的都市圈內部,「雙子星」城市彼此宜商競爭力水平都較為接近。而排名居中的都市圈中,其「雙子星」城市間宜商競爭力差異較大。《報告》認為:

「這表明都市圈的發展模式先中心城市提升,隨後中心城市引領副中心城市提升,最後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引領總體都市圈的提升。」

縱觀整個《報告》,表現出色的都市圈無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其中心城市在相關維度上表現強勢,拉動都市圈整體水平,也就是「大哥強」。另一種則是中心城市不見得特彆強勢,但其非中心城市也並不太弱,勝在較為均衡。也就是「小弟不拉後腿」。

「在都市圈發展中,『小弟』不弱更加重要。」倪鵬飛告訴城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文章來源:城市進化論
  • 註:本篇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台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 「城市 365」:領略中國城市之美

城市 365?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十八線城市結婚要求買房過分嗎?
回顧 | 風物中國說。亞洲美學創思會第十四回。一隻鹽水鴨,一座金陵城
縣以上城市,均列為犬類禁養區,城市禁狗令才是符合民心的良心政策
縱觀中國哪個城市最適合居住?
請問圖中這是哪個城市?

TAG:都市圈 | 城市 | 城市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