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滿清屢屢破關入京畿劫掠,假如吳三桂不開關,滿清就不能像以前從別的地方入關了嗎?
這個問題的前提交代的不大清楚,是指吳三桂降而復叛在入京途中折返襲取山海關之後沒有主動聯清,而是獨力固守山海關嗎?如果是這個設定的話倒可以推演一下。
先說說甲申年春夏之交北中國各方勢力的兵力對比:1644年春夏,滿清已經開始動員,預計四月左右出兵攻取北京,從滿清滿文、漢文檔案及初期行軍路線看其預定路線是從薊鎮諸口入邊,而且有相當數量的漢軍八旗及大約全部紅夷炮沒有隨準備穿越草原的主力行動,而是進駐錦州,等待主力入邊後東、西夾攻山海關。其動員兵力大致為:滿洲八旗大約三、四萬人,蒙古、察哈爾八旗萬餘人,漢軍八旗約兩、三萬左右,三順王、一順公部約不到一萬人,外藩蒙古的數萬人(歷史上由於吳三桂叛變,預定戰場由薊鎮轉至山海關,西部外蕃蒙古大約沒有來得及參加山海關之戰),總計動員兵力大約十萬到十一萬人。滿清剩餘動員能力為八旗加外蕃蒙古三、四萬老弱病殘男丁,另有數千八旗兵正出征黑龍江流域。
依據如下——入關前夕滿蒙漢八旗的牛錄數,滿洲八旗共有309個牛又18個半分牛錄,蒙古八旗為11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漢軍八旗為157個牛錄又5個半分牛錄。
順治五年八旗男丁,八旗滿洲55330人,八旗蒙古、察哈爾28785人(天聰九年八旗蒙古正式編立時,推測共有17000人左右,《聖武記》記為16840人,其時八旗察哈爾男丁約四、五千人),八旗漢軍45849人 (含有大量順治二、三年投降的前明軍將校,崇德七年編立八旗漢軍,《聖武記》記為24050人)。
丙寅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同多羅豫郡王多鐸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多羅貝勒羅洛宏固山貝子尼堪博洛輔國公滿達海吞齊喀博和托和托續順公沉志祥、朝鮮世子李<溰-豆王>暨八旗固山額真梅勒章京詣堂子。奏樂。行禮。又陳列八纛。向天行禮畢。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
清初外藩蒙古牛錄數——甲申年前後約960牛錄,四萬八千戶。(即五十戶一牛錄,不同於八旗的一、二百丁左右一牛錄)
順治六年 定南王孔有德率舊兵三千一百……靖南王耿仲明率舊兵二千五百……平南王尚可喜率舊兵二千三百 。 續順公沈志祥降清時「兵丁家口共約兩千四百餘名口。」推測軍隊約有千餘。
大順政權剛剛完成橫掃華北的大進軍,順軍「老本兒」兵力分布,中營、後營、左營(可能還有前營的部分兵力)的主力七、八萬人在北京(南線進軍的劉芳亮左營主力在三月下旬攻克保定後已經趕往北京與主力匯合)。東征途中在山西、河北、河南的豫北分兵駐守(劉忠在潞安、劉汝魁在彰德、馬重僖在真定、陳永福(可能)在太原各數千),留兵約一萬數千人。大同、宣府、薊鎮防邊(張天琳在大同約萬餘人,黃應選在宣府、黃錠在遵化各約五、六千人為核心駐守),留兵兩萬多人。新降的宣大邊兵隨徵到北京的只有少部分騎兵。袁宗第的右營主力兩、三萬人剛剛在湖廣嚇跑了左良玉,正在趕赴河南鎮壓劉洪起的途中。五營在西北的邊防兵力及河南、湖北四府的留守兵力約有數萬。其時順軍「老本兒」部隊大略在十七、八萬規模。
依據如下——崇禎十五年夏秋三攻開封時、據《豫變紀略》載其兵力「步賊約十萬,馬賊三萬,每一賊有馬三匹,脅從之徒近百萬」。崇禎十五年秋革左五營與闖曹聯軍合營,其兵力據鄭二陽奏疏「革、左之狡橫不下於獻、操,善戰者不止數萬。」 崇禎十五年冬闖曹聯軍攻取襄陽諸地,初步建立政權,發生李自成殺羅汝才、賀一龍的「羅、賀事件」,羅部多有散去,羅之親將楊繩祖以精兵數千、外甥王龍率三千精騎入關投孫傳庭、部將李汝桂以兵降左良玉,老回回自領本部遊離於外(馬守應病亡後,其部併入正欲入川的張獻忠部)。崇禎十六年冬,李過、劉芳亮攻取榆林時帶著兩營主力加中營部分兵力也不過七萬餘人。綜合看來至甲申年初其農民軍嫡系——「老本兒」五營總兵力大約在十幾萬人的規模。甲申夏北京順軍「老本兒」的兵力,東征山海關+留守北京,當時、當事人佘一元(親身參與山海關之戰)《山海關志》「騎兵」及「各營數萬人」,程源(時在天津)《孤臣紀哭》「兵六萬」,留守兵力無異辭——老弱萬餘。宣大、薊鎮駐軍人數出自李鑑、姜瓖奏章及光緒《永平府志》。
原明邊軍分布情況——遼東總兵官吳三桂的寧遠兵三萬多人與山海關總兵官高第的一萬多人合兵後達到五萬之眾,迅速接受李自成的勸降,吳三桂率部入京朝見新主,其主力三月末(大約二十六日左右)走到玉田。
薊鎮主力西協總兵唐通領本部主力八千人,大約還有部分關寧兵馬防守山海關,薊鎮其餘的一、兩萬兵馬基本在原駐地。
宣府、大同的約五萬人左右除少數精銳騎兵被抽調隨軍,大部在張天琳統領下駐防沿邊。
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各鎮經過郟縣、潼關、榆林、甘州諸戰損耗,剩餘的五、六萬人仍然駐防沿邊。原保定、山西、河南的少數明軍也都投降了大順。
另有一些零散兵力分布各處——郭升的數千人在山東,董學禮的一、兩千人在淮北,白廣恩的數千人大約在隨順軍主力行動,馬科的約一萬人正向關中運動準備出征四川。
這些前明軍投降時間甚短,雖然經過簡單整理、重分,但在大順政權站穩腳跟之前尚處於觀望狀態,其服從性和積極性都十分缺乏。
依據如下——姜瓖、唐通、孟喬芳、吳孳昌、董學禮等人的奏章及相關檔案文獻。
下面開始推演。
歷史上山海關之戰前後順、清、吳三方的大致動向——三月十九日北京易手,遼東總兵官吳三桂部正在關內永平一帶觀望,其時山海關總兵官高第的山海關兵一萬多人已經與吳三桂的寧遠兵三萬多人匯合。三月下旬,吳和高接受李自成的勸降,將山海關防務交由「偽鎮」唐通,此時山海關由唐通領著八千本部可能還有部分關寧兵馬防守,遼東巡撫黎玉田大約也在此時投降,之後出任大順四川節度使攻略四川。吳三桂率領主力一路向西入京朝見新主,三月末大約二十六日左右走到玉田,很多人見到了他沿途張貼的入京朝見新主的告示。在這個離北京幾天路程的地方吳三桂突然變卦(原因說不清,大約是他聽聞家族利益受到了觸犯,以當時的親歷者(楊士聰、彭孫貽轉述吳三桂之幕客)見聞而言,吳氏父子的家財沒有被奪取,吳襄本人也沒有被拷打。而他聽到消息恐怕是吳襄已經被夾,家產被奪,甚至吳襄已經死了。)率部急行軍返回山海關偷襲擊敗唐通奪取了山海關,到四月初至上旬其降而復叛的消息陸續傳到北京,在此期間吳三桂聯合高第彙集山海關縉紳大姓為崇禎發喪正式舉兵對抗,當地縉紳除提供物資外,還組織了兩、三萬人的鄉勇協助作戰。同時派出由當地士紳組成的使者向西迎接李自成的東征軍行緩兵之計拖延大順軍行軍速度,並沒有派親信(楊珅、郭雲龍)帶著求援信向多爾袞請求聯兵。——此處開始與歷史走向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