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質疑過善良的人嗎?

如果說一個人很喜歡宣揚自己樂於助人的故事,比炫耀程度低,比陳述程度高。那麼,他到底是樂於助人這件事本身呢,還是樂於讓眾人知道他善良、勇於奉獻呢?

如果說為了善良的稱號而善良,本質上是做了實事,但這件事的成因可能更多是為了取悅自己?這又能不能說是一種偽善?


一個人具體某件行為是善良的,而且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就可以受到讚揚。在這件事情上,不用去質疑。

但我質疑他下次還會不會繼續善良。

至於下次,他還會不會繼續善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只有知道「為什麼善良」的人,才會一直善良。

因為,

善良分為兩種:無知之善、有知之善。(我自己劃分的,如果你有不同的劃分方式,可以討論)

無知之善的人,善良、但不知道人為什麼要善良。

有知之善的人,善良,並且知道自己為什麼善良。

一個人一旦知道為什麼做某事,那麼,他堅持下去的力量就會非常大,很難動搖。所以,如果你知道人為什麼要善良,那麼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堅定的信念或者信仰。真正的信念和信仰是神奇的,外物很難動搖。

無知之善的人,他們看起來似乎是善良的。如果從小成長在「人要善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樣口號式的觀念下,但不去思考為什麼,那這樣的善良是比較盲目的,也許他一生都能做個善良的人,也許不能。因為這要看他這一生所受到的誘惑是否夠多夠大,如果一生沒什麼誘惑,平靜地度過,那真的可以善良一生。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極大的誘惑、遇到挑戰人性的事,他很容易就會改變自己。

所以說人性是不可挑戰的。對於那些不知道事物本質,不知道 為什麼 的人,不要去挑戰他們的人性。

一個人只有知道人為什麼善良、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幫助別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知道自己真正的快樂來自哪裡,才能夠堅定內心的信念,才能做一個真正善良、不可動搖的人。

而,

除了天才,我們普通人不會天生就知道為什麼。

這就是我們之所以需要讀書,需要老師的原因。


在相處過的朋友中,很多人對我的評價都有「善良」,一度很疑惑評判善良的標準是什麼。我質疑的人就是我自己。只有我知道我自己是多麼的自私,輕佻,愚蠢,冷漠……可是很多時候我展現出的,確是溫暖,樂觀,有同情心,當然還有善良。

後來,我漸漸發現,我對有一些人是萬年如一日的溫暖,對另一些人卻開始卸下這份快把我壓垮的偽裝。他們領會過我的自私,蠻橫,脆弱與愚昧,甚至被我傷害,卻依舊沒有離開我。當然,也有人會走,我想留他,卻被自以為的感性和理性折磨得痛苦不堪。

其實想想,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每個人,生性純良卻又難以捉摸。你見到的善良,取決於他是不是願意對你善良,你無非質疑,你只要記住,對於那些看透你依然願意擁抱你的人,請用盡全力對他們好。這就是你最大的善良。


他有做過善良的事么?不論有沒有做過然後宣揚自己的這種,只能說是虛榮。

善良本就不易,不要因為這樣去否定善良的那件事

世上沒有完全意義的善惡對錯。再好的人也有虧心的地方,再壞的人也有可愛的時候。善代表的是一件事不是一個人。我們說的大善人,只是因為善事做的多。不代表這個人不會犯錯,完全正面


明見本心,是為至善。


宣傳和傳揚助人為樂精神呢?

是不是偽善要從個人平時的作風中長遠和整體來看吧!

希望自己的舉動被認可,也希望自己的行為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大家一起助人為樂,發揚這樣的精神

一個人善良追其根本都是有目的性的。為了良心,為了讓自己安心,為了讓自己開心,為了讓被幫助的人脫離困境,為了榮譽,或者為了炫耀,也可能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等等的任何目的吧!

然而就我自己個人的看法而言,只要一個人的善舉沒有給第三方或者被幫助人,帶來任何的傷害,都是善良的,都應該被認可。

而一個發自骨子裡的善良的人,如果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在那一刻沒有作出力所能及的幫助,內心會惶惶不安。


真的不是你有多善良,只是你沒有機會做惡,


推薦閱讀:

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得善良,又是什麼讓人變得邪惡,對社會充滿了惡意?
人性是永久不變的嗎?
曾經接受的教育,到了社會為什麼就不適用了,那又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看了心理學書籍,卻很難輕易判斷一個人性格?
在利益面前,人究竟會變得多可怕?

TAG:人性 | 心理 | 善良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