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貧窮是什麼?
經常看到朋友圈會有人發山區,或者西部孩子的照片,視頻。裡面衣衫襤褸,目光天真的孩子們,在做著我們印象中不是他們那個年紀該做的事。
最後,視頻的作者一般會給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這些孩子,太窮了,太可憐了。我們過來給他們捐錢,捐新衣服。
每每看到這些視頻,我總會有些思考。他們真的是「窮」嗎?他們真的「可憐」嗎?如果「窮」成立,窮=可憐嗎?窮跟可憐的定義都分別是什麼?這裡我就想到很久之前看到一位知友介紹自己的家庭的時候這麼說:我是生活在西部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農民,但從小他們就會教育我,教我認知這個世界。後來長大了一點,就讓親戚教我學音樂。到現在,還會時不時的拿出我的音樂愛好者來陪伴一下我的人生。
我第一眼看到這個自我介紹的時候,真心的挺羨慕這個女孩的。如果可以的話,認識一下,也是肯定是人生難忘的經歷。總感覺這就是我曾經一直想像中那種成長的生活,沒有其他迪士尼,肯德基什麼的要求。平凡卻有陪伴的家庭,不求富貴,卻有明理育人的父母,生活能有自給自足,一日三餐。其他的還要強求什麼?想想自己小時候的生活,也不是什麼富裕人家。父母也是平凡的人,生活在農村。從小也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還記得沒上學那會母親突然有一天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新華詞典,當時一直很好奇這書是用來幹嘛的。只記得她對我說,買給你的,將來你會用到。後來這本小詞典就陪伴了我接下來的6個年頭。這也是人生中一件簡單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小禮物吧。說到這,我跟她的家庭條件應該也都差不多,在物質條件看來,都是窮人。可是,在這個時候突然拿著手機對著你拍說,真可憐啊,真窮啊。太可憐了。上學一個新書包都沒有,新衣服都沒有,等等。想必,現在的我肯定是很惱怒的。是誰給你的權力定義我窮,我可憐的。往往有的時候,一個很正常的人,天天有人在他面前說他可憐,一直持續一段時間下去。這個人有可能真的會變成別人口中的那個可憐的樣子。
特別是對於這些沒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孩子。從小就會被種下這顆「窮」「可憐」的種子,在內心深處。將來長大了,工作了,內心深處的種子就會發芽,拿自己的在外條件跟城裡物質財富已經積累起來的人比,始終擺脫不了這個陰影。對於,外界的物質條件,人們總會把人分成很多類。如果以迪斯尼為界限,如果迪斯尼的小孩就不窮,沒去過的就窮。很快世界上的小孩就會被劃分開。按照同樣的想法,大家就開始可憐那些沒去過迪斯尼的小孩了。真的太可憐了,這麼大一次迪斯尼都沒去過,太可憐了,太可憐了。可是,上帝又沒有明確規定過,沒去過迪斯尼就是可憐的。這標準是誰制定的呢,你憑什麼把沒去過迪斯尼的小孩就這麼硬生生的劃分到可憐那一邊,戴上這個帽子。同樣的,你又憑什麼規定,山區的那些不能天天吃肉的孩子就是窮,就是可憐。你可以捐錢捐物,讓他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但,請不要在他們的頭上戴上,引導性的感情的帽子。
想想,小時候在老家,沒有大魚大肉,每天菜地里的簡餐,養一隻小黃狗,有一個明理育人的父母陪伴教育著,滿足了。不要別人的窮和可憐。很幸福!
謝邀
寡人,
朕,
孤
貧窮對於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太一樣。
對於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孩子們,貧窮是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一個溫暖的屋子可以遮風避雨,一個家裡拿不出幾件像樣的衣服,沒有錢去完成自己應該接受的教育。
對於剛剛過完雙十一的我們,貧窮是剁完手後還不完的花唄和白條,兜兜里拿不出錢去買買買。
物質上的貧窮,其實也就是富足的反面,是你心裡的那個期待值。多一分是富足,少一分便是貧窮。
在物質的缺乏下 還缺乏思想
對暫時沒有經濟獨立的大學生來說,想買很多東西,但又什麼都捨不得買
買什麼東西都戰戰兢兢
真正的貧窮不僅是物質上的短缺,更表現為貧窮扭曲了人的心靈
沒人陪伴,不開心,精神世界自己構建不了,父母也幫不上
當你的慾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分錢,你就是真正的窮人!
財富 精神 心靈 思想 理想
這些都沒有了,就是真正的貧窮。
※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不努力?
※我們是如何喪失對貧窮的感知能力的?
※你有一張從未被貧窮欺負過的臉
※如果有錢,誰tm才不要感謝貧窮
※出身貧窮是種原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