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心理學者患上精神疾病怎麼辦?


謝邀,私以為……醫者不能自醫,但是會有這種意識,主動去找同行做心理諮詢和干預矯正


平常心看待,如果沒有到失控自殺的程度,多半是自己比較閑,喜歡胡思亂想,行動配不上野心,我自己會常常這樣,試著忙起來,專註於一件事看會不會好些。


很正常,但是因果關係顛倒了。應該是心理有困惑的人,更願意學習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很難讓人拜託心理問題,這是心理學的尷尬。

進化心理學興起了,可能會改變這個局面。


相信專業的心理學者會更加有主動求醫的態度!還聽過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癥狀在生活,說不定還能因病得福


與疾病來一個親密接觸式的和平共處。以這種心態的話,疾病反而會成就一個心理學者。想信我。


剛看到一個案例,你搜索「郭嘉怡,28歲那年,她從一名心理諮詢師,變成了精神分裂患者」裡面寫了她的經歷,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


心理只能用心理學戰勝,或者學習物理學,用理科思維教導自己,還可以多運動,或者多交朋友

還可以去心理諮詢,請教同行


我想不論是誰,換上精神疾病,先治病才有條件繼續日常生活、工作。


(1)首先,學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抗拒、逃避精神疾病就是痛苦的源泉。接受自己有病,與病共處,合理吃藥,積極運動,心胸開闊就是最好的。

(2)「心理學家」這一職業的自殺率是其他類型職業的三倍。但生命只有一次,應該珍惜。

(3)開始回答這個問題。自己有專業知識幫助自己,也會更容易尋求外界的幫助。能提前預知並調整心理狀態,預後會更好。


積極求助,及時接受心理諮詢或者就醫治療。


還能怎麼辦?找專業的醫生或者機構進行治療與引導啊。

心理學者患上精神疾病的根源同樣來自於外在與內部,如果此學者尚能自控,他必然會去尋找專業幫助,否則,也就不是心理學者。

如果他已然不能自辨自察,行為失控,親人或社會組織也會送他就醫,最終,當然還是要回到專業的治療與幫助這條路上來。

類似自己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自己獨自面對,自我治療,這種表述要麼是偽命題,要麼是存在於文學類記錄中。


患病自知的話,又有求治要求,可能程度不重或是比較輕的疾病類型,可能去自主尋求治療或幫助;

患病不自知的話,一般是病情加重或是比較嚴重的疾病類型,一般不會主動去就醫,這時候就需要監護人等的幫助。

俗話說醫不醫己,不要諱疾忌醫,治病要緊。


小丑女嗎?!!


以自己是病人的心態治癒自己


我自己是學心理學的,但並沒有學的多認真。我偶爾會想自己會不會得心理疾病,要是得了,是不是有點丟人啊。每當我自己遇到點事情,開始會有點小慌(我是個承受能力有點低的人),後來會暗示自己「沒有什麼事是不能解決的」改變一下自己糟糕至極的認知,接著再給自己一個積極暗示或是說換一種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哈哈哈,發現有點跑題了。如果能積極治療,也算是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


跟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一樣診斷,治療。


去正規醫院治療,學了心理學,會很明白這一點。


比如我很想自殺的時候,不想接納自己的時候,我就狂補天體物理,思考人生的意義,就會客觀看待人類這種生命體了。

心理學患上精神疾病如果不去求助更高級的諮詢師,那隻能通過新知識幫助我們梳理舊有的信念。

我嘗試過,如果用心理諮詢的方法,難以自治。


早點去精神科看病,遵守醫囑,堅持吃藥,按療程治療,不隨便停葯,會有機會痊癒的。


心理學者的技能就是他的知識,不能避免患上精神疾病!患上精神疾病可以內外結合,對內提高自己修為,如不能解決求助於高級別諮詢師或醫師。


我自己的觀點來講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心理學者想要心理學學的透徹必須得深入了解 乃至與精神病患者做到感同身受 而精神疾病的定義每個人等我看法都不同 他們或許沒有病只是觀點太過離奇 這種情況應該可以找比自己更高一個階段的心理醫生看看


推薦閱讀:

《論法的精神》之二
讀書 | 美國文學中的的精神邊疆(上)
紅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我一個人的夜晚為什麼總會很喪,各種負面情緒,而睡一覺醒來就充滿精神呢?
抑鬱是生理的情緒的還是精神的社會的?

TAG:心理學 | 疾病 | 精神 | 精神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