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個吐槽新家長給孩子起名字的段子。
梓軒和子軒打架,撞傷了梓萱和子萱。
可馨、可欣和可鑫跑過來勸架,撞倒了若曦、若溪和若熙,子睿和梓睿跑過去告訴班幹部浩然、昊然、皓宇和雨豪,大家一起拉開了梓軒和子軒,扶起了梓萱和子萱。
孩子撞名字,不是咱們獨有的問題,隔壁的鄰居也好不到哪兒去...
最近整理了一下各路日本人的名片,masahiro 的出現頻率接近4%、takayuki 也達到了3%。
雖然看起來,名字寫法五花八門,但稍微分析一番即可發現,這些名字簡直像「梓軒子涵」一般有規律。
等等,真的需要知道這些規律嗎?
還真有點必要。
一方面,與真人見面時,這些規律可以作為交叉驗證/double check 的工具——即使對方自我介紹時口齒不清,咱們拿著名片看著字,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另一方面,遇到新聞、小說、動漫、電視劇里略顯奇怪的人名,也能更容易地弄清楚各個人物對應的正確讀音,方便交流;
更進一步,透過名字,窺見其父母的格局,猜測其生長環境,進而預測其基本性格/行為模式,能讓咱們更深地理解該對象,進而在與其打交道的時候先勝一籌。
以下拆開簡單說一說。
*以下總結來自於本人的小樣本(不到500人)觀測,充滿了個人的臆斷和偏見。
因此,可能存在相當程度的謬誤,還望諸位謹慎參考。
一、姓名的基本構造
前半/姓氏 叫 Myouji(苗字),後半/名字 叫 Namae(名前)。
*叫「名「前」」的,反而是後半部分。
跟咱們一樣,姓氏基本是無法控制的,而名字則來源於父母。
二、姓氏的構造與讀法
常見的姓氏,並不極端的多。
追溯到源頭的話,多為某歷史事件或地名。
坐坐地鐵、看看地圖,認識一下各種地名,偶爾 google 一下,基本就能應付絕大多數場景了。
日本姓氏_百度百科
三、名字的構造與讀法
非常粗糙地總結的話,日本人父母給孩子起名,根據男女不同,主要有兩個 pattern。
1. 男性的名字
與咱們一樣,日本人的父母把對兒子的期望凝結在1個或2個字上,形成名字。
因此,基本的方式是先找到帶有美好寓意的字,再為其加上常見發音。(先字後音)
好在寓意良好的字,發音也並沒有太過於分散,而是「碰巧」基本收斂在了30個左右的讀音上。(下圖僅為舉例使用,粗略整理,遺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