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馬修是威爾士蘭得瑞羅學院 (Llandrillo College)的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學講師,也是健康和社會關懷學位課程的負責人。
精神健康危機正在席捲全球。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估計表明,全世界有超過三億人患有抑鬱症。其中,有二千三百萬人曾患有精神分裂症癥狀,每年約有八十萬人因精神疾病自殺。1在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中,精神健康障礙是導致預期壽命下降的第三大原因,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2在歐盟,據說18歲至65歲的成年人口中有27.0%曾患有心理健康併發症。3在英格蘭,過去二十年來,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加。最新的國家衛生署成人精神病發病率調查顯示,2014年,16歲以上人口中有17.5%患有不同形式的抑鬱或焦慮,而1993年為14.1%。此外,嚴重患病需要治療的人數從6.9%上升到9.3%。4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物學解釋主導著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實踐和公眾意識。其中的代表性理論是大腦化學失衡。該理論認為精神疾病的原因在於人體內於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變化。儘管很多這個理論還沒有得到驗證,但卻在大眾和學術界關於精神疾病的認識中佔據主導地位。5此外,遺傳簡化主義在生物科學中也有著普遍的影響。遺傳簡化主義試圖證明遺傳異常是精神/健康障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6儘管如此,也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這種基於遺傳學的解釋。7雖然在特定情況下,這種理論可能會提供啟發性的見解,但生物學解釋本身遠遠不夠。顯而易見的是,存在著重要的社會原因。這些原因闡明了不良的精神健康並不完全是生物原因造成的。8
心理健康與社會狀況之間的密切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被大眾忽視了。生物醫學也解釋了一些造成精神健康問題的社會因素,但這些社會因素被科學術語所掩蓋。因為診斷經常以個體開始和結束,主要探尋不良精神問題的生物因素而不是社會因素。然而,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組織對人們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某些社會結構比其他社會結構更有利於心理健康。作為建立社會上層建築形成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才是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正如馬克思主義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教授弗格森(Ferguson)所說,「正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導致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只有「在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中」,才能減輕精神痛苦。
以下內容,是以馬克思主義者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精神分析為框架,簡要概述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強調了人類必須滿足一定的需求,才能保證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況。我支持弗格森的言論。我認為資本主義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的運作與真正的人類需求是不相容的。以下的敘述將會挑戰對精神健康問題完全生物學的解釋。我們應將不平等和資本主義作為精神問題的核心。
心理健康與壟斷資本主義
在《壟斷資本:論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最後幾章中,保羅·巴蘭(Paul Baran)和保羅·斯威齊(Paul Sweezy)明確了壟斷資本主義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他們認為該制度「、未能「為一個能夠促進成員健康和幸福發展的社會提供基礎」。10他們以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為例,說明了其退化的本質。只有少數幸運兒才會認為工作是令人愉快的,而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工作是一種完全令人不滿意的經歷。人們想方設法避免工作。即使是休閑也無法提供任何安慰,因為休閑時間也毫無意義。巴蘭和斯威齊認為,休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懶惰的代名詞,而不能滿足任何激情。流行文化反映了人們無所事事的狀態:書籍、電視和電影帶來的都是一種被動的享受狀態,而不需要大腦主動的思考。11他們認為,工作和休閑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與不斷增長的消費相結合。消費品不再用於滿足人的需求,而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然而,消費主義最終會滋生不滿,因為人們總是希望用新產品代替舊產品,這將使人們在社會上保持自己的地位變成一種對無法達到的標準的不懈追求。巴蘭和斯威齊認為,在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的同時,「工作和消費越來越失去內在的內容和意義。」 12
這樣發展的結果就是一個空虛、墮落的社會。由於工人階級發動革命的可能性很小,潛在的現實是「社會越來越腐敗,人們被迫接受的資本主義制度和人性的基本需要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這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精神障礙的蔓延。」13在當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時代,這一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對利潤的無情追求,另一方面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之間的不相容。結果,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所需的條件受到嚴重破壞,壟斷的資本主義社會飽受神經症和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心理健康與人性
巴蘭和斯威齊對壟斷資本主義與個人之間關係的理解受到精神分析的顯著影響。首先,他們提到潛在能量的重要作用,例如性慾驅動和滿足的需要。而且,他們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即社會秩序需要壓抑力比多(譯者註:力比多即性力。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而是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的能量,並為了社會可接受的目的而升華。巴蘭自己寫了關於精神分析的文章。20世紀30年代初,他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合作,所以他直接受到埃里克·弗洛姆(Eric Fromm)和赫伯特·馬庫塞(Herbert Marcuse)的工作的影響。15在這個寬泛的框架內,可以在巴蘭和斯威齊的分析中得到精神健康的理論。資本主義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主要通過抑制人類能量來表達。最值得注意的是,弗洛姆提出了一種獨特的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角度,這種角度與理解當今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心理健康有關。他們,尤其是巴蘭,正是從這一點上得到靈感的。
弗洛姆在明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重要性的同時,表示他自己更多地受到了馬克思的影響。他認為馬克思是最傑出的理論家。17弗洛姆接受了弗洛伊德關於無意識的前提,以及對無意識驅動力的壓制和修正,但他仍然認識到,原本的弗洛伊德的理論未能將更深層次的社會學理解融入到個人分析中。而馬克思主義構建了一種個人意識由資本主義組織塑造的理論,這種人的無意識驅動被壓制或指向可接受的社會行為。儘管馬克思的理論不涉及心理學,但弗洛姆依然認為精神分析的基礎在於異化的概念。18對於馬克思來說,異化是資本主義對人類身心影響的一個例證。19 異化的核心在於它體現了人們對自己和周圍世界,包括人類同胞的疏遠關係。異化對於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價值在於闡釋資本主義下,人類的存在與本質之間的區別。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將個體與其存在的本質區分開來。這一觀點影響了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下的人類脫離了自己的本性。
馬克思認為,人性具有雙重性質。我們「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後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 20有些需求是人類共有的,如飢餓和性慾。還有來源於歷的史,文化的社會組織的相對的慾望。21在馬克思的啟發下,弗洛姆認為,人性是所有個人所固有的,但其可見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環境。「人的精神構成猶如一張白紙,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天生具有的品質,社會和文化在這張白紙上蓋上了它們的印記。」這樣的假設根本站不住腳。 22弗洛姆認識到飢餓,睡眠和性慾等基本生物需求的重要性,它們構成了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是必須首先得到滿足的。23儘管如此,隨著人類的進化,他們最終達到了一個超越點,從動物成為了獨特的人類。24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和掌握越來越多,人類發現他們越來越容易滿足其基本的生物學需求。那麼滿足基本需求的緊迫性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進化過程允許人類發展更複雜的智力和情感能力。25因此,個體最重要的驅動力不再來源於生物學,而是來源於人類社會的狀況。
考慮到有必要建立一種關於人性的理論,以此來評估人類心理健康。弗洛姆確定了健康的人類社會的五個主要特徵。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人類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上是孤獨的,因此努力建立團結的紐帶。如果個體失去了與社會的連接,個體不能容忍的自身的存在的。27其次,人類對自然的支配使人們更容易滿足生物需求,並激發出人類的能力,從而促進人類創造力的發展。人類能夠發展表達創造性智慧的能力,並能將其轉化為人類需要追求的核心要素。28第三,人類在心理上需要根深蒂固的感覺和歸屬感。對弗洛姆來說,真正的歸屬感只有在建立在團結基礎上的社會中才能實現。29第四,人類至關重要地渴望和發展一種認同感。所有個體都必須建立一種自我意識和一種成為特定個體的意識。30第五,人類在心理上有必要建立一個框架,通過這個框架來理解世界和他們自己的經歷。31
以上代表了弗洛姆所主張的一種普遍的人性,這些驅動的滿足對於最佳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正如他所說,「如果依照人性的特徵和規律發展成熟,他的精神就會是健康的。精神疾病的發生即由於沒能實現這種發展。」 32弗洛姆不認同強調性慾和其他生理驅動的滿足的精神分析理解,他認為精神健康與人類特有的需求存在著內在的聯繫。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很難實現心理上完全的滿足。弗洛姆認為,心理健康不良的根源在於生產方式和相應的政治、社會結構,它阻礙了人們對先天慾望的充分滿足。33,這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是,「如果人們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造成精神錯亂;即使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就會造成神經症。」
對工作和創造性的壓抑
與馬克思一樣,弗洛姆認為,本能地渴望創造性的人最有可能通過工作獲得滿足。在《1844年的經濟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極力主張勞動應是一種充實的體驗,勞動應使個人在身體和智力上都能自由表達。工人應該能夠將他們的勞動產品與其本質和內在創造力的有意義的表達聯繫起來。然而,資本主義下的勞動是一種使個人背離其過程的異化經驗。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是指「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1在資本主義時代,人們努力確保人類的能量被輸送到勞動中去,儘管這通常是痛苦和乏味的。2它不是滿足表達創造力的需要,而是經常通過單調和繁重的僱傭勞動義務來抑制創造力。3
在英國,人們普遍對工作表示不滿。最近在2018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的僱傭勞動者會考慮在來年尋找新工作。在準備換工作者所給出的原因中,最突出的便是職業晉陞機會的匱乏,而且他們無法享受目前的工作,員工覺得他們在工作中沒有任何價值。4這些原因說明了勞動過程中根深蒂固的異化。許多人認為工作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機會實現個人的滿足感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英國——就像許多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大部分勞動者感到自身與工作是分離的,而且並不認為工作是一種創造性體驗。對於弗洛姆來說,實現創造性需求對於保持精神健康至關重要。人類具備理性和想像力,所以人類不能作為被動的存在而存在,而必須作為創造者。5然而,很明顯,資本主義下的工作並不能實現這一點。相當多的證據表明,工作對心理健康並沒有好處,反而有害。儘管由於這些經驗是無形的,確切的數字可能仍然不為人所知,但可以推斷,對於許多勞動者來說,工作引起普遍去的不快、不滿和沮喪是司空見慣的。此外,更嚴重的精神健康狀況,如壓力、抑鬱和焦慮,正日益成為工作帶來的副產物。根據2017-2018年的統計數據,壓力、抑鬱和焦慮佔英國所有與工作帶來的健康不良情況的44%,而人們有57%的工作時間都在忍受健康不良的狀況。62017年的另一項研究估計,60%的英國勞動者在過去一年中遭受了工作帶來的精神健康問題,其中抑鬱和焦慮是最常見的表現之一。7
資本主義下的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顯然無法令人享受,無法很好地滿足個人創造力。正如巴蘭和斯威齊所說,「工人無法對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滿意。」 8相反,工作使個人與其本質分離,從而刺激了各種心理健康負面狀態的出現。英國約有一半的勞動者經歷過與工作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更有可能感受到沮喪。因此弗洛姆將這樣的問題稱之為社會模式缺陷。9毫不誇張地說,精神健康的惡化勞動者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反應。消極情緒變得司空見慣,並且大家都認為這是正常的。除嚴重的精神健康障礙外,許多形式的精神痛苦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大家不會考慮這是否合理。因此,心理健康的惡化變得越來越「正常」。
對親密人際關係的需求和孤獨的現實
弗洛姆認為,積極的心理健康與重要的人際關係,比如愛情和友情,以及團結互助的感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個體會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孤獨」,試圖擺脫孤立的心理牢籠。10但資本主義的運作會經常阻礙這種需要的滿足。巴蘭和斯威齊認識到了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缺乏密切的社會關係。他們認為浮於表面的談話和虛偽的交流降低了社交的質量。由於社交話題越來越多地熟人之間的八卦和閑聊,因此友情所需的情感承諾和談話的思維活動基本上得不到滿足。11可以說,困擾當今資本主義最普遍的神經症是孤獨。人們越來越認可,孤獨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或許最具象徵意義的是英國政府在2018年設立了一位孤獨大臣。
孤獨作為一種神經症,會導致身體虛弱。孤獨的人們可能會用酒精和藥物來麻痹他們的痛苦,而持續的飲酒和藥物濫用會增加身體的血壓和壓力,並對心血管和免疫系統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12。孤獨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它會加劇額外的心理健康問題,並且這往往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13。據估計,2017年,英國13%的人沒有朋友,另有17%的人只有關係一般的友誼。此外,45%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的兩周內會有一次感到孤獨,18%的人經常感到孤獨。儘管親密的愛情可以防止孤獨,但與伴侶生活在一起的人中,有47%的人表示至少在某些時候感到孤獨,而16%的人經常感到孤獨14。這反映了人們精神健康狀況的原因。最近已經進行了一些科學研究去確定孤獨是否有遺傳原因。可以確定的是,環境會加劇個人對其的易感性15。即使是最具生物確定性的分析也承認社會環境對其發展很重要。儘管如此,很少有研究試圖認真探究資本主義在促進孤獨感上起了多大的作用。
個人主義作為構建理想資本主義社會的一項原則,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個人努力,自力更生和獨立被認可為資本主義的標誌。封建生產方式更強調集體主義的勞動,例如在家庭或村莊內的勞動,而這種勞動後來被個人的義務代替了,因為人們必須在市場上「自由地」出售他們的勞動力。在資本主義之前,個人生活作為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的一部分進行。而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發展期,就開始出現孤立的、私人化的個體,和日益私有化的家庭。16弗洛姆認為,如今大家都開始讚美和鼓勵個人的品質,恰恰說明資本主義比起以前的生產方式會更讓人感到孤獨17。資本主義對集體主義和團結主義理想的強烈反對,以及對競爭的偏好和激勵,進一步凸顯了個人主義的崇高。資本主義下的人們普遍認為,個體必須接受競爭的結果,這樣競爭就將人與人之間分化,隔離。社會的其他成員不被視為支持的來源,而是個人進步的障礙。因此,社會團結的紐帶被大大削弱。因此,孤獨作為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必然結果,被嵌入到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中。
孤獨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造成的必然結果,而且資本主義制度的運作也反過來加重了孤獨。由於資本主義不斷地自我擴張,它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生產的增長。擴大生產的概念已經成為公理,這一想法很少受到阻礙。工作優先於人際關係,因此人因資本主義的擴大生產受到越來越多的損耗。此外,新自由主義改革使許多工人的工作越來越不穩定,勞動保護和福利保障越來越少,工作時間越來越多,所有這些都加劇了孤獨感。無產階級的擴大化使得越來越多的工人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並受到越來越多的剝削。人們越來越以工作為中心。因為沒有工作人們就無法生活下去。這種生存的危機已成為人們「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中的現實18。個人別無選擇,只能以犧牲社交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代價,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工作。
人們越來越重視工作,這可以從工作實踐中得到說明。儘管2007-2009年金融危機後,英國的僱傭勞動者的工作周平均長度有所增加,但過去20年的總體工作時間相比以前是下降的。然而,兼職工人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一直都在增加。此外,2010年至2015年期間,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的全職勞動力人數增加了15%(法律規定額外的工作時間必須由僱主和僱員商定)19。此外,2016年的一項員工調查顯示,27%的人認為,工作時間比他們預期的時間要長,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31%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干擾了他們的個人生活20。很明顯,孤獨不僅僅存在於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也是工作中的一種常見的感受。2014年的調查顯示,42%的英國員工認為同事並不是親密的朋友,許多人感到在工作場所被孤立。
人們通常犧牲親密的社會關係而把時間精力用來參與生產活動。精神病學家賈桂琳·奧爾茲(Jacqueline Olds)和理查德·施瓦茨(Richard Schwartz)將這種現象稱為「對忙碌的崇拜」21。雖然他們準確地認識到了這樣的現象,但他們仍然認為這是工人自由選擇的結果。這就掩蓋了資本主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掩蓋了這樣的事實:對忙碌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自我擴張固有需求的結果。此外,奧爾茲和施瓦茨並不認可這一現象是勞動力市場結構組織的反映。這使得忙碌成為必要而不是可選擇的。避免孤獨並尋求親密的關係是人類的基本願望,但資本主義阻礙了這種願望的實現,同時也阻礙了充滿愛和友誼的親密關係的形成,阻礙了在親密的團體中工作和生活的機會。正如巴蘭和斯威齊所說,對孤獨的恐懼驅使人們陷入了負面的社會關係中,這最終導致更大的不滿情緒。22
物質主義,尋求身份認同和創造力
對於壟斷資本主義而言,消費是一種重要的剩餘吸收的方式。在競爭資本主義的時代,馬克思無法預見銷售工作將如何在數量和質量上發展,馬克思無法預見銷售將如何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3。廣告,產品差異化,計劃報廢(譯者注:計劃報廢是工業上的一種策略,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令產品在一定時間後報廢)和消費者信貸(譯者注: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貨款以購買商品)都是刺激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同時,也不乏願意消費的人。弗洛姆認為,除了無止盡的工作,消費的慾望也是資本主義下的生活的重要特徵。他認為這是將人類中具有的能量轉化為經濟的典例。24
如今,消費品吸引人眼球的功能遠超出消費品的實用性。人們已經從消費使用價值轉向消費符號價值。商品宣傳的信息告訴消費者,應該參與流行文化的消費中去。消費者購買汽車,服裝品牌或技術設備的決定也是由於這些信息。通常,消費是人們建構個人身份的主要方法。人們將情感投入到了與消費品中,他們希望他們擁有了這些物品,就能擁有這些物品的一切無形的美好品質。在壟斷資本主義下,消費主義更多的是對符號的消費,而不是滿足固有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弗洛姆認為,「消費應該是一種具體的人類行為,我們的感官,身體需要,我們的審美品味......都參與其中:消費行為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體驗。在我們的文化中,幾乎沒有。消費本質上是滿足人為刺激下的幻想。」25
身份認同的需要和滿足創造性的需要激發了人們永不滿足的消費慾望。然而,購買行為經常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很少有人通過消費真正實現滿足感,因為人們消費的是人製造出來的觀念,而不是能滿足人的需求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異化形式變得明顯。消費品不是為了滿足固有需求,而是通過其製造的含義和符號來刺激和滿足預先計劃的反應和需求26。人們想要或者認為他們已經從消費品或者流行文化中獲得身份和地位的想法都是是錯誤的。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富裕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反而導致了普遍的不滿。因為人們寶貴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進行資本的增殖上了。雖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價值存在於所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但在那些不平等程度更大的社會中,消費和獲得的願望極大地促進了精神疾病的出現。(英國的財富差異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大)因為人們維持當前的社會地位並努力躋身上層社會上成為了巨大的壓力。近年來,這種影響在英國家庭中得到了證實。2007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表明,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家中,英國的兒童福利最差。2011年一份分析報告將英國家庭與西班牙和瑞典的家庭進行了比較,同樣說明了這一點。西班牙和瑞典是兒童福利排名前五的國家。27
在這三個國家中,消費主義文化在英國的影響是最大的。它在富裕和貧窮的家庭中都很普遍。英國的父母比西班牙和瑞典的父母更看重物質,他們也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他們會購買最新的品牌,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將確保孩子在同齡人中的地位。孩子們也建立了這樣的價值觀:社會地位是基於對大品牌消費品的所有權。這加強了孩子們的擔憂和焦慮,尤其是對於那些認識到自己處境不利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方面,英國家長有為自己和孩子不斷購買新商品的衝動。另一方面,許多人還是感受到了試圖維持這種以物質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心理壓力,並習慣了這種壓力。在這三個國家,孩子們都認識到了對自己幸福的需要。這包括與父母和朋友共度的美好時光,以及釋放自己創造力的機會,尤其是在戶外活動中釋放自己的創造力。但研究表明,在英國,許多人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由於工作需要,家長們很難與孩子們相處足夠長的時間,而且由於安全問題,他們經常阻止孩子們參加戶外活動。所以,父母用想用物質進行補償,但這並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因此,英國兒童形成和參與親密的關係和創造性行為的需求被壓抑了。而通過消費主義的彌補並未給他們帶來幸福。
作為階級鬥爭的抵抗
在不否認生物原因存在的同時,必須承認社會結構組織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壟斷資本主義導致了許多心理疾病。然而,儘管如此,醫學模型繼續佔據主導地位,強化了個人主義的心理健康概念,並掩蓋了現有生產方式的不利影響。這就迫使精神衛生服務的使用者服從醫療專業人員的判斷。這種醫療模式還鼓勵在個人遭受精神痛苦時中止或減少其公民權利,將侵犯他們的行為合法化,並將其排除在社會決策之外。對於那些遭受精神痛苦的人來說,資本主義下的生活充滿壓迫和歧視。
精神狀況不良的人們認識到了他們所處的受壓迫狀態,開始挑戰傳統生物學解釋的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及其對資本主義心理影響的模糊理解。此外,他們越來越多地聯合起來,並提出將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精神健康的社會模型作為替代傳統的生物學解釋。這種社會模式認為,資本主義是造成社會普遍精神健康不良的原因,這種社會健康狀況將人們排除在了勞動力市場之外。從廣義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心理健康的社會模式將對物質的慾望、壓迫和政治排斥視為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2017年,英國的心理健康行動組織——國家倖存者用戶網路(National Survivor User Network)明確否認了傳統的醫學解釋,他們認為社會正義才是問題的關鍵。該組織呼籲為了改善人們的精神健康,我們要改變社會不公的現狀。他們明確批判新自由主義,認為緊縮和削減社會保障導致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精神健康不良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因此,他們認為,社會不平等應對這些精神狀況不良的人群負責。「緊縮措施、破壞經濟政策、社會歧視和結構性的不平等對人們造成了傷害。為了社會正義,我們需要反對這些不平等。」28 此外,「垃圾桶」(Recovery in the Bin)行動組的立場是,在階級鬥爭中展開更廣泛的心理健康運動。他們推動建立一種社會模型,承認資本主義是精神健康狀況不佳的重要決定因素。此外,代表少數種族的金德里德 ·曼茲(Kindred Minds)積極宣傳這樣的理念:精神痛苦不是生物學特性的結果,而是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經濟不平等等社會問題的結果,對曼茲來說,壓迫和歧視是全民精神健康惡化的催化劑,少數種族承受了更大程度的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和偏見。
資本主義永遠無法提供最有利於實現心理健康的條件。壓迫、剝削和不平等極大地阻礙了人類真正意義的實現。反對資本主義對人類精神健康的摧毀的運動是階級鬥爭的一部分。我們為社會主義而戰,不僅是為了增進物質平等,也是為了全人類,為了一個滿足所有人類需求的社會。這些需求也包括心理需求。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受到非人道的資本主義的影響。但是,最受壓迫和剝削的人正在緩慢而堅決地領導鬥爭。資本主義在精神健康領域造成的問題必須被視為更廣泛的階級鬥爭的一部分。我們應與爭取社會公正、經濟平等、尊嚴和尊重的人們團結起來,共同反對資本主義。
注釋:
譯者:Multiyix來源:《每月評論》[美國]
譯者:Multiyix
推薦閱讀:
※如何引導幫助孩子控制情緒※人活著是不是一定要積極向上?※情緒宣洩,「選對設備」很關鍵※阿斯伯格系列:管理期望-共建期望來避免憤怒和挫折情緒
TAG:資本主義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