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一件事卻找不到方法用文言文怎麼說?
07-07
直說:欲成(此事)而無(其)術;
文學:欲渡無舟檝——孟浩然
先把足下的意思具體成一句話:我想做好這件事,卻找不到方法。
那麼,譯:無以求予所欲。
說下翻譯思路。古代漢語的習慣,主語模糊、指向模糊。在這句話的具體情況下,便是省略「我」和「這件事」,突出「想」;至於「想」的內容,一般不在同句交代,而在上下句涉及。
另一方面是邏輯模糊,凡是不影響大意的邏輯關係,都予以省略。在這句話中,是「卻」的轉折邏輯關係的省略。
再一方面是詞意的抽象。故而「沒有辦法」可以說成「無以」,所謂「以」是指人如何運用方法——憑藉它、通過它。這在某種程度上是賓語省略的表現。
而「所」字是動詞名詞片語化,就不多說了。至於為何要用「予」而非「吾」、「我」,可參考王力《古代漢語》及大多數先秦文獻,不難發覺「吾」一般用於第一人稱代詞做主格時、「我」一般用於第一人稱代詞做賓格時、「予」一般用於第一人稱代詞做與格(間接賓格)時(雖說沒有成熟的研究表明古代漢語存在名詞變格,但上述規律是存在的,我借名詞的格的說法以便描述)。
「無以求」事實上是「吾無以求」經主語省略的結果,所以它在前面。至於為何省略主語,既有一開始說的古代漢語特徵的緣由,也在於後面的「予」字表明了行為主體。
故而,這句話姑且譯為:無以求予所欲。還望方家指教。
心有餘而力不足
直譯:
事欲善成之,然於法艱覓求也。
有語境:
圖之欲成,然不得法。
是已心為,無可用
求索無門
欲善其事,苦無良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好像」能懂文言,但又無法深入?
※文言文知識上了大學還有用嗎?
※文言文閱讀:《張立道》
※超越傳(3)
※古語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