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手沖的一些思考

知乎上面,咖啡愛好者不少,但咖鍵盤俠也多,拉黑兩個煞筆,終於清靜多了。要不然我已經要放棄知乎這個玩意兒了。

好了,一早時間緊,臨時記一筆。

昨天偶然看到粕谷哲的46法,我覺得跟我前面分析出來的思路很相似,而且跟Scott Rao、Matt perger都比較接近,同時也修正了我的一些誤區,比較有收穫 。

首先一個就是首次注水,證明我的判斷正確,燜蒸階段就是萃取的重中之重。但粕谷哲顯然在注水比例上,研究得更透澈,水多則酸,水少則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的咖啡液總要到乾涸時,才有焦糖香氣。

其次是二段注水的特徵。通過這一段,我是明白了Scott Rao和Matt perger的目的何在了。二段注水時,由於一段注水已經讓水分子進入到到咖啡顆粒內部,所以要利用濃度差來萃取。單次濃度差越大,一次完全抽出的比例越低,口感越純粹。所以,Scott Rao的目的,是喝的,而Matt perger的目的,是喝出甜+部分風味,但由於Matt的粉更細,所以不用連續多次注水,也能實現,所以總共只有三次注水。

因此,如果想喝出更複雜的風味,顯然就需要少量多次的注水,當然現在是冬天,要注意水壺的失溫問題。

至於粕谷哲說的法壓粗細,這一塊我倒是覺得沒必要死抱著這個教條不放,手頭沒有他改良過的hario手沖杯,那就沒必要磨到這麼細,每隔45秒注一次水,保證3。30完成沖制,應該就可以了。用法壓粗細,我看還是考慮到慢濾的好處,也就是夠甜夠醇。磨得細一點,篩篩粉,保證不過萃,理論上也是一樣的。畢竟改良款hario濾杯,它的設計就是減少水流的速度,有點像蛋糕杯的思路。其實玩來玩去,我覺得有點像法壓壺,整那麼麻煩幹嘛呢?回頭兩個都比較下。

-————————————————

中午試驗了下,小水緊燜+多段小水快萃的方法,確實將瑰夏的許多風味吊了出來。

總結:先判定自己的口味喜好,選擇萃取深度,然後根據研磨度和對風味層次的喜好,選擇二段注水的tick,也就是多段注水。其實就是利用濃度比,虹吸出水溶性咖啡風味分子。注水頻次越多,抽得越徹底。

過萃不用擔心,如果要過萃,一定是第一段就出事了。或者極細粉太多,也或者是總體萃取時間過長。

推薦閱讀:

哥斯大黎加,用蜜處理征服世界
這個國家禁止在學校喝咖啡,就連老師也買不著
Colibri咖啡館:米蘭大學旁邊的文青聚集地
單品咖啡的『萃取利器』
一篇文章帶你深度了解「咖啡萃取」,原來影響一杯咖啡的因素這麼多!

TAG:精品咖啡 | 咖啡 | 吃喝玩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