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杯的出品其實不怎麼樣

入咖啡坑兩年,豆子從買熟豆改為自己烘焙,磨從20元的垃圾磨改為匿名2代,萃取方法從摩卡壺改為最最簡單的先泡後濾。沖泡用的杯子是有尖嘴有刻度的帶把燒杯,過濾用的濾網是自己縫製的,某寶淘來的加密亞麻布,剪成長寬比1:2的布片,把一條長邊對合縫起來就成了,跟濾紙的用法一樣,但效果比濾紙好太多,還能重複使用。這些設備都很廉價,萃取的手法也很土很俗,可以說完全上不得檯面,所以一直以來我跟網友說我泡的咖啡好喝,他們也都不當回事,而我自己也認為自己的木舌頭也就只能分辨好喝或者不好喝而已。

然而,當我買了聰明杯之後,我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所採用的方法,才是更好的方法,甚至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先說說我平時用的方法:豆子磨好,淺烘豆過篩中度以上不過篩,放進燒杯時精確稱重;按粉水比1:15在另一個杯子里準備熱水,量水溫,溫度不夠就用微波爐加熱一下,直到水溫精確達標,一次性把水倒入放咖啡粉的杯子,同時開始計時並攪拌;一直攪拌,直到表面上漂浮的泡沫和粉基本消失(時間大約在1分到1分半);這時開始過濾,動作要麻利,讓倒進濾網的粉和水與濾網口持平,只要不溢出就好,這樣做是要儘快完成過濾過程,避免過萃。

再說說我用聰明杯的方法:豆子磨好,同樣過篩或者不過篩,精確稱重,放入聰明杯;按粉水比1:15準備同樣精確水溫的熱水;一次性倒入聰明杯,攪拌,直到泡沫消失;過濾。

表面上看,我的舊方法和聰明杯的方法差不多,出品也應該相差無幾,但實際結果卻不是這樣。用我的舊方法,酸和苦很均衡,很適度,沒有澀味;而聰明杯的出品,酸是尖酸,苦是刺喉的銳苦,同時還澀,簡直無法下咽。二者差距太大了,10分和4分的差別。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分析是這樣的:我的舊方法,攪拌時是兜底的,所有的粉都被攪起來,所以萃取是均勻的。而聰明杯因為形狀限制,攪拌時濾紙底部的咖啡粉是攪不起來的,這一部分就會萃取不足,而另一部分一直被攪拌的,就會萃取過度。

那麼,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用手沖的方式給聰明杯給水,用高速水流衝擊深處的咖啡粉,會不會效果好點呢?我感覺應該會好點。但是,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手沖?

推薦閱讀:

生活有時,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杯好咖啡?
淺談手沖咖啡
只知道義大利咖啡很有名,不知道站著喝VS坐下喝價格還不一樣?
收藏!專家權威解釋喝咖啡的利弊,再有人污衊咖啡拉出去杖打50大板
咖啡豆是怎麼來的?

TAG:咖啡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