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節 關於鐵路的討論
當天參觀結束後,張岱剛走到芳草地的校門口,就被一個穿軍服的人攔住了:「這位可是來自浙江山陰縣的張岱張先生?」
「正是在下,請問這位軍爺是?」
「你不必知道我是誰,我們首長找張先生有話要談。」穿軍服的人一邊說,一邊指向停在校門口的馬車。
此時,一個短頭髮、身材高大、身穿對襟短褂、年約三十多歲的人從馬車上走下來,向張岱招手。張岱走向對方,那人對張岱做了個揖,開口道:「在下盛天仕,乃是元老院的元老,有話要和張先生談。」
盛天仕穿越前一直從事傳媒工作,只是從事技術工作,穿越後自詡是宣傳工作者,認為自己有給土著洗腦的能力,想制定一些針對明代江南士子的宣傳方針,可身邊又苦無案例可循。
黃漢民向於鄂水提起遇到張岱的事之時(詳情參閱黃漢民元老的同人),盛天仕剛好在辦公室門外經過,聽聞張岱來了喜出望外,想著從張岱身上找料,並在張岱面前秀一些知識優越感,於是就在芳草地門口等張岱。
張岱打量了一下盛天仕,看著對方的樣貌、身材、穿著,護衛和馬車的排場,以及「元老」的自稱,心想:「這應該是真髡里的大人物。」於是答應了盛天仕的邀請,跟迷煙一起上了盛天仕的馬車,馬車沿著道路向北而去。
途中經過鐵路,盛天仕問張岱道:「張先生,不知對這臨高的火車有何看法?」。
張岱透過馬車的車窗望了望,回頭說道:「太過豪奢!」
盛天仕笑道:「能比當年隋煬帝下揚州所乘的龍舟還豪奢嗎?當年隋煬帝的龍舟,非常人所能乘坐,而我澳宋的火車,即使是貧民也坐得起。不過這鐵路現在只在臨高通車了幾十里,將來我們會把鐵路沿海岸修遍整個瓊州府,讓黎民百姓游遍瓊州,享受隋煬帝下揚州的待遇。」
張岱冷冷的道:「黎民百姓為何要坐火車?」
盛天仕感到很意外,他以為張岱會說「整個瓊州府通火車如隋煬帝開鑿運河,太耗民力,不愛惜民力會亡國」之類的話,沒想到他直接對平民坐火車的動機提出了質疑。實際上張岱心中也確實如他想的有把修鐵路跟隋煬帝開鑿運河相提並論的想法,但當他聽到盛天仕說要「讓黎民百姓游遍瓊州,享受隋煬帝下揚州的待遇」之時,又起了別的想法。
「黎明百姓為何不要坐火車?不論是外出做工、經商還是求學、旅遊,有了火車不是方便很多嗎?」盛天仕問道。
「百姓在家鄉安居樂業不好嗎?何苦坐火車在瓊州府境內四處遊走當『流民』?行商和遊學的士子雖有遠行之需,瓊州府境內又能有多少?他們又為何偏要做火車而不選擇坐船或做馬車?」張岱問道。
「張先生來臨高後沒坐過火車嗎?你可曾見到火車上熙熙攘攘的群眾?」
「在下當然坐過火車,也曾見識過火車上行人如雲,然臨高商貿繁榮,又是現今大宋澳洲行在的京城,自然是商旅、士子眾多,不愁沒人坐火車,只是不知瓊州府其餘各縣是否如臨高這般?再則盛首長先前說過,這火車在臨高即使是貧民也坐得起,收費自是極廉。這鐵路造價不菲,不知需多少年回本?」盛天仕頓時感到有些心虛,實際上直到21世紀,以「綠皮車」、城市軌道交通為代表的廉價鐵路客運依然是「政策性虧損」,屬於「社會福利」而不是盈利項目,鐵路系統內部的盈利主要是來自貨運。
「先不提有多少人坐火車,火車能拉多少貨物,不知張先生想過沒有?」
「自然是想過,這鐵路用於運兵、運糧、郵驛之類的軍國大事是極好的,然還是太過豪奢。不知大宋朝廷有否想過多造大船、多養馬匹?余覺得,論運兵、運貨,走水路可運更多;若要傳信,快馬加鞭也可比鐵路走得要快。且不論造船、養馬,都比修鐵路要省銀子,不知盛首長意下如何?」張岱笑著說道。
盛天仕啞然,心想:「三觀不同,再解釋也費勁。」
隨即盛天仕又想到,跟張岱談鐵路確實很坑。廉價鐵路客運本來就是虧本的,在海南島這種地方環島鐵路貨運相比海運也沒啥優勢可言,優越感還真不好秀。根據歷史,盛天仕當然知道鐵路的發展前途,但張岱對鐵路的這些分析也很符合17世紀的經濟基礎與社會環境,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他一時不知該如何反駁。哪怕是歷史上最早修鐵路的英國,也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才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此前主要是靠運河進行貨運,用馬車進行客運。
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社會跟以大規模商品交換為特徵的現代工商業社會不同,除了鹽、鐵等極少數商品,其他的產品都立足於「本地化生產」,而且商品的數量很少,大部分人一生的生產生活半徑甚至商貿半徑都不會超過以住宅為中心的30里半徑,因此對鐵路這種以大規模、遠距離為特徵的交通設施並沒有需求。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大規模交通建設,從秦始皇修「馳道」,到隋煬帝開鑿運河,再到晚清洋務派在「邊疆危機」的逼迫下積極推進修鐵路,都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為了政治軍事方面的需求,為了能夠大規模、遠距離的運輸兵力和軍糧等後勤物資,由此帶來經濟方面的好處不過是順帶的。而以「南糧北運」為主要特徵的經濟收益,主要受益者也是首都的皇帝、貴族與官僚集團,跟絕大多數底層平民尤其是農民沒啥關係。隋煬帝為了「下揚州看瓊花」而修運河的傳說在現代人看來是「污衊」,但在古代普遍從不離家超過30里的廣大平民看來,這才是「正常」的邏輯與「真相」。
張岱家以種植茶葉等商品化農產品為主,屬於資本主義化的地主階級,理論上應該對遠距離交通有需求。但由於當時江南商品經濟的規模有限,17世紀已有的水陸交通已經足夠滿足相關的交通需求,因此張岱也一時看不出鐵路在經濟方面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