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除了拍照,你還會幹些什麼?

一些具有歷史文化性的景點(故居、園林之類),大家都會請導遊嗎?


多圖慎點。回答可能有點長,這次先不拋結論,有興趣可以看到最後,沒興趣的話請自行略過。

先自爆下,攝影器材開銷已近二十萬,每次旅行不管去野外還是城市必定背上大包小包的器材,為了拍出好照片不惜背個二十斤的包爬山遠足。雖然很多時候自己也被累得夠嗆,但是樂此不疲。

隨手拿了幾張存在flickr上的作品,更多的在家裡的電腦里,公司拿不到:

即使是我這樣的重度攝影病患,攝影也不是旅行的全部。一路上,我還會關注很多攝影之外的東西。不是所有東西都有拍下來的必要,也不是所有東西都能被照片所記錄。但正是這全部的所見所聞,才構築了整個令人慾罷不能的旅程,缺一不可。

下面舉幾個比較好說的方面,肯定會有遺漏,多多包涵。

1. 人

旅行除了觀景,人可謂是最最重要的因素。不僅僅是與你同行的夥伴,更是一路上你能遇到的人。

不論是美國西雅圖街頭吹薩克斯的黑人大叔,還是澳洲堪培拉向著夕陽衝刺的自行車手,他們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是不是也有能讓你動容或者會心一笑的瞬間?這些都是照片不能告訴我們的,上前打一聲招呼攀談幾句,往往會變成旅程中不經意的亮色。

曾經在清晨5點悉尼的火車站見過一個早起練習的小丑,說是要趕了大半個城市去為小學的孩子表演,他的妝只畫了一半,略帶猙獰又有點可笑,但是不難讓人看出為了把歡樂帶給孩子們而做的默默努力;曾經在北京後海看到過拉二胡唱歌乞討的瞎子,被邊上的人告之其乞討所得絕大多數都被地頭抽去,只是給他提供基本的三餐,說著說著見他嚼起了那天的晚飯——一個乾裂的白饅頭;曾經在台北跟理髮店的阿婆聊天,她說年輕時跟著家裡逃到台灣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又一直被當局宣傳要小心阿共仔侵略等等,這裡不想談論政治,但是走出門才能看到這些呆在家裡看不到的立場和信仰,不禁讓人更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也更能明白偏信則暗所說的道理。

還有許許多多的這些個曾經,或美好或沉重,有的甚至沒什麼大不了;不一定有照片,但是一樣為我的旅程添加各種味道。

2. 住

呆慣了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偶爾出個門親近下大自然風餐露宿下如何?

在澳洲中部沙漠里呆了三天,回到城市狠狠感嘆有自來水洗澡,有空調吹的生活才是文明啊!不過那獨特的體驗,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讓人感到興奮異常。更不用提在那遇到的世界各地有趣的人兒,窩在一起交換著彼此的故事和見聞;親眼見到了保持了5000年的澳洲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對認識這個世界的多樣性也是一堂很好的課程。

再一次,那撲面而來的熱風,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的從皮膚里流失的水分,以及剛得知沙漠一旦降雨也會積水甚至洪澇的驚訝……都是沒法從照片里直觀感受到的。

3. 在路上

旅行的多數時候,很可能都是在路上度過的。對不少人來說,這些時間可能有點難熬。留心看似一沉不變的路邊的風景,有時候會有別樣的發現。

紐西蘭南島,本來沒什麼特別的山間高速,因為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雪,被蒙上一層銀裝。再一次想說,那情不自禁的一聲「哇靠」,真不是之後補上的照片所能企及的奇妙感受。

4. 食物

不言自明。

本人並非吃貨,但是特別喜歡嘗試不同地方不一樣的食物,從分量十足的西餐,到精緻考究的懷石日料;從各種生食海鮮,到紛繁複雜的台灣夜市小吃……估計再也沒有別的更好地例子來說明旅行不僅僅只有拍照這個事兒了吧。

5. 表演

有時候出個遠門湊熱鬧也不錯。

旅行途中,不管是事先計劃好一定要看的演出,或者是不經意間遇到的藝人,都會是很棒的體驗。例如去拉斯維加斯,給我印象最深刻不是那些豪華酒店的紙醉金迷,也不是賭場里一擲千金的豪情,而是各種世界級別的精采演出,過了這村也就沒這個店了,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又例如上圖,偶爾遇到的旅行馬戲團,雖然不能跟賭城豪華劇院里常駐的太陽馬戲比,但是圍在臨時搭起來的舞台湊熱鬧,也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有趣體驗。

今年專門為了參加仲夏煙火節去了日本。世界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各種千奇百怪的當地獨有習俗,始終能給我帶來生活的熱情。

6. 戶外活動

關鍵詞:腎上腺素

潛水,跳傘,蹦極,騎馬……如果有個不錯的身體,多試試這些運動,真的會上癮,不過安全第一,不要勉強,也不要過火,本來圖個樂,玩脫就不好了嘛。

7. 城市

跟人一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個性格。

或文藝,或奢華,或Geeky,或喧囂,或安靜,或陰柔……能說的實在太多。這裡傳了兩張基督城大地震之後的照片,隨處可見的殘垣斷瓦,市中心的滿目瘡痍,和與之鮮明對比的當地人重建的決心(第一張照片里不知誰在隔離網上用鮮花紮起了Faith「信念」一詞)給人的衝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實實在在是情感上的。

這麼一路說下來,聰明的你或許早已發現我生搬硬套了那麼多照片的緣故:只是想說,攝影之於旅行,是一種記憶的方式,是一個說故事的辦法。更多的收穫,是再美的照片也不能體現出來的。如果旅行除了拍照不知道還能做什麼,那麼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想一想旅行到底是什麼了。

我個人的結論是,旅行是為了體驗那些不同於日常的存在,探尋這個世界你尚未知曉的美好,為短暫又漫長的人生,增加更多的亮點。


我把這個答案一分為二來講講唄:

一個人旅行和一群人出行。

一個人旅行:

拍自己簡直就是個大問題,所以拍景為主。而這個時候基本上為了能湊到小夥伴,我都選擇住青旅,對,還是多人房的那種。

咱不群P,只是可以多交一些朋友,能夠一起吃好吃的,問問他們去過的地方哪裡好玩, 當然還有能約著一起安排第二天的行程。

一個人乘坐飛機也是極其無聊,最好的就是買商務艙,能夠吃吃喝喝睡睡,再看幾部電影就到了。

除了這些之外,一個人還喜歡去逛博物館,比如在巴黎的盧浮宮,可以逛上2天,奧賽再來一天,很好混時間。

最好的就是我常常一個人旅行能看完一本書,而一群人常常連序都才開始。

一個人旅行最大的問題就是美食了,無法享受點一大桌,每樣吃一點的樂趣。

當然我一個人旅行的時候,一定會寫明信片,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巴厘島,還是在南極,我都會給自己寄上明信片。

一群人旅行:

那可以乾的事情當然就更多了,各種好玩的拍照自然是不在話下,真是一起玩樂的最好部分。

由於行程不是一起定的,連轉機都好歡樂

一群人能夠租車自駕,誰累了能換著開,還能去酒庄醉生夢死,能有朋友照顧,最開心的一段就是我們在澳大利亞的時候大洋路房車自駕,有人開車,有人做飯,還有人負責採購,真是很愉快。

有朋友即使受傷了,腳踝崴了去醫院,也有大伙兒陪著,連看病都不會覺得很沮喪壓抑,爭相給她推輪椅拍照。

一群人的更多是歡樂時光,而一個人則是清醒的時間。不同的狀態,你能做的事情,體驗的情緒也會不同。


旅行嘛,無非去體驗自己沒有過的體驗。

吃,吃當地出名的好物,也吃當地人喜愛的路邊點心,總之一言不合就上嘴。

喝,喝土產的特色酒,尤其是扎啤,可以發現當地最愛之美酒,酒牌也可以收集。

睡,睡各種有意思的房子,城堡,木屋,過別人過膩的生活。

玩,玩自己沒體驗過的東西,跳傘,蹦極,怎麼做死怎麼玩。

當然除此以外,還是會拍下照片,不然哪裡來的記憶呢?

------------------------------------------------------------------------------

拿紐西蘭之旅舉個栗子

吃:

在紐西蘭買牛排自己煎,還有紐西蘭特色的ham。

希臘風味烤羊肉串

冰淇淋店基本是路過必吃

這是一份早餐,Bacon Egg Buttie,好吃的不行不行的

貝果里的魚肉多的一咬就掉出來

喝:

在紐西蘭最喜歡的酒Speights Gold Medal Ale,可惜白天要開車只能晚飯喝。

紅酒就沒有細喝,因為我還是喜歡甜一些的酒。

玩:

下面兩個都玩了,跳傘和學開飛機

登山

直升機上冰川

森林探秘尋瀑布

皇后鎮前發個呆

亂世灘上烤篝火

基督城裡賞櫻花

於人山人海處坐了個禪

睡:

住城裡人家,和主人的貓貓狗狗玩

住農場木屋,除了要自己生火,陪我們的也只有門外的三隻羊

早上主人家還用牧羊犬趕了羊群過來玩

總之就是,旅行真的好歡樂,每天都有新體驗~~


多用眼睛去欣賞,偶爾拍幾張照片,多走走,感受感受那裡的特色與不同。還有一個:呼吸那裡的空氣。其實,最喜歡的還是和朋友聊天,在山間的村落的院子里。


寫手帳呀~

以上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下面是自己的手帳= ̄ω ̄=

【打碼是因為字丑……羞恥play呀】

大概長這樣:

所以……打碼遮醜。

首先會把車票留下。這點和很多喜歡收集車票的騷年們不謀而合╮(╯▽╰)╭

還有各地的門票。

湖南- 南嶽

河南-少林寺

(銀杏葉是在寺里摘的。那幾棵合抱粗的老銀杏恐怕有幾百上千歲了,生得蓊蓊鬱郁,非常漂亮)

深圳-錦繡中華園

奧蘭多-環球影城

…以及電影票…

有空會洗一些照片貼上去。

有時會剪剪貼貼,多半是從景區的旅行圖冊啥的上剪的。要麼就是貼膠帶,偶爾粘個花環。

也會畫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旅途時間緊,一般晚上花半小時在賓館裡寫幾個字。

不像知乎手帳圈裡那些大神帶一堆水彩然後做出華麗麗的手帳,我只能帶幾版貼紙分裝和馬可最簡單的水溶彩鉛(雷諾阿的鐵盒紙盒我也有啊但是背不動啊qwq),抓緊多寫點字,記錄自己渺小的經歷和感慨。

日後翻看起來,就如又走了一遍來時的路。寫手帳確實是一件美好的事兒。翻看著自己在他鄉記下的文字和小小的手繪,就能很容易地回憶起旅行中的點滴時光。

把時光凝固在筆下,從而無視歲月對記憶的侵擾,這是手帳er最大的情懷。


推薦閱讀:

盤點那些不足10M,卻有逆天的實用功能的軟體
品味即視 | 看攝影大師的構圖藝術
佳能的EOS R白皮書講了什麼?Part 1—鏡頭
攝影大師一人一張代表作
攝影畫冊 獨立出版

TAG:攝影 | 旅行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