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邏輯和思維方式?

想快點長大。


一,

成長性思維VS僵化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專註於自己的進步和成長,把錯誤當成成長的機會,這樣不斷的總結,進步,越來越自信,有成就。

僵化型思維專註與自己行不行,好不好,把錯誤當成自己不好的證據,這樣就會害怕錯誤,並不斷的受挫,導致自卑。

切換到成長型思維,需要把事情和「自己好不好」,「自己值不值得愛」分開。事情是事情,自己是自己,借事煉心,從小白到大師,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二,內觀的思維

借事煉心,通過外在的人事物,通過外界的人事物,通過自己的情緒,想法,觀點,來認識自己。

我去過一個天津的寺院,一進門,回頭看到幾個大字,嚇了一跳:

「來此作甚

佛在你心中」

佛這個字是解脫的意思。答案在自己的心裡,最有效最快速的成長方式,是內觀自己。


送你一句話,告訴你一咪咪

要嘗試讓別人依賴你,而不是你依賴別人


今天我想講一個重要的思維模式:發展觀


所謂發展觀,就是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靜止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這話沒錯,但是好像只能在書本上理解。放到現實生活中,好像就有點用不上。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神經結構,習慣了把很多事物當做靜止不變的東西,加以認知。


這方面最著名的一個教訓,叫做揠苗助長。


課文我們都學過,有人擔心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了,想要幫忙,於是人為地把它拔高一截,反而害了這些莊稼。道理很簡單,但是你想沒想過,為什麼會有揠苗助長的想法?它背後實際上是一種認識論:認為苗已經停止生長了。


理智上我們知道,苗沒有停止生長,只是長得很慢。


但是緩慢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的。想一想,如果用肉眼盯著一棵莊稼,不可能看到它在長大。你盯著它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是那麼高。你就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東西,它跟塑料做的假花沒有區別。


真的沒有區別嗎?顯然不是。


你給它一段時間,隔上五天,十天,再去看,你就發現它一段時間不見,自己就長高了一大截。你對它之前的擔心都是沒必要的。


這個道理也適合用在人身上,特別是小孩。養過孩子的都有經驗,你每天看著他,覺得他好像一直都沒有長,但是有的親戚朋友幾個月見他一次,就覺得哇,他長得好快啊。

這裡我們就區分了兩種不同的對象。一種是有生命的,比如人,比如植物,比如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包括一個社會,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另一種是沒有生命的,一個石頭,一杯水,一部機器,一朵假花。


哲學上來說它們也在變化,但是從我們的人生尺度來看,幾十年時間,它們自己是不會變的。那麼,我們在建立發展觀的時候,就要針對這兩種對象,建立不同的發展觀。


闡釋


有生命和無生命對象之間的區別,會進一步影響我們之後的認知。


我們習慣於認識無生命的對象。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除非我們對它做一點什麼,它才會有變化。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送去修理廠。不去修,它就永遠是壞的。但一個人感冒了,他可能還沒顧得上去醫院,感冒就已經好了。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


「學習依據一個明確的次序來思考是很有用的。試著選擇一個主題,問自己有關那個主題的問題,同時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素材來回答下列問題:

它的源頭。

源頭的成因。

它的歷史。

它的質地和屬性。

和它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事物。

它的用途和用法。」

摘自《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

作者:葛吉夫


謝邀。一個好的思維的方式的核心是不被先入為主困住的去觀察,能觀察到的一切,即去觀察自己在哪些先入為主下,看待事情並得出結論的。

由此,會得出一個結論或說萬變不離其中的邏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需要自身以外的條件,沒有例外。也就是說,只要條件具備了,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請先仔細思考一下,我以上說的這些,對不對。有疑問或問題的話,歡迎留言。


1。一般人的思維方式

1)死記硬背

很多人應該都記得這種教育方法,就是單純的練習記憶重複單詞,然後把它背下來。小孩子剛開始這樣學習還可以,但是長大後如果不能升級自己的思維,那麼後面的學習領悟力就會出現問題。

2)刻意記憶思維

這會比死記硬背好點,你可能掌握了記憶的一些方法,背誦內容變得更加容易,未來有一部分需要重複使用到的內容可以通過聯想再次被喚醒。

3)複製思維

通常在商業創新方面,我們很難獨立的創造出新的產品或者模式,我們更傾向於複製別人已經成功的產品,模式,設計,點子等。這種複製相對比創新來的容易,也比較容易獲得市場的成功。可問題是,一個成功的國家不可能永遠走複製的道路,未來必須要靠創新才有更好的出路。

4)偏見思維

因為一些固有文化,觀念的影響,讓有些人產生出對別人不正確的感受,這種思維是要不得的。

5)形象思維

當我們大腦開始學東西的時候,我們通常用的是這種思維,也就是把具體事情,物體的意思形象化,讓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到底是什麼來整理歸納我們大腦的內容。但是這個方法是有缺陷的,很多內容本身不涉及具體形象化,只涉及概念,抽象化的理解,比如數學。形象思維固化的人學習數學就會出現困難,因為他很難把一些特徵通過抽象化的去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6)理解思維

從死記硬背,到刻意記憶,再到理解思維,這裡面其實已經升華了。它通過了解某個學問的前因後果,聯想關係等來達到更好理解的效果。這樣的話,你的大腦會記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記。

2。升華的思維

1)信仰思維

一個人有信仰,他活著就快樂,有寄託,也有了前行的動力。所以說,這種思維還是比較正面的。這裡指的信仰可以是宗教化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內在屬靈動力,具體由你自己來定義。

2)文化思維

一個人可以擺脫自己固有的日常生活掙扎,商業活動等,從更高的文化角度來看待問題,其得到的結果和心境是不一樣的。

3)主義思維

這個可能在不同的人之間是有爭議的,也就是說我的理想信念是什麼?比如搞政治的,有些人相信資本主義,有些人相信社會主義。在經濟層面,有些人相信自由貿易,有些人相信政府調控等等都屬於主義信念的範疇。

4)認知思維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角度會讓我們的心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覺和延伸出來的行為。比如,如果我們看到車禍死的人是自己的一個親戚,這時候的你肯定很傷心,反之如果是陌生人,這種痛苦感會減少很多。這裡面就牽涉了你對人類情感的一些深層次的認知問題。一個人感覺快樂和痛苦不完全是外部的環境,也在於你的大腦怎樣解釋這些外部信息,然後做出適當的處理,而且這些都是可訓練的,比如通過情感隔離法來減少不必要的煩惱。以上講的是精神角度的認知,當然你也可以從知識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比如不同的知識體系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理解,做到融會貫通等等。

5)推理思維

按照既有的線索,利用分析,統計等方法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在科研領域,數學分析中很常見。

6)邏輯思維

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溝通能力有缺陷,也許就是因為不懂什麼叫邏輯,也沒有對這方面內容進行過長期的思考。這裡作者建議多讀讀哲學類的書籍來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

7)因果思維

假設你聽到打雷,你就會聯想到會下雨,這就是簡單的大自然因果關係的推理。但不是任何的因果關係都是有道理的,比如你感覺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你也許會聯想起某種疾病,但這不一定對,因為你需要醫生的診斷,以及後續的科學依據。說的再深入點,有時候連科學依據也不能全信。

8)總結思維

把你一生所學到的內容,經驗結合起來思考,做重大決策,這種就是總結性的思維。至於結果對錯那得看你對世界的理解有多少,是否正確等。

9)分析思維

這和總結思維有點像,在做總結性決策中,你肯定需要分析來判斷一些具體細節性的問題,正確的科學分析法會大大提高判斷事情的概率。

3。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1)賦能思維

假設你是一個軍事家,思想家,領導人,職業經理人等,你需要的就是這種能力。通過賦能讓你的組織更加有力量,讓他們知道怎麼自發的去思考,解決問題等。這過程可能需要的是啟發,引導,信任方法等。

2)獨立思維

你前半生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那是先人留下來的,並不屬於你的知識產權,也就是說這不代表你自己的思維。你後半生可以嘗試著自己做研究,生產出新的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有獨立思維來做基礎,沒有獨立思維,那幾乎是不可能有新東西出來的。當然,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能夠做到的都會名流千古。

3)抽象思維

它是形象思維的反面。也就是需要記住事物的重要特徵,盡量把它抽象化,理解它內在的一些定理等。你可以剝離它的這些定理抽象化到其他的環境中來進行模擬計算,推理等活動。數學就是一種抽象化的推理科學。

4)發散思維

每當你在考試做選擇題的時候,你心裏面想起複習時的那個答案,也只認為這個答案是對的,那麼你的思維就是相對固定式的,它不是發散式的思維。如果你可以從一個問題中想出多種解答方法,那麼你就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是一種強大的思維能力,科學研究,跨科學習,舉一反三,獨立思維,工程技術,創造力等都離不開這種思維能力。

5)啟發思維

當你苦思不得其果的時候,你換個環境就突然想明白了這個事情,這種感覺就是啟發性思維帶來的。它的作用在於,當你陷入困境而想不到解決方案的時候,通過其他突發的一個點來刺激你的思考方式,從而突然找到應對之道的方法。

6)創新思維

它來源於獨立思維,發散思維,抽象思維,啟發思維等,然後在這些思維基礎下,結合不斷磨練的實際經驗而迸發出來的創新結果。

7)般若思維

般若意思是超越的智慧,這裡面我想說的是對於一些高僧大德們的總體稱謂。比如釋迦摩尼,孔子,老子等。他們通過學習和觀察這個世界各自發展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對後世的我們來理解這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些理論不科學,其實這得看你怎麼定義科學,至少在我看來,比如道德經還是很科學的。


我吃過缺少以下思維方式的「虧」 跟大家分享

1.不要隨隨便便給人物或者事件下定義

2.在不深入了解的前提下,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

3.要學會換位思考

4.不要自負,保持謙卑

這是目前印象深刻的,學到的


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沒有一蹴而就的事,如果沒有認知體驗,科學知識,再好的邏輯和思維方式也沒用,為什麼想快點長大?難道你不知道長大是慢慢的過程么?長大真的能得到你想要的么?成長的煩惱是不是很多?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遇到問題就面對問題針對具體問題去問去學,去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長大的過程,只有擁有勇氣面對問題的人才會長大,不然永遠是小孩子,怎麼都長不大,你懂了么?


我有一點經驗。

首先如果科學能力不錯。就容易理解基本上事物都可以用微觀化的辦法解析。另一個思路則是尋根的辦法。一切基本上都可以用尋根的辦法解析。那麼很多事理就可以很好的分析了。能夠精細了解也就是精明。

然後進一步的。雖然科學思維能分析但是不一定有創造性。所以創造性的思維是不太邏輯的。

再進一步。應該以開放的思維去對待世間萬物。因為不合乎邏輯的也會有用。那麼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潛在的價值。這個和辯證有相通之處。看似無用實則不一定。除此之外甚至看似錯誤的也有可能有用。很多東西都誕生於偶然的錯誤。

再進一步。那麼一切外在事物和內心活動都應該被認可。那麼人應該是絕對自由的。因為什麼都有可能有價值。

再進一步。如果過度開放。恐怕就變成了盲目開放。會有缺點。實際上理論上開放。但是具體還要考慮效用。

接著那個微觀的。微觀的特點是變化多。那麼可以延伸事理都是高度複雜的。所以可以推出。基本上大多數簡單的規則都是有缺陷的。這適用於很多現實的規則。也表明簡單的規律一般難以涵蓋現實的變化。這就類似於很多哲學家悲觀的思想。只不過他們針對的是人生的期望會落空。這裡的期望就是某種規則。多說一句。那麼大量的權威都有缺陷。

銜接那個辯證。這就是中國古代有過的總結了。謹慎可以少犯錯誤。但是會缺少活力。活躍可以更多的行動。卻容易犯錯誤。這是幾乎不能兩全的。但是就算一些規則有缺陷。還是可以搶先行動。佔據先機。而不必擔心缺陷。這就可以增長很多膽識了。實際上再說一句。那麼如果考慮多的話。有的東西就可以兩全了。所謂膽大心細就是這個道理。可以分兩次做辯證的兩端。這裡不多說了。這是可以極大擴充人的行動力的。這就是用認知彌補很多自然的缺陷。除了這個辦法。辯證的本質在於總量的缺少。那麼只要總量增加了就可以不必遵守辯證。這就可以減少一些膽怯。不是什麼東西都是註定不能突破的。

再進一步。以上包括很多豐富的行動。和收穫。一個人在缺失的時候渴望飽滿。但是飽滿了就有可能感覺沒意思。這就是說樂趣一般都在過程。那麼經驗是需要增長的。增長了確實會很厲害。不僅僅是經驗。各種能力的增長都有可能互有裨益。有時候增加了能力就會很不一樣。只不過確實相應的也會缺少過程的樂趣。

這就是量的多少的規律。也是一個相對的規律。雖然很多人不會利用資源。但是大概人們的行動取決於資源的多少。關於相對。和人的認知有關的一個規律性是。人們的觀點都基於現有認知。那麼一旦認知改變。觀點恐怕也會改變。事理也是如此。一旦一些條件改變。那麼很多事理就會改變。

雖然還有很多。這些已經不少了。而且能涵蓋很多。


關鍵還是多去經歷 之後反思 辯證性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多看書 多思考、質疑

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最關鍵的是質疑精神。

這是個人的想法。


多思考,多學習,多經歷。


這道題倒是很有意思。題主想快點長大,那我就以這一點為主題來回答好了。

無論邏輯方式還是思維方式,實際上都是一種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分析方法。舉個例子,如果問題是別人惹你生氣了你怎麼辦,那麼在這個情景中你收集到的信息就是「對方的X行為令我不爽」,而分析方法得到的結果是「我該怎麼做」。

而做事情之所以會錯誤,顯得不成熟,往往不是因為分析方法的錯誤,而是因為信息收集的不當所導致的,所以這道題我會分「信息收集」和「分析方法」兩個方面來回答。

1,所謂「信息收集」其實就是觀察、體會事物的方法,對相當大一部分人來說,這個過程僅僅有「我的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我現在內心的感情」兩個部分,而少部分人可以額外包括「事物的成因」和「壓制內心的感情」等部分。比如有的人看到A殺了B,有的人看到的卻是行刑者A處決了死刑犯B,這兩種人觀察同一件事所看到的結果是不同的。而感情則是事物的放大器,他會對你客觀的認識事物產生偏差,所以想要客觀的觀察事物,學會在事情發生時降低感情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這裡分享一個我自己在用的進階方法,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就當作附加題了。以時間為線索進行觀察。即在觀察時將觀察目標由「這件事或人」替換為「與我產生關聯的過去的所有時間中的這件事或人」,最基礎的兩個例子就是你媽媽和一個陌生人不小心絆了你一下是完全不同的,你仇人和一個普通人對你的示好是完全不同的。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看到這件事放大到你們之間整個時間流域中所能產生的影響,如果熟練了,你甚至可以看到這件事會如何改變你們之間時間的流向。這裡只是簡單和你說一說,如果有興趣以後也可以來問我。

2,分析方法。這個部分主要考慮如何對之前收集的信息進行拆分、提煉和組合。和一般研究問題的順序不同,這裡你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我希望達成什麼目的」,然後考慮你的目的的條件因素與當前事件的條件因素有哪些不同,第三找到方式去消弭這些不同之處,最後,考慮當前事件的起因來用於檢測自己的打算是否合適。

我很不喜歡前面的兩個回答,如果什麼事都需要你自己體驗才能學會的話,那人類還要教育和思想的前瞻性做什麼?有機會提前準備好為什麼非要到時候做錯了害人害己。

無論怎樣的觀察方法和分析方法,首要的條件都是從自身出發,越能貼近自身真正的想法,越能找到當前情況最合適的那條路,也就是所謂的「不後悔」。認識自己是一件動態成長而又困難無比的事情,或許也是人這一生最終極的目的。希望你的成長道路上可以不用經歷那麼多坎坷,就能和別人得到的一樣多。


小寶貝,年齡和思維方式和是否擁有好的邏輯不成正比。反倒是年紀輕輕就能擁有這些比較讓人羨慕。你呢,安心長大,別急,我覺得這是學習邏輯訓練思考的好心態。

另外,我談一點看法。邏輯,和思考方式沒有好壞之分,但有底層和表層之別。底層是根,上邊的都是枝葉。不能順序倒置。考慮問題要順藤摸瓜,而最終的驅動是人性。


謝邀。

個人建議,了解「邏輯」和「思維」的含義以後,就知道答案了。


①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這是前提。詭辯論是要不得的②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的活動是意識的本原③唯物辯證法的三大邏輯:量變引起質變 矛盾的對立統一 否定之否定。三邏輯建立在普遍聯繫的基礎上。

以上多多學習和實踐,很有益處


嗯?!看看各個答主說的都非常好,在此獻醜了。

推演做出判決後會發生什麼,對於別人做的任何事情以自己為推演對象,幻想如果你這樣做會是什麼心理動態以及對於周圍環境的影響

簡單來說就是換位思考,不過這個思考是以自己為起點。

有一些看似非常簡潔被人說爛的方法,其實是有非常大的講究的,你需要找一個非常適合你自己的方法。

不過這種方法還是需要自己的不斷摸索,向外提問也僅僅是為了讓人給你一條路,闡明這條路有多麼多麼好,然後給你一個不痛不癢的方針,讓你按照這個方針來做。

自己慢慢摸索吧,這才是最好的思維方式。


還真有,我自從跟別人學了之後,那思辨能力提高不止一點半點,但是對於從「煩惱」中解脫的人來說,思辨能力好,未必有幫助,可能還是障礙。


哲學辯證思維,對一件事不要盲目相信,先想想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這樣是對的,前人思維亦有矛盾。


沒有好的,只有適合自己的。(對題目的回答)

慢下來才是真正的長大,越急躁越得不到。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對描述的回答)


跳出去和蹲進去。跳出去接受新鮮事物,學習躍遷;蹲進去省視自己,彌補不足。


推薦閱讀:

情商高的人都有什麼特質?
男生女生表達自己訴求的區別,做到這些的都是情場高手.....
世界上家庭幸福的人多還是不幸福的人多呢?
想請女生看電影,用什麼理由成功幾率比較高?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完)

TAG:生活 | 思想 | 情商 | 思維方式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