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究竟是父母對他的影響更大,還是老師的教育對他的成長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呢?
本人一直認為,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忙於事業,將孩子丟給老師管教,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相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些小夥伴想法卻不同,孩子在進入學生時代,生活圈會漸漸由家庭轉向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溝通也會越來越少,這個時候,一個好的老師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
對我來說,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表面上看,孩子與老師接觸的時間比與家長相處的時間長,尤其我的孩子選擇住校,我們只能周末見到孩子。但是讓孩子去哪個學校,接觸哪種類型的老師,孩子有權表態,最終是我們決定的。所以,從根源上來說,是我們決定了讓哪些老師與我們的孩子接觸。
選學校的本質,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度過校園時光,不僅老師,還有同學。我不認為會有任何一個老師會操這個心。
對於沒有意願或者能力去做這些選擇的家庭,或許略有不同。孩子如果運氣好,遇到「好」老師,那就能夠受到「好」的影響。然而,所謂的「好」,在我看來是動態的,並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好的影響」的標準,也沒有一個老師會向家長一樣隨時根據孩子的變化調整擇校策略,以及其他所有相關的教育決策。
總結,老師是家長在家庭以外影響孩子的重要工具。
——
我覺得二者相輔相成,沒有說那個影響更大!
本就是一個閉環的行為,相互影響目標一致,希望孩子越來越好!
家庭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情商、性格等情感方面的因素,
而學校老師給予孩子的是智商、學習以及理性方向的培養。
而二者是相互影響的,情商高才會去努力學習,而學習好能力高
又會影響情商和性格讓孩子變得更開朗和融入社會。
所以沒必要爭論到底誰更重要,應該說都需要努力學習配合。
謝邀~
從對孩子影響的大小角度來說,其實很難說哪個影響更大,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受著外界的影響,父母的、老師的、同學夥伴的,甚至是陌生人的,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句話,就會牽動我們的內心。
但是對這些影響做出反應的源頭,都是來自於我們出生頭幾年的基礎,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響會顯得非常巨大和重要,它使得我們有力量去面對未來生活中的「艱難險阻」;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往往家庭教育環境不良的孩子,對於來自外界的影響是極為敏感的,當一位師長或夥伴走進他們的內心,這種影響的力量將超過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我們因美好的家庭而有力量,因生命中美好的過客而改寫人生的篇章,不管是作為父母、師長,或只是一個陌生人的我們,請盡己所能善待每一位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做那一位美好的人。
父母。
孩子在走路過程中,究竟是左腿對他的影響更大,還是右腿對他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呢?
我真的搞不懂,好好的一個四肢健全的孩子,為啥總有人想讓他成為殘疾人呢。
打個比方,更直接地說吧。
父母是根本,老師是條件。
父母是蘋果樹,那孩子肯定是蘋果樹。
父母是牽牛花,孩子肯定不是蘋果啊。
老師給孩子風霜雨雪陽光氧氣,蘋果樹和其他植物都會慢慢茁壯成長。
如果被蟲子(黃賭毒)咬了無法成才,那也不能怪老師沒給他雨露。應該是他自己沒能抵制誘惑,他父母沒有及時預防。。。
人生的路上,父母的影響很大,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精神方面的基因根深蒂固。
老師能做的也只是引導作用,模範作用,傳道授業解惑。
家庭是孩子的情感港灣,而學校就像是一個微型社會。一個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愛,一個給予孩子學習技能,人際交往,步入社會的能力。
如果光有家庭教育,沒有學校教育,那麼孩子可能會有良好的性格和安全感卻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反之,孩子可能會有較好的成就卻會是一個情緒不穩定器。
所以,你說哪個重要?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是他在學校的時間和社會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孩子與家庭接觸的時間少了並不代表家庭教育也要慢慢減少,反而是對家長的挑戰更大,需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心理變化,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與學校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抵消,這才是關鍵。
自我是他人思想的跑馬場。和誰連接更緊密這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謝邀。
如果說,家庭在孩子成長中是至關重要的,非常贊同,如果說,父母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那就未必。
家庭是很多變數的聚合體,父母的教育只是其中一個變數,當考慮進父母的社會身份、經濟基礎、知識背景、人脈關係等等等等,很多非教育方式因素,同樣對孩子有很強的影響。
家庭雖然至關重要,但是不是決定性力量?很難說。
任何家庭都不是隔離於社會孤立存在的,社會意識形態能影響每一個家庭,但家庭影響社會的力量基本可以忽略,社會意識形態對於孩子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家庭的各種變數,是受社會意識形態影響,再作用於孩子。
僅把家庭因素拿出來,甚至將父母教育放到第一要素,顯然同樣也是誤入歧途。
如果將可能影響孩子的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父母教育能佔多少比重呢?
但即便只佔1%,父母也要全力以赴,這就是父母的愛。
父母的影響更大。
變數很簡單,教師只是幾年的課堂時間,且學校孩子眾多。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實在重的太多太多。
另外,好的老師,在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但家庭是隨機事件,這事兒屬於抽籤,抽到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教育的難就在這裡,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干不過糟糕的原生家庭。
謝邀。
必須是父母啊。孩子會在哪裡上學,會去哪個學校,難道不是基於父母情況決定的嗎?
學校里會遇到哪個老師,父母控制不了,但如果對老師不滿,父母可以有投訴,轉學等措施去應對處理。
謝邀。
我覺得都很重要。
父母的影響是根深蒂固、伴隨一生的。
我見過2種爸媽:
一種,像電影《狗十三》里的李玩爸一樣,對領導哈腰,向老師送禮;熬著工作,還著房貸;沒什麼愛好,也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
他們的孩子,長成了不斷迎合、辛苦度日的「大人」。
另一種,對生活充滿熱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對他們來說,人生沒那麼多委曲求全,倒是充滿著真實自我的綻放。
他們的孩子,是積極努力,好好活著的「幸運兒」。
老師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有時,一個好老師是可以改變孩子人生大方向的。
讀書時,我碰到過幾個好老師,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他給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讓我真正愛上這個專業,並在為人處世上影響著我,這點是父母做不到的。
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的就是,做好他人生中第一個老師,並為他創造環境,使他有可能遇到好老師。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我,13歲,與大人同流合污》,見公眾號,供一閱。
好老師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對一個孩子成長起決定作用的是家庭。
謝邀
把成長這麼複雜的事情固定在兩個身份上,只是緣木求魚。
對任何一個人成長影響最大的東西都是傷害,以及傷害的附帶產物。
人很複雜也很簡單,簡單的是套路大同小異,複雜的是依據人和情況的不同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處理和解決方式。
人的惰性思維總是希望能用同一種方式去解決同一套問題,當然科技也是因此才發展起來的,但唯獨人本身不是程序,你不能想著輸入一個秘籍就解決所有問題。
社會上有太多例子來告訴你,生搬硬套是多麼危險的事情,送去楊永信那就能戒網?送去女德班就能規矩?還是送去國學班就能儒雅?這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我以前就說過,我們這一代人是夾雜在各種信息里放棄思考的一代人,在各種公眾號大V夾雜著,在同一件事情正反營銷中,我們獲得了好像是自己思考的能力,實際上再過20年,未必網上不是一片孩子的叫罵聲,哪一代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哪一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苦,這是不可避免的,成長本就如此。
所以,不要去想好老師還是好家長的事,那種東西的影響就像泡沫一樣脆弱,以為自己樹立了榜樣孩子就能學好,那只是自以為是。
你還記得小時候是如何認識危險的么?人一定是被燙過,摔過,疼過流過血,才會明白什麼事情不能做,也一定是從別人身上學到如何應對問題的,你冷漠,你孩子可能就會冷漠。你溫柔,你孩子有可能就溫柔。你平淡,你孩子也許也會堅強。所以在性格和包容性上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當然這些都不一定可控,比如家長很刻薄,孩子倍受欺壓,反而最後很寬容。
老師也是同樣,老師的好你是很難回憶起來的,但是學生時代老師的一句話可能就會給你終身的傷害,甚至可能老師做的是對的,但是你依然會把他歪曲成傷害記下來,當然更多的情況是,你現在根本就想不起來你的老師。也可能你學生時代對你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你上課放了一個巨響的屁,或者你表白被當眾羞辱,或者你被人欺負了,等等等等。。。甚至你可能因為常年換學校,學生時代對你根本就沒有什麼影響,雖然這也是一種影響。
但是一個孩子成長中影響最大的一定是一次超過負荷的傷害,一個人的定性很可能都是源於少年時期的這一次傷害,你無法獲得具體時間,你甚至沒無能為力,等到是個傷口癒合的時候,人就發生了蛻變,而在這其中參與的人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很多父母可能一直到最後也不會發現孩子究竟為什麼變了。
這也是我當老師很多年,獲得的最大的經驗,想要影響學生是需要很巧合的時機,就跟點化一樣,你留意到了,在關鍵的點上,可能一句話就改變了一個人,但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
我以前代課的時候,馬上中考了,去網吧抓了幾個去包夜的男生,見他們的時候就說了個回,一路上他們都跟在我後面,最後把他們送回宿舍,說了句快睡吧,我就走了,後面一直到考完試他們都沒在玩過,一直畢業了七八年還記得這個事情,有時候什麼都不需要說,就已經夠了,當然前提是考前我一直也很儘力,但是我班上還有每天混日子的人怎麼辦?沒有辦法,教育就是這麼無奈的事情,成長也是同樣無奈的事情。
所以只要趕上了那個點,誰都有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不一定是家長,不一定是老師。
有可能是他的早戀對象,有可能是他討厭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個漫畫人物,或者小說角色,甚至可能連個主角都不是,這才是人生,這才是成長。
你問的問題,更像是個程序,而不是人。
當然是父母。6歲以前的孩子,是和父母在一起的。而這期間的成長,對一個人人格形成和精神健康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
謝邀。兩者都很重要,只是階段不同。
家庭教育是賦予孩子個體性格的成因,家庭的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孩子往後對人對事的觀念。我們所謂的」三觀「的雛形,便是在這個時候看是建立的。接下來便是學校,到學校以後,由父母培養出的」三觀「也開始慢慢的顯現,在由老師或同學們或深或淺的引導中,孩子才逐漸長大。3歲看大,其實也不無道理。
在孩子的每個階段中,家長需要做的事情都不相同。我想分為青春期前後來說明,青春期前,孩子抱著懵懂的認知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都需要父母的引導。這時候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什麼事情都離不開父母。上學後,孩子的圈子逐漸擴大,和更多的同學們相處中,才會慢慢的步入青春期,這時候就像題主說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產生了。所以,青春期後的這個階段,家長便需要轉變之前的教育觀念,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引導。
遺傳?家庭氛圍?父母言行?教育環境~教育環境包括學校教學理念,科任老師素質,同學層次等
父母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老師會影響孩子性格,心裡會造成不可磨滅烙印。
父母會點點滴滴影響孩子,無論是忙還是懶。
即使自己覺得呵護的非常到位,確定不是呵護過度造成孩子懦弱?所以父母難做。
老師么,我們上學會換老師,但是一個不負責的老師,對自己影響就是外界對你的評價。我覺得是這樣的。
因為我學習不好,老師對我的評價並不多,只是我比較熱心腸,愛幫同學打個飯啊,擦個黑板什麼的,我們老師對我的表揚就是,像個紳士,這是我對她最好的記憶。但是這個老師是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是,我特么是個女的。所以我覺得我性格非常男性化和這事有關係,因為我以前性格非常柔弱,我現在坐那不動,或者不了解我的人看我都是文氣的。但是……說話辦事,風風火火……所以這個老師對我影響是非常大的。其他老師沒像這個老師一樣給過我這麼大傷害,所以記憶不深。而且這個老師給我的定性就是笨,不好好學,什麼都不行……正好是五六年紀的時候,影響之深遠,到現在我都想打她一頓去。
中學無論碰到多好的老師,我覺得鍛煉我的也就是辦事能力,性格變化不大了。
謝邀。
答案一定是父母。
香港和很多地區有一種學那模式是在家學習,只要父母有能力為孩子製定課程,可以在家上課,父母即老師。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模仿對象,
父母可以當老師,但老師永遠當不了父母,
學習可以靠自身努力,做人卻需要引導,
當然,一名好老師的教育和啟發,是能事倍功倍的,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的,但卻不是必然的存在。
你好,確實孩子在大了,特別是上到初中了,家長在孩子心裡的比重逐漸小了,外面的同學老師的分量逐漸增大,不像很小的時候,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但是並不是說家長對孩子就撒手不管了,畢竟只要孩子沒有獨立,大部分還是要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作用無人可以取代。
推薦閱讀:
※寧靜又自強
※成長盤點|我是一名佛系整理師 2018年3月成長盤點
※停下來,梳理自己
※在製作動畫的同時,也要幫助P.A.WORKS成長
※邊界、個體、尊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