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手沖咖啡味道的5個因素
前言: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顧老道】(GuLaDaoCofe),歡迎關注勾搭。
上一篇推文中,我們了解了「金杯理論」。「金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是:確定了「水粉比」。
而濃度、萃取吸收比例(這裡叫萃取率),我們是無法直接獲得的。我們只能控制一些變數,如水溫、研磨度、萃取時間等參數,來「感性」地改變濃度和萃取率。
最終,評判咖啡是否合適,只能通過品嘗,根據個人口味來確定。
前文:(怎麼手沖一杯好喝的咖啡),具體講解了「控制萃取率」的應用。背後地原理,並沒有詳細敘述。
本文內容:
1、詳細講述萃取原理。
2、影響萃取率的因素。
(一)認識豆子
講萃取,需要先認識咖啡豆。
咖啡生豆,需要經過烘焙師,用煤氣進行烘烤,才會變成供我們使用的咖啡豆。
不同的咖啡生豆,因為海拔、土壤、氣候不同,其成分千差萬別,每一款生豆本身就具有自身的特點。
加之,烘焙師對不同的豆子,採用不同的烘焙時長,最終會得出風味迥異的咖啡豆。
不同的豆子,會採用不同的烘焙方法。烘焙度簡單分為淺烘、中烘和深烘。
一般而言:
烘焙度越深的豆子,顏色會越深,苦味會越重; 而烘焙度越低的豆子,酸味會相對突出,香氣也會更加濃郁。
而咖啡生豆中,各種成分也會在烘焙的過程中,逐漸發生變化。
咖啡生豆成分:
咖啡因:咖啡苦味的主要來源,經過烘焙,含量減少有限。咖啡因會刺激我們的大腦皮層,讓我們的各種情感活動、記憶力和判斷力等得到提升。
丹寧酸:是一種比較尖銳的酸,經過烘焙,會大量轉變。脂肪:脂肪是咖啡香氣的主要來源,經過烘焙會轉變成各種芳香烴。糖類:一些單品咖啡即使不加糖,也會喝出甜味。糖類,在經過烘焙,會部分轉化為焦糖,烘焙度越深,轉化程度越高。蛋白質:數量有限。
粗纖維:也就是咖啡豆的纖維結構,不溶於水。經過烘焙後會碳化,和糖的焦化,形成咖啡獨特的顏色。
以上,是咖啡生豆的成分,以及烘焙過程中的變化。
(二)萃取
1、什麼是萃取?
萃取,就是通過熱水的沖刷,將咖啡豆中的咖啡因、酸、脂肪、蛋白質、糖類和無機物等可溶於水的固體物質,從咖啡豆中釋放出來。
2、萃取得到的是什麼?
萃取得到的是可溶性固體和芳香烴物質。
萃取過程中,除了不溶於水的「粗纖維」,其它成分都會經過熱水的浸泡和沖刷,慢慢溶解到熱水中,最終滴落到咖啡杯中。
在手衝過程中,一些揮發性的芳香烴物質,也即咖啡香氣,會隨著熱水的沖刷,部分直接揮發到空氣中,帶來濃郁的香氣;部分會隨著咖啡液進入咖啡杯中,慢慢地揮發。這是咖啡香氣的來源。
3、萃取不是越多越好
手沖咖啡,時間控制在2-3分鐘。
如果萃取時間足夠長,儘可能將咖啡豆中的可溶性物質充分萃取,最終只剩下粗纖維。
如果萃取時間很短,控制在1分鐘內,咖啡豆中還剩下很多可溶性固體。
前者必定苦味突出,甚至有焦苦味。後者極有可能酸味突出。
這是因為,在萃取過程中,各種可溶性固體的萃取,是同時進行的。
但是,酸味成分更易溶於水,會更快地被萃取。所以,萃取1分鐘(萃取不足)的咖啡會很酸很酸。
甜味和苦味會接著進行,當酸味和甜味萃取完成後,苦味會被繼續萃取。所以,過度萃取的咖啡會很苦很苦,並且咖啡因的含量相當高!
實際中,萃取70%左右,咖啡的味道會比較好。
所以,控制萃取率,對咖啡風味影響尤為關鍵。
(三)控制萃取率
上篇推文中,萃取吸收比例,就是我們的萃取率:
萃取率= 可溶性固體質量 / 咖啡粉質量
可溶性固體,就是文中所述:咖啡因、酸、蛋白質、糖分、脂肪以及這些物質變化後產生的其他物質。
在操作過程中,實際可以用來,控制萃取率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研磨度對萃取的影響
※入門級手搖磨豆機對比
※瑞幸咖啡能超越星巴克嗎?
※麻煩推薦一下入門家用咖啡機?
※手沖入門 | 手沖咖啡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起逛逛世界各地的咖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