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闔家幸福,恭喜發財!
當我們沖煮咖啡,我們會提前確定水溫、研磨度、萃取時間、水量等,其目的不言而喻:沖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那什麼是好喝的咖啡?有沒有數據,來定量地,指導我們的實際操作?
有。
本文內容:
金杯理論的解釋和應用。
咖啡沖煮控制圖表
看不懂沒關係,我用簡單方法來幫助大家理解。
(一)橫坐標:萃取吸收比例
萃取吸收比例:我們沖煮一定質量的咖啡粉中,有多少質量的「可溶性固體」,溶解進水裡。
公式為:
萃取吸收比例 = 可溶性固體質量 / 咖啡粉質量
舉個例子:
我用了100克的咖啡粉,沖煮完後,烘乾咖啡渣,得到80克的咖啡渣,那麼就有20克的「可溶性固體」,溶解進水裡。此時,萃取吸收比例為 20%。
需要注意:萃取吸收比例,只是指咖啡豆能被萃取出的可溶性固體質量。雖然實際過程中,是用水萃取出可溶性固體,但公式和水沒有關係。
而根據首圖,當萃取吸收比例,控制在18% - 22%,咖啡粉萃取出的味道,是比較適合大眾的,也就是我們通俗意義上的好喝。
由此,延伸出萃取不足、萃取過度兩個概念。很重要!
萃取不足:
當萃取吸收比例,低於18%時,咖啡萃取不足,味道會過酸。
因為,在萃取過程中,相比較苦味和甜味等,酸味成分會更快快地萃取。咖啡可能會因此酸得發澀。
萃取過度:
當萃取吸收比例,高於22%時,咖啡萃取過度,苦味過強。
因為,酸味和甜味萃取完後,苦味會繼續被萃取,咖啡會發苦。
影響萃取吸收比例因素:
水溫、萃取時間、咖啡豆研磨度、萃取方式等……
在此不複述,可參考老道的推文:怎麼手沖一杯好喝的咖啡
(二)縱坐標:咖啡濃度
咖啡濃度:一定質量的水中,溶解了多少質量的可溶性固體。
公式:
咖啡濃度 = 可溶性固體質量 / 參與萃取的水的質量
我用了240克的水,沖煮了一份咖啡豆,完成後,烘乾咖啡液,最終得到2.88克的可溶性固體。那麼此時的咖啡濃度是1.2%。
咖啡濃度,影響了口味的濃淡。
濃度越高,口味越重;濃度越低,口味越淡。
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推薦的咖啡濃度是:1.15%—1.35%;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推薦的濃度是:1.2%—1.45%。
也就是說,當咖啡濃度在1.15% — 1.45%這個範圍,咖啡是好喝的。
此時,我們發現:
萃取吸收比例,影響咖啡的萃取,影響咖啡的口味。
咖啡濃度,影響咖啡口味濃淡。
正確的萃取 + 適宜的濃度 = 一杯好喝的咖啡
此時,我們可以解釋,
意式咖啡:15克粉,萃取出30克液體。可以很好喝。
手沖咖啡:15克粉,萃取出240克液體。也可以很好喝。
因為這兩者,萃取吸收比例都是正確的,萃取正確,味道不會差!水量影響的只是濃度。
所以意式咖啡很濃,手沖咖啡比較淡!
至於為何水量相差這麼大,都好喝。因為豆子烘焙不同,沖煮水溫、氣壓、時間、研磨度也很大。
關於這一點,會推文詳細解釋,此處不贅述。
看到這裡,仔細想想,一定會突然發現,這兩個因素好像對我手沖咖啡沒什麼幫助……
其實,到這裡,幫助其實有了,只是不明顯,我們繼續看。
(三)藍色斜線:水粉比
我們把上面兩個公式取出來:
兩式子相除,得到:
參與萃取的水的質量 / 咖啡粉質量 = 萃取吸收比例 / 咖啡濃度
而好喝的咖啡:
萃取吸收比例:18% — 22%
咖啡濃度:1.15% — 1.45%
此時可以得到範圍:
參與萃取的水的質量 / 咖啡粉質量 = 12.41 — 19.13
也就是,水粉比,控制在12.41 - 19.13 這個範圍,我們的咖啡是好喝的。
水粉比,是可以在實際中,指導我們進行萃取的。
(四)總結
最後解釋一下,咖啡沖煮控制圖表:
我們用一定水粉比沖煮咖啡(藍色斜線),當斜線落在最中間的黃色區域內,此時是相對意義上,好喝的咖啡。
但是,我們回歸現實世界:
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確定了,合理的咖啡的水粉比,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我們沖煮完成的咖啡,其斜線,是否落在中間黃色區域。
也即:
咖啡豆的萃取吸收比例是否正確,咖啡液體的濃度是否正確。根據兩個公式萃取吸收比和咖啡濃度共有的因素:可溶性固體。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實際沖煮過程中,在確定水和咖啡粉質量的情況下,最終影響咖啡好喝程度的因素,是可溶性固體在咖啡中的質量。而可溶性固體的味道,決定了咖啡的味道。
簡而言之,影響咖啡最重要的因素是:萃取。
我們需要,調節水溫、研磨度、沖煮時間,來使相對好喝的」可容性固體「被萃取出來,得到均衡的咖啡。
這也是手沖咖啡的可玩之處,也是手沖咖啡的魅力所在!
- END -
下期預告:
金杯理論,對手衝過程的實際指導以及注意點。
本文首發於 微信公眾號【顧老道】。
歡迎留言討論。
※蜜桃茉莉花,香梨小黃瓜。名出科契爾,高精尖耶加!※茶和咖啡,哪個更提神?※淺談咖啡萃取※實用!超全咖啡專業術語中英文對照表,對咖啡師、咖啡控都很實用※你喝過最好的咖啡是哪種?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