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永墜地獄。

人格優勢和缺陷,優秀和不良習慣,偏差與糾錯,興趣發掘培養,如何與人溝通交往,怎樣正確地愛與被愛……哪一樣不是受到原生家庭的最深刻影響?


我覺得影響應該很大吧,我一直覺得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和最好的爸爸媽媽了,所以感覺人間很值得


我有很多來訪者,跟原生家庭的關係處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已經變成了某種「病態」的代名詞。我的一個來訪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曠日持久的戰爭,從小時候一直打到現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們的一切主張都是過時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們非常摳門,什麼東西都用最便宜的。」我的來訪者說,「現在他們還是一跟我逛街就嘮叨。我跟他們不一樣,買東西我就只買最好的。」


他自認為是代表先進文化的一代。


我問他:「你是什麼時候覺醒的?意識到自己要過跟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從記事開始,我就跟他們不一樣。」我的來訪者驕傲地宣稱。


看起來,他小小年紀,就變成了家庭里的「革命先鋒」。我好奇的是,他是怎麼發生變化的,是靈魂深處的自然覺醒,還是外部環境培養使然?


「沒錢也就算了。他們明明有錢,還要那麼委屈自己,這不是有病嗎?」


「你怎麼知道他們有錢?」我問。


「我就是知道。」我的來訪者說,「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的這種方式嚴重傷害了我的自尊。坐公交車,他們會為了我要不要買票的事跟售票員吵架,就為了省幾毛錢!他們還會要求我故意彎著腰,裝得個子矮一點兒……」


他滔滔不絕地抱怨。但是,被他輕輕帶過去的部分才是重點。


「你怎麼知道他們有錢?」我又問了一遍。

來訪者愣了一下:「他們自己說的吧。怎麼了?」


「他們為什麼這樣說?」我追問。


「順嘴說的吧。」我的來訪者不理解我問他這些幹嗎,「有時候我媽媽會怪我爸爸,說他又拿了多少多少獎金,都不捨得給我買件新衣服。這時候我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是有一些錢的。嗯,其實我媽媽自己也不捨得買啊……」


他說到了真正重要的部分。他變成今天這樣,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灌輸。


媽媽的抱怨,悄無聲息地從孩子的耳邊滑過,作為生活的默認設定。甚至於孩子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他從此知道,現在不應該是生活最理想的狀態。於是他才開始反抗——反抗的願望,是從上一代那裡繼承來的。


「看來,你父母知道自己摳,而且也不願意自己過成這樣。」我說。


「他們不願意這樣?」我的來訪者無法接受,「不不,我看他們挺願意的!」


我看著他,他的眼神里閃過一絲猶豫。


「也可能啦……」來訪者嘟噥了幾句,不得不承認了這個事實,「你這麼說也有道理,至少我媽是會抱怨我爸啦。嗯,可能她是不願意。但是,既然不願意這樣,為什麼不改一改呢?而且,最過分的是,現在明明是我花自己的錢,我買一個貴點兒的禮物,或者帶他們出國旅行,他們都不領情!」


我說:「他們不領情,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過得這麼奢侈。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是沒有被滿足的。他們也有一部分揮金如土的慾望。」

我的來訪者歪著頭:「是嗎……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


如果父母一代完全認同了「摳門」的生活方式,內心絲毫沒有抱怨的聲音,孩子就會安於這樣的生活,他相信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的。現在他之所以不滿,是因為他從小就認定生活「不應該」如此。這種認識,往往是對父母的繼承,而不是反叛。某種意義上,孩子在替父母實現他們那些未曾實現,不允許實現,甚至不允許自己承認,但又真實存在於心底的對生活的野心。


在心理學裡,這叫「代際傳遞」。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 41 章節內容

電子書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李松蔚

磨鐵出版社

¥24.9 會員免費


原生家庭啊大概是一輩子都拜託不了的累贅吧

無形中一直再給你壓力 壓的讓你喘不過氣來 那是一種想死的慾望 積攢已久的想死

答主家裡一男一女 答主是姐姐 我從小成績不好 也有點皮 所以挨了不少打 打呢 是那種一巴掌一巴掌一巴掌的往臉上打 人家都說打人不打臉 但是我的父親大人呀跟別人不同 只打臉 我只記得我的臉經常是被打的紅腫紅腫的 真好 其實我一開始還有點怕 但是後來我麻木了 我已經覺得沒什麼了 到後來不管打的有多疼 我都不會哭 等他走後我在自己偷偷哭會就好了 反正大家都不知道呀我還是那個很陽光的女孩子呀 有一次呀我的母親大人和我的父親大人呀吵架啦 你們吵架關我什麼事??是我叫你們吵架的嗎??真好 那為什麼打了我呢??真好 是直接一拳哦 整個眼眶都青了哦 怎麼就不打死我呢

其實被打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完全麻木 這該死的原聲家庭呀 我想我的自卑啊都是緣自於此吧 原生家庭真的是一輩子的痛


給你舉個身邊的例子,我和我對門家的孩子,她是父母離異,住在我家對門的姥姥家。從小學到初中我們都是同學,但是中間鬧翻過,她做事要比一般人偏激,看待事情也敏感多疑。反正我和她相處的期間她沒什麼真心可待的朋友。

再如同我大學室友,家庭條件不好,整個人很自卑,每天和我出門第一件事就是問我她今天土不土,打扮怎麼樣,特別在意別人看法。我是那種直性子,也不知道怎麼得罪她了,她總是和我吵架,而且多數我是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但我的家庭觀念告訴我把別人惹生氣就是你不對,所以她找我吵架我都道歉。但是,還是和她處不來,也就不怎麼說話了。

我覺得如果我做錯了事情,認真道歉,嚴重點,鞠個躬,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讓我那個舍友做的話,她會感覺羞恥。


首先,我大致敘述一下自己的經歷。

我在法律上來講屬於私生子(並沒有出軌等,就是未婚生子)。我爸一生有四個女人四個子女,每一個人都是同父異母的關係,他並沒有和我姐的媽以及我的媽結過婚。我媽在我3歲多時離開我,我爸把我放在鄉下,奶奶他們都不認我,認為這種事情很丟人,別人問起來只說是親戚的孩子。那時候我長的又黑又瘦像個耗子,經常被幼兒園的同學欺負,說我是個野種,有一次還把我的頭撞在了門上。上小學我爸又把我接到了北京的一個村,上一年級。因為他要換一個地發展,我又在北京某個郊區上小學(從一年級開始上)。那裡的同學大多都是幼兒園就認識的,我就比較尷尬了,人生地不熟的,老師把我安排在兩個男生中間,小男孩比較調皮,經常捉弄我。到了三年級成績上來了,大家又都開始恭維我(我爸從來不管我學習,所有聽寫都是自己事先錄音的,所有通知都是我簽的)。之後的日子還算風平浪靜,雖然我妹的媽(我叫她阿姨)在領了結婚證之後開始明目張胆地對我罵來罵去的(總當著我的面說我有娘生沒娘教,針對我,說我故意對她怎樣怎樣……拜託,我才幾歲啊?),但是我能忍。令我開始感到絕望是在初中。我爸自己根本對孩子不管不顧的,這時候卻開始念叨起了家庭教育。他經常打家裡的女人,手沒輕沒重的,還親口說,在他手裡就沒有自由,只能聽他的,就算是錯也要聽,想死不管,但是必須要服從他。我媽小時候理都不理我,長大後開始聯繫我,她對我說她恨我(因為我爸),我本以為我和她可以開始修復親情,結果有一次她不經意間跟我說,要我贍養她和她老公(她的兒子進監獄了),我的心頓時涼透了。再加上學習緊張,我又是外籍戶口,考不了學,想自殺的念頭越來越嚴重。我根本不敢談戀愛,總覺得男人不可靠,我也不準備結婚,我害怕自已會像我爸一樣……


影響很大,我爸在我6歲時出軌了,而且一直持續到我14歲,整整8年,我和他一起跟那個女人生活在一起。後來爸媽又複合了,但是沒兩年我媽媽就去世了,然後才一年時間,我爸又和另外一個女人在一起了。所以儘管我已經30了,但是我不敢結婚,我恐婚,怕遇到像我爸一樣的男人。


第一,從結果導向分析,一顆樹開兩樣花,記得之前有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吸毒父親忘了兩個孩子,一個成了警察,一個成了吸毒犯,道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接受採訪時,卻給出了一樣的答案:有這樣的父親,我還能怎麼樣?所以孩子成功與否,與個人能力,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有更大的關係。一味的強調原生家庭並不能為孩子保駕護航。

第二,從性格角度講,我所認識的父母離異,或是過世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性格問題,


纏繞一生,不得善終。


我奶奶和媽媽不和,爸爸在中間沒有很好的安撫,整個家雞犬不寧……導致我們兄妹都恐婚……


一個人的出身是沒辦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扭轉局勢,讓自己登上高峰,殊不知,這中間需要多少努力?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不幸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一個在幸福家庭出生的孩子,會笑容燦爛,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因為他們背後有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他們無所畏懼。可即使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對於不幸家庭的孩子而言是多麼奢侈。

小美是我的一個學生,看起來很乖,但很不合群,大家一起做遊戲的時候,她總縮在一邊,每次我有意讓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做遊戲的時候,她都用還有功課要複習的借口跑開,一來她成績不錯,也不調皮,幾乎不犯什麼錯,我也就隨她去了。後來從某個周二下午她沒來上課,周三我上門去家訪了解情況,開門的是一個女人,門剛打開我就聞到了一股酒味,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小美叫了我一聲「張老師...」,我便鼓起勇氣進去了。環顧四周,家裡幾乎可以用凌亂不堪來形容,凳腳邊還有在白熾燈下閃閃發光的玻璃渣子。那個女人是小美媽媽,但似乎並不想說什麼,我試探性的問她為什麼不讓小美上學,這個女人還沒應聲,隔壁房間傳來一陣響動,有個男聲粗聲粗氣的回答了一句」上學有什麼用,這些年上學交的學費也沒見變出一個子來,喝瓶酒至少還有個空瓶」,我試圖跟他講道理,但似乎忘記了,跟酒徒講道理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整個過程中,坐在我對面的女人沒有吱聲,像是花瓶,又像是完成花瓶的歷史使命,而小美躲在了不知哪扇門後面,我能感受到那扇門後的眼睛裡傳達的渴求。那天,我像是儘力去做了什麼,但似乎也沒有做成什麼,小美的座位還是空蕩蕩的。

後來我看了幾篇關於小孩的報道:

其一

&>8月3號晚上7點,蘇州市立醫院東區,衝進來兩個神色匆忙的赤膊少年,醫生一問才知,一個男孩與家人發生爭執後,一氣之下服用了劇毒農藥百草枯。

更令大家意外的是,這名男孩,竟然是幾年前爆紅網路的 "殺魚弟"。

其二

&>當警察到了之後,經過警察仔細的詢問吳某康,終於承認了,笑著說,是自己殺害了母親。他的神情並不害怕,甚至還有點陰森的笑容,並且指認了現場,就當吳某康被警察帶走的時候問她為什麼要殺害自己的母親,他卻說「我就是恨她」。

看完這些報道,我開始在想小美最後會變成什麼樣,面對她的無助,我很擔心卻很無力

你也許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也許費勁全力能在物質上跟別人平起平坐,但從自尊自愛的角度,這些原生家庭殘酷里走出來的孩子,依然很難活的像那些幸福的花朵一樣

想到一句:最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至少不缺錢,物質上的富足使他們得以全力追逐更高的精神層次,所以在被策反的時候更能堅守本心,而那些受過苦難的孩子,從一出生可能就在拚命逃離,逃離原來那個會給他帶來傷痛的家庭,他們本能的害怕被打回原型。

但好在,萬事不是絕對的。我們能通過自修嘗試做出改變。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意思是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餓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而武志紅老師指出,當覺知之光照亮陰影時,就可以將其化解。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陰影時,可以通過提高覺知力來避免陰影積蓄帶來的傷害。現在的心理診所在接待病人的時候,通過對病人了解,和病人交談,這種撥繭抽絲的方式來達到喚醒病人覺知達到治療的手段。而很多心理學讀物也通過收集一些案例,對其進行分類,分析和提煉,幫助讀者提升自我的覺知力。比如《情感敲詐》和《原生家庭》等就是這樣一類。

《原生家庭》里通過對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進行拆分,總結出了7大類,並以一句話概括該類別的特點和屬性:

1. 」他們當時只不過是想幫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 」你不是故意的,但不代表你沒有傷害我「——不稱職的父母

3. 」為什麼不能讓我過自己的生活「 —— 操控型父母

4. 」這個家裡沒有酒鬼「 —— 酗酒型父母

5. 」你永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事「 —— 身體虐待型父母

6. 」你要是沒生出來多好「 —— 言語虐待型父母

7. 」父母對我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可以告訴任何人「 —— 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類別下的案例都很扎心,也讓我開始心生擔憂,你不知道身邊一位此刻還笑談風聲的人,心中有著怎樣的陰暗,所以我有一種急迫感,迫切想要分享這本書里的案例和每個案例後的解決方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尤其是內心有傷痛的人,能夠對照著自我治癒,最起碼不受過去所擾。但我又害怕,書中的案例都很刺激,而這種會不會讓那些本來就很敏感的人,受到刺激,反而做出一些非常的舉動?所以我簡單分析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期能解釋清楚框架和流程,而其中內容需要我們自己去《原生家庭》中找尋。

因為經歷過酒鬼家庭,所以就以酗酒型父母為例進行闡述:該章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正常家庭」的偽裝對孩子來說尤為有害,因為這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迫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那麼對她來說,想要培養強大的自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酒鬼是不認賬的,他喝酒,但這是正常行為,所以也會逼迫其他家庭成員認可這種行為。

《原生家庭》中給出了一段格倫的經歷:

&>「在我最早期的記憶里,父親下班回到家都是直奔酒櫃的。這是他每晚的慣例。幾杯之後,他就會端著酒杯過來吃飯,他那該死的杯子從來就沒有空著的時候。晚飯過後他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喝酒。所有人必須保持安靜,以免打擾到他。天哪,你可能會覺得他是在做什麼重要的事情,可這個混蛋總是喝的酩酊大醉。我記得很多個晚上,媽媽,姐姐和我都得一起把他脫上床,我負責脫掉他的鞋襪。最糟糕的是,家裡人對我們所作的事情隻字不提。我們每晚做著同樣的事情,以至於好長時間我都天真的以為,拖爸爸上床是常規的家庭活動,家家都是如此」

書中對該案例的分析指出:格倫很早就意識到父親喝酒是個秘密,即使母親沒有特別叮囑他守口如瓶,他也會羞於捅破這層窗戶紙,全家人對外擺出一副:一切都很好的樣子,其實是一個「正常家庭」的偽裝,而這個偽裝讓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確性,負罪感會讓他懷疑人們是否會相信他。所以,他們會刻意迴避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去流露任何情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他往往就不去與人交朋友,所以形單影隻,內心十分孤獨。於此同時,長期不正常的保守秘密還滋生一種盲目的是非不分的忠誠,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受到破壞和控制。格倫在接下來的日子由於酗酒家庭缺乏對孩子正常的關愛,而變得孤寂,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認同感降低,為了刷存在感和認同感,格倫開始做一些「壞」事,嘗試引起關注,而酗酒者的脾氣又是暴躁的,不允許有反對和反抗,這進一步壓抑了孩子的表達自由,格倫變得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毒的家庭就是這樣一點點摧毀一個孩子的內心。。。

而《原生家庭》在給出這些分類之後,和心理諮詢師的治療流程一樣,開始分析,所不同的是《原生家庭》給出來一些分析手段,需要我們自己對照著實踐。如:

1. 「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好起來,而不是想讓我原諒」—— 原諒的陷阱

2. 「我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為什麼自己感覺不到」—— 觀念,感受,行為調查表

3. 「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 —— 自我界定

4. 「你不該為...負責」 —— 不再自我懲罰

有時候,我自我治癒沒有效果甚至有反作用的時候,你可能需要警惕是不是自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所跑偏,或者採取的手段太過偏激,此時就需要去諮詢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接受專業正規的治療。

最後 「我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第一條支持,原諒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對部分人來說是壓抑感情的表現,並非真的原諒,而是保持沉默。

打破沉默是治療的第一步,因為不打開心窗,覺知的光芒就無法照射進來。而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並理解自己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係,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書中據此給出了一些關於我和父母的關係清單,在我和父母的關係中,我持有的觀念對比表;我的感受對比表;我的行為對比表;可以幫助自我界定

最受觸動的是書中那句:回應而非反應。因為回應,說明你在感受的同時也在思考,你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但不會任憑他們驅使你衝動行事。所以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是一劑良藥。而這時治癒的開始。

《原生家庭》的作者是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前者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而這本《原生家庭》是她眾多出版書籍的其中之一,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版榜首。後者是影視編劇兼製片人。


一個強勢的母親,必定養成一個懦弱的孩子。

比如我的特徵:恐育,中年式叛逆,討好式浮誇。


「樹根」性的影響


作為一個從小就看著父母吵架打架的女孩子來說真的很可怕。

像我的父親是當過兵的壯漢,我母親是典型的弱弱小小南方女人。所以我父親單方面家暴我母親的時候我和我母親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所以我今年二十多歲了不敢信任任何一個男生,至今沒有談過戀愛。

我父親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如果他在外頭遇上什麼事情不高興了,他回到家之後我和我弟弟(還很小)就不能發出任何一點聲音,不然就是一頓威脅和暴打。打你的時候還不能哭,初中的時候剛好又屬於叛逆期和他對著乾的時候被他一腳踹飛過。還有你要是沒按著他的意思來做好某件事情也是一頓暴打。

所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首先學會的就是撒謊,因為我發現如果沒按著他意思做好某件事你說理由的時候就會免掉了這頓挨打,所以撒謊是一個生存技能(?)所以我也沒辦法相信別人對我說的話,因為自己撒謊撒多了也清楚裡面的意思。

還有就是從小就會討好和看別人臉色,要觀察我父親那一天的臉色,斟酌什麼時候可以跟他開玩笑什麼時候不能說話。但是我沒法從這樣的家庭里學會怎麼和朋友相處。所以導致我一路讀書下來真的沒有多少個好朋友,而且是明明可以一直玩下來的朋友也因為不懂分寸把人逼走了。

我至今無法認同任何人誇我的話,心裡總是認為我就是臭水溝里的爛泥。


三觀,思想,鬥志。。。以及家庭關係


感覺我在重複我老媽的路子


這個其實也看個人性格,還有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像我跟我妹,一個受寵一個忽略,長大了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態度就是一個放養一個就對孩子各種周到,我妹對待孩子基本是粗放型,而我是細緻型,生怕自己哪裡沒做好虧待了娃。

當然期間的各種成長艱辛也只有自己知道,有一個可以說明,特別是在人際關係方面,總覺得如果別人不高興了是自己的錯,總覺得自己不好意思麻煩別人,覺得自己不配別人對自己好,自己很努力的學習來擺脫童年的影響,但是,發現,自己很努力要達到的目標不過是人家的起點,有點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童年時期的松子,還好,自己在慢慢治癒和被治癒中。


會影響性格、人生軌跡


有影響,自己能不能走出一個新模式是個未知數

如果你不想重複父輩,可以開始自己管自己,檢視自己的思想,觀察自己的行為,盡最大努力去修正。


很大。孩子很有可能會重複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


推薦閱讀:

瘋狂買碼二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因婚外情要離婚?見招拆招
如何看待從小到大父母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你比?
為什麼父母一般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嫁或者娶單親家庭的人?
女朋友要兩個孩子,我覺得經濟壓力會很大,只想要一個孩子,該怎麼辦?

TAG:家庭 | 孩子 | 原生家庭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