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從《流浪地球》聊聊「無作四諦」
07-01
《流浪地球》結尾有個疑問:空間站的人會不會和劉培強一起死?有人說,他們還能返回地球;有人說,沒有燃料了。電影如何,不是討論的重點。這裡想問:假如劉培強的選擇,必須搭上其他人的命,佛教怎麼看?
先明確一點,這是造殺業的。你知道這樣做別人會死,還是做了,別人也死了,肯定造殺業。但是,不做行嗎?聲聞佛教,不做沒啥大問題;大乘佛教,不做也有問題。一個人掉到水裡快淹死了,你有救的能力,沒救,是犯「饒益有情戒」的。犯饒益有情戒,有時候比犯殺戒還嚴重。當然,兩個戒很多時候是重疊的,這裡不說那麼細。初發心菩薩,碰到這種情況,就很頭疼。左也犯戒,右也犯戒,拯救地球,犯殺戒,不拯救,犯饒益有情戒。無論犯什麼戒,都沒有好果子吃,果報都很可怕。
換一種假設:如果劉培強只需要犧牲自己,就可以拯救地球,佛教怎麼看?不同菩薩眼裡,看法不一樣。分別說說。1、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認為,如果這樣,兩難就不存在了——不用犯殺戒,就可以饒益有情。不過,兩難不存在,不代表困難不存在。困難在於,拿性命去布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講布施,不知道布施有不同的層次。佛教對不同階段的人,講不同層次的布施。對地前菩薩,是不提倡重大布施的。像「犧牲頭目腦髓」那種,不是對地前菩薩說的。地前菩薩不應該做這種布施,對自己沒有好處——因為你布施之後會後悔,後悔之後會退墮,那還不如一開始布施少一點,隨分隨力。所以,如果有人要你做大布施,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就老老實實告訴他:我還是地前菩薩,還沒有那麼大的心量,等我登地了,再布施給你。《流浪地球》里,劉培強有個兒子在地球上,這種情節就是必要的。假如沒有,他拯救地球的選擇就不近情理,就顯得假。佛教也是近乎情理的,從近乎情理的地方開始的。2、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就是聖者了,至少相當於聲聞初果。他已經斷掉了身見、分別我執。這樣的菩薩,是可以布施一切的,只要能饒益有情,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
不過,登地菩薩碰到這種情況,也有發愁的地方——不是他不捨得犧牲生命,而是他知道,他的生命不僅屬於自己。劉培強犧牲了,他在地球上的兒子就很傷心。對他兒子,他的行為是不饒益的。對他的朋友、牽掛他的人,他的行為都是不饒益的。一個人的身體、性命,不僅對自己有意義,對一切挂念、在乎他的人,都有意義。因此,他不能完完全全把生命看成自己的、可以由自己決定處理的。一個人作為父親,他的時間不能完全屬於他,還有一部分屬於孩子,他需要把一部分生命,拿出來陪伴孩子;作為丈夫,他需要把一部分生命,拿出來陪伴愛人;父母、朋友、同事……周圍所有的人,一生所遇的人,每人都要分擔他生命的一部分。過馬路,看見有人倒在地上流血,你不打120,也犯饒益有情戒。在飯館吃飯,鄰桌讓你幫忙拍個照,你不拍,也犯。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你的一段生命。如果把你生命中的所有時間,換算成股份,別人都得占幾股。最後,自己剩下多少?0%。結了婚的人,戀愛中的人,身體不是自己100%控股的。你說,反正是我的身體,我說了算,我想跟誰發生親密關係都可以;那不行,你的愛人起碼要佔一定股權,還是不小的比例,你獨立行使,違背她的意志,就傷害了她。不僅你的愛人對你的身體擁有股權,你的父母也有。如果你受了傷,喪失了勞動能力,會增加父母的負擔,你得病,父母會心疼,不僅心疼,還得拿出時間、心血、金錢來照顧你,你會佔用別人的生命。
如果你有遺傳病史,或者不好的基因,你生孩子,也不饒益有情。說不好的基因,不單是致病基因,甚至包括不夠聰明。你學習不好,生個小孩,他做功課很費勁,你有很大的責任。不單是先天的,還包括後天的,比如你有壞脾氣、暴力傾向,不檢點的生活習慣,你生的孩子,要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他沒得選,你也虧欠他。算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你不可能對任何事情負得起責任。一切事情,但凡會引發不好的後果,多多少少都有你的責任。因此,登地菩薩如果面臨劉培強的情況,他也不能很愉快:他知道無論如何抉擇,都對某些有情不能饒益。初地菩薩主要修布施波羅蜜多,但是他發現:沒有什麼是可以布施的,因為沒有什麼是屬於自己的。自己一無所有,凡是能拿出來的,都是別人給的。你只不過是把東西還給別人。自己沒有任何貢獻與功勞。地前菩薩還存在布施相,還為布施而欣喜,相信布施的福報和利益,由此,布施是有節制的、有限度的。等到菩薩登地,雖然能布施一切,卻發現,無論如何布施,布施都不充分,都不可能令一切眾生悉得饒益。
3、阿鞞跋致菩薩這種困難,一直要到八地——不動地的時候,才得到徹底的解決。菩薩進修到七地時,體證到一個道理——雖然這個道理老早就明白,但要到七地才能體證:原來之前所做的一切布施,一切對有情的饒益,根源是自己的煩惱。電影里,劉培強願意犧牲自己去拯救地球,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高尚的地方,而是因為他兒子在地球,他對地球有牽掛。只不過,對菩薩來講,這種牽掛從孩子身上推而廣之,推到不僅是自己的親人,也不僅是朋友,不僅是周圍的人,不僅是此生遇見的每一個人,而是無盡世界裡無盡的有情。不動地菩薩,不僅親身體證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布施,還親身體證,自己的一切布施,都源於對眾生依依不捨的牽掛,說白了,源於自身不能割捨的煩惱。這煩惱在不動地之前是煩惱,是可以壓伏但也偶爾現起的,在不動地後就徹底消失了——它的性質完完全全變了,由貪變成了慈,由嗔變成了悲,由痴變成了慧。菩薩在那時候,永遠出離了三界,但並沒有證得涅槃——他在進入不動地前,猶豫了一下要不要涅槃,然後放棄了,就這樣,菩薩進入了不動地,開始了最後無量劫的修行。我們所讚歎的菩提心,根源正是煩惱。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出的,大悲心就是拔一切眾生苦的心,要眾生有苦,在苦難中,菩薩才有大悲心、菩提心生出。眾生的苦,是因為在無明塵勞的驅使下,造作了種種業。將菩提心這麼高大上的東西追根溯源,會發現它是從無明塵勞生出的。就像潔凈無暇的蓮花,追根溯源,是從污泥中萌發出種子,長久受到污泥的滋養。因此說,眾生是樹根,佛菩薩是花果。圓教講無作四諦,和藏教的生滅四諦很不一樣。陰入皆如,無苦可舍。這就是苦諦。「陰」是五蘊,「入」是六處,是苦的果報。菩薩為饒益有情,造種種業,受種種苦,到地獄,到人間,這一切自始至終沒有離開「如」。如,就是法身、凈土。哪怕菩薩的身體在銅柱鐵鍋上,心依然在凈土。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這就是集諦。集是苦的因,苦來自煩惱。而菩提就是煩惱的背面,沒有煩惱,就不會有菩提。無明煩惱是樹根,無上菩提是花果。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這就是道諦。這可不是說世間的殺盜淫妄都是中正。這是證得無我之後,登地菩薩所遇到的困境——無論怎樣做,總是不能饒益一切有情,總還要令一些有情失落傷心,這是登地菩薩的「邊邪」,是不圓滿,是瑕疵,就像100分的試卷,只考了99。這種邊邪是「無我」之後的「邊邪」。登地菩薩,在見地上已經沒有任何瑕疵,沒有再進步的餘地,但在實踐上總感覺力量智慧還不夠。到了不動地,問題徹底解決了。99分和滿分是一樣的。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就在不完美的當體,已經圓滿了。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這就是滅諦。長長久久地在生死苦海中輪轉,永不取證涅槃,而這就是涅槃。因為證得生死即是法身,煩惱即是般若,結業即是解脫。故而雖知實無一眾生可度,也心甘情願在最後的無量劫里度脫有情。(從3月3日起,每兩周的周日下午2點到4點,我在善導書屋做講座,聊《佛教三字經》。兩周一次。活動免費。第一次是本周日下午2點開始。地點:北京東四俊景苑會所B159。)推薦閱讀:
※辣椒糊是怎麼做?
※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效的預防幽門螺旋桿菌?
※悟空問答,回答了很多問題,為什麼沒有收入啊,瀏覽量還是挺高的?
※史上最難吃的零食有哪些?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