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欺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信一步步的被家中父母所灌輸一些「不要爸爸媽媽對你說的什麼話都和別人說,不要那麼誠實,稍微騙他過去一下就好了啊」之類為了自己面子而說出的話,而最後孩子說謊又反怨孩子的不是。

想聽取一下他人的意見,也想,該給自己一個忠告。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境因素。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好的示範。

父母欺騙孩子,第一個危害就是讓孩子覺得騙人是可以的,沒什麼問題,因為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對我的。以後他也會這樣對別人,去欺騙別人,養成一個錯誤的行為習慣。其實孩子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大都是從父母哪裡習得的,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父母怎樣對待別人,孩子常常會耳濡目染,漸漸形成他自己對待社會的模式。

第二個,孩子會對父母失去信任,爸爸媽媽說話不算話的話,以後說什麼他也不會聽了。這樣對於以後教育孩子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在孩子這裡,父母沒有信用額度,也沒有權威了。


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比如說你說周末要帶他出去玩,但是你沒有,就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你不講信用這一印象,如果次數多了,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再相信你了,而且對他的性格也會有一點影響吧,長大了可能也會欺騙別人,甚至是家長


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情景一:「失望的畫筆」


早上媽媽要去上班,我不想讓她走,拽著她胳膊不讓她出門。媽媽似乎有些著急,開始給我做「思想工作」,對我說:「媽媽不上班要犯錯誤的。」我搖頭:「不幹!」媽媽第一招失敗,又說:「老師說小朋友要聽話的,禧禧聽媽媽的話,好不好?」我還是搖頭:「不好的。」第二招又失敗,媽媽突然想起了我比較喜歡畫畫,所以就說:「媽媽上班可以賺錢錢,賺了錢錢給禧禧買畫筆好不好?」我一聽到畫筆,心裡就高興了:「好的。」滿懷希望地跟她揮手「拜拜」,放她給我買畫筆去了。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媽媽終於回來了,我伸出手等她把畫筆放到我手上,可是媽媽居然一臉茫然,手上什麼東西也沒有。她竟然沒有帶回畫筆!這太讓我失望了!


情景二:「讓人無奈的老媽」


雖然媽媽還沒到更年期,但是她老是忘記自己說過的話,比如說這個周末要陪我去看《變形金剛》,下個周二,要帶我去檢查視力,我擔心到時候,又要我去提醒她,還好,我已經習慣了;還好,我也不是「斤斤計較」的人。


媽媽老是說她忙,忙得有一回還忘了去開我的家長會,害得第二天我挨了老師的批評。唉,攤上這樣一個老媽真是無可奈何啊!


唯一讓人安慰的是老媽勇於「承認錯誤」,善於「檢討自己」,這不,我只好原諒她了。

沒有信任就沒有威信。父母失信於孩子,害處是相當大的。比如:


(1)失去孩子的信任


因為孩子有時並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原委,所以會認為父母說話不算數,從而不再信任父母。以後父母再要求孩子什麼,答應孩子什麼,在孩子心中都會打折扣,使得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出現障礙。而且,家長會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家長的威信從哪裡來?主要基礎就是自己的言行。說話算數、說到做到的家長,會使孩子重視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


(2)給孩子樹立負面榜樣


如果父母常把對孩子的承諾不當回事,會讓孩子覺得一個人可以說話不負責任,答應的事也可以不辦,這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不遵守諾言、不承擔責任,或是總以猜忌、多疑、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其他人。這對孩子的社會交往、人格魅力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 44 章節內容

電子書

正向管教:如何管好叛逆的孩子

杜帥

斯坦威圖書出版社

¥15.99 會員免費


一開始討厭的是不守承諾,

後來是真的討厭被騙。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不要相信父母的承諾,最好不要讓父母許下承諾。

受夠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守承諾,不管是什麼理由,每次都騙小孩兒玩。

看著孩子因為希望破滅而暗淡的眼神哈哈大笑,真的是想哭哭不出來,想為自己說話卻被說是抱怨,是對父母不理解,說父母這個承諾本身就不該得到。

以上,全是我的陰影。

對於孩子來講,你承諾給孩子的東西你忘了給了並且這件事沒有後續了在孩子心裡就記著了 再有一次承諾你又忘了並且沒有後續了在孩子單純的世界裡只會認為是你作為父母騙了她/他,孩子不會理解你作為父母在外有多辛苦掙錢有多不容易,因為沒見識過,見識過也體會不到,因為年齡不夠。


父母的欺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我工作第一年回家裡,不知道該不該給表姐的小孩壓歲錢。因為往年都是我爸媽給小孩壓歲錢。於是我去問我媽媽,我媽媽說應該給,讓我給幾百,她再給幾百。這裡要說明一下,我表姐是我舅舅的女兒,也就是說是我媽媽娘家的親戚,而且舅舅家比較窮。因為我當時沒想明白,所以就給了。後來一問朋友,大家都和我說,我沒結婚是不用單獨給一份的。而且我今年給了,明年要不要也給?

這件事里我覺得很過分的是我媽媽不和我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家裡的風俗我不懂,我媽媽是絕對懂得。而且我舅舅家裡對我也不是很照顧的那種,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家裡沒有條件再對親戚小孩照顧了。媽媽想幫她弟弟,她不應該拉著我,在我已經成年並且可以自己思考事情之後。她做事情仍然像以前一樣,把我當成小孩糊弄。這甚至還沒到欺騙的程度,我就已經委屈的想哭了。我覺得她沒把我當成她的家裡人。就這樣。


對生活缺少期望吧,也對自己不行守承諾不以為然。小時候總是相信父母的謊言,發現根本實現不了,也沒有得到道歉解釋,長大了覺得承諾也就那麼回事兒,成人覺得不就是小事一件嗎?何必那麼認真,正是這種不認真,孩子長大了也不認真對待自己帶承諾。這種得過且過,最終也就成了性格里的缺陷。


絕對不騙人我,所以沒朋友,只有小朋友願意跟我玩,就是因為我不騙他們哈哈

小孩是不能騙的可以哄他,比如你想要小孩手上的蘋果,你不要說把蘋果給我吃,我等幾天給你買動感光波,這樣是不行的,你可以說你不是喜歡吃幫幫糖嗎,我用幫幫糖給你換,5毛錢換5塊錢,看上去是在騙他,其實小孩心裡不會覺得你在騙他,因為在他眼裡幫幫糖比蘋果好吃,心裡也就不會有不公平的陰影。知道嗎。


大多數家長應該都有過承諾孩子,如果你考試考了90分我就給你買鞋子等等,可孩子真的把90分拿給家長看的時候,家長又會說下次再說吧!這會讓孩子很失望,為什麼我為會有這麼愛欺騙我的父母?父母如果總欺騙孩子,那你一定也會收穫一個對你不誠實的孩子。

丹麥父母用「最殘忍的」誠實教育,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眾所周知,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曾多次在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中位居榜首。

反觀我們身邊,孩子和父母似乎都被壓力和焦慮裹挾著。每到周末,一家人從一個興趣班轉戰到下一個興趣班,一刻不停歇,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的大環境我們或許難以改變,但在小家庭中我們卻能給孩子營造更幸福的環境。

《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一書,總結了幸福教育的6個秘訣,也就是P-A-R-E-N-T教育原則。我們相信,一個幸福的成人從小必然經過「精心」的教育,才會有創造和享受幸福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差距,從現在開始,10年後一眼便知。

丹麥教育6原則,誠實教育殘忍卻幸福

P-A-R-E-N-T教育6原則:

玩耍(Play)是兒童成長和身心愉悅發展的基礎。

誠實(Authenticity)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指南」。

重建(Reframing)幫助孩子應對挫折,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

共情(Empathy)讓孩子能友善地對待他人。

不下通牒(No ultimatums)即沒有親子間的對抗、界線和不滿。

愜意相聚(Togetherness)無論在特殊時刻還是日常生活中都適宜的家庭聚會方式,丹麥人稱之為hygge,這是一種簡單又能加強彼此親密關係的相處方式。

A就是誠實(Authenticity),也是我們今天想重點講的內容。

中國人喜歡歡樂祥和的氣氛,所以我們的故事多是圓滿結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壞人受到了懲罰……我們害怕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觸碰悲傷,害怕讓他們看到社會的陰暗人性的醜惡,哪怕這是真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丹麥電影和童話故事則完全不同,結局往往更真實、沉悶,很少有我們習慣的圓滿:小美人魚最終變成了泡沫,沒能和王子幸福地在一起;賣火柴的小女孩最終被凍死在寒冷的冬夜……

圖片來源微博

為什麼看似悲傷殘忍的童話故事卻熏陶出幸福感爆棚的丹麥人?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新研究發現,觀看悲劇或悲傷電影其實更容易讓人產生幸福感,因為人們會通過悲傷的故事轉而聯想到自己,從而關注到生活中更為積極的方面。這類電影容易讓人們在審視人際關係的時候心懷感恩和希望。

誠實教育背後,重點是父母正確的心理動機

? 讓孩子認識自己真實的情緒

對於丹麥人來說,要誠實,首先就得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無論自己的感受好與壞,都要認識並接受它,然後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做事,那麼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就不會把他們打倒。孩子們會明白,自己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遵從內心的感受,他們知道如何認識並尊重自己的局限。

? 讓孩子著眼於任務本身,不盲目稱讚

如果一個丹麥孩子匆匆畫了一幅畫,然後遞給爸爸或媽媽,爸爸或媽媽很可能不會說:「哇!太棒啦!你真是個小藝術家!」

他們更可能就畫作本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這是什麼?畫畫的時候你在想什麼?為什麼選擇這些顏色?如果這是一份禮物,那爸爸或媽媽可能只會說一句「謝謝」。

丹麥人更願意著眼於任務本身,而非過度稱讚孩子。這樣不僅有助於家長關注孩子付出的勞動,還可以教會孩子謙虛。讓孩子感覺掌握了一種技術,而非感覺自己了不起,孩子的立足和成長才會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其內在力量和適應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誠實教育的3個方法,培養出10年後最幸福的孩子

? 不過度褒獎,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坦誠」相告。

如果孩子向你提問,一定要坦誠相告。當然了,你的答案要合乎孩子的年齡,和他們的理解能力相稱。坦誠相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重要,面對困難也是如此。

「真」也體現在表揚孩子的方面,不過度褒獎。研究發現,那些總被表揚「很聰明」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更容易放棄。所以表揚孩子的時候,你可以:

? 表揚孩子的努力和完成的過程,而不是天賦——「你學習很用功,所以這次考得不錯」,而不是說「你真有數學天分」。

? 必要時保持沉默,不要只是為了取悅孩子而說表揚的話。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滿意,家長可以幫助找出原因,鼓勵他們下次改進。

? 多用「我覺得」,區分強調你和孩子各自的真實看法。

表達的時候多用「我覺得」,強調你明白在具體情況下你的經歷和孩子的經歷不一定相同。比如說,就食物是否太燙這個問題,你和孩子起了爭執。要記住,儘管你覺得不燙,但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很燙,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你可以這麼表達:「我覺得食物不太燙。」這樣孩子就知道,你明白你們的感受可能不同。所以,你可以說:「我覺得今天不冷。」而不要說:「今天不冷。」

切記,對個人體驗的尊重有助於彼此之間建立信任和尊重,進而幫助孩子認識並重視個體感受。

? 讓孩子知道你要的是誠實,而不是想懲罰他。

重視誠實,讓孩子知道,你想要的是誠實,而不是懲罰不良行為。要知道,無論是誰,要承認錯誤或說出真相都不容易,以下3個方法給到大家:

? 不要一再追問。

如果你明知孩子說了謊,就不要對他一再追問;如果你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也不要再向孩子提問題。

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裡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 給孩子機會重新說。

如果孩子是習慣性的說謊,那麼向孩子提問題之前你就應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對你說謊,但你可以給他機會重說一次。父母可以先發制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

? 讓他嘗嘗被騙的滋味。

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並不重要。你對我們不說實話,卻希望我們說實話,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知道是多大的孩子,我覺得不要欺騙,實事求是吧,孩子記性很好,今天騙了他,明天就要說你騙他這件事了,你以後還有啥威嚴,親子之間還有沒有最親密的信任感了。


在家庭中被騙了,反而會更傾向於相信陌生人。找家庭外的人傾訴,這種時候特別容易被騙。

生自己養自己的人都騙自己,除非遇到名師,否則三觀很難重新建立。特別是發現騙子沒有受到制裁的時候。發現有人以騙為榮的時候。


時間久了會很失望的,心裡的失落感,不表達出來,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很嚴重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而不是帶壞孩子


要看孩子覺得父母為什麼欺騙,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孩子會很難界定承諾和隨口一說的界限。

一般來講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這樣的話:「周末就帶你去玩」「上初中了就給你買」「考第一了就答應你」「下次肯定記得」,可是從來沒有實現。

說是沒有傷心難過是假的,每次這種事情發生都回格外的失望,對家長也有怨氣。可是誰的成長又能夠毫無傷害始終如願呢?這些生活中的小失望都可以被治癒,確實不應該在這方面過度的怨恨父母。

不過影響真的存在。

我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明確別人跟我說的話到底是承諾還是只是隨口一說,就導致了某一段時間我特別容易當真,就特別容易失望;而又有一段時間又什麼都不當回事,我的朋友會生氣會不開心。

我在初中的時候逆反心理嚴重,有一次情緒崩潰和家裡人吵架,細數我從小到大他們每一次食言和我每一次失望。每說一句我心裡就委屈一分,我爸當時就是簡單粗暴的「你想要是吧?現在就買!你都說出來,明天他們一上班我就去買!」

可是他後來真的很少許這種空頭支票了,長大的我也逐漸學會了分辨別人話里的意思。看起來似乎是沒什麼影響,可是那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父母的失望,對交際的困惑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之後的成長軌跡——我對父輩不再抱有期待,對交際恐懼疲乏,對孩子過分疼惜以至於要做丁克因為不想讓自己的一丁點錯誤傷害到孩子。

蝴蝶輕輕扇動翅膀會帶來什麼後果,誰也無法想像。


就是對什麼都不是很期待,所有事情都很悲觀吧。


一旦孩子發現父母是在欺騙他,父母在孩子心裡的威信就降低了,容易產生兩代人之間的隔閡,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心事也不會和父母交流了


不信任父母,自己也像他們一樣


你還沒說騙啥,我父母以前騙我我是撿來的,我小時侯看大豬下小豬就明白了,騙我上大學就會有好工作,我上完發現父母只是想讓我好好學習。騙我沒帶零錢,是不想給我買零食。


大概就是我只會越來越叛逆,不會越來越聽話


絕對是有負面影響 每一段謊言還是欺騙都會傷害到孩子……真相早晚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孩子也是一個自由人一個個體 為什麼要欺騙孩子


很難相信別人


小時候我媽總會說你做到什麼什麼事我就給你買什麼什麼,但是很多時候會食言,在我為此感到難過生氣的時候我媽會說我不懂事,然後把我罵一頓。

每次這樣的時候心裡都很難過,重要的不是要買的東西,是承諾罷了。也正因如此,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以後做不到的事情不會隨便答應別人,因為失落感真的很難受。


大概再也不會輕易信任任何一個人吧,總是在得到答案的時候多問一句:真的嗎?


推薦閱讀:

比起打罵,孩子更害怕父母做這幾件事!
男友一直不肯告訴父母戀愛了?
自己沒時間,房子交給父母裝修靠譜嗎?
教育孩子,拼的就是父母的碎片時間,17條妙招請收好!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

TAG:家庭 | 孩子 | 家庭教育 | 父母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