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自己不受原生家庭影響?


很難不受到影響,我的媽媽脾氣不好,說話總是還奚落別人,雖然讓我們很難過,但收到她的影響,導致在婚後的生活中,我也變成一個愛諷刺挖苦老公的人,雖然知道這樣不對,但管不住自己的嘴。


我始終沒有答案…

我花了這麼多年把自己武裝的固若金湯

我從小的生長環境給了我太多不安全感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恐懼婚姻 害怕遇到不合適的另一半 會像我父母一樣痛苦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敏感脆弱 外表看似強大 但是一被戳到軟肋就能淚眼縱橫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害怕失去金錢 我覺得金錢是對一個人最強大的保障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不敢喝醉 因為酒後吐出的真言里全都是大段大段別人聽不懂的悲傷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害怕依賴別人 能自己做的事情就算死扛也要自己咬牙拿下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 我的思想不單純透明 遇人遇事總會揣摩再三 生怕自己會吃虧

父母親並沒有離婚 也沒有對我不好 他們對我很好呵護有加 只是在我的印象里 爭吵吵架成了家常便飯 猜忌自私遠遠大於幸福

我變得很聽話 很懂事 以為這樣可以多一點家庭幸福…我錯了

我害怕自己不能給另一半幸福 不能像陽光一樣使我的另一半明媚 害怕我的黑暗影響到另一半

我害怕他來過又有離開 我寧願沒有希望寧願他沒有來過我的世界 這樣才不會失望於你於我 未嘗不可…


個人看法:自己得有自己的思想,老一輩的可以聽,但不一定照做,無關大事的可以順從他們心意,但很重要的決定自己一定得有主見,不能輕易妥協;我也是深受其害,但現在我已經慢慢意識到了,我不想以後我的下一代再像我這般軟弱,所以自己得努力改變,量變到一定就會質變,慢慢來,不放過任何一種思想上的鬥爭


不受原生家庭影響。。。我個人認為不可能。平時的交流往來一定會影響你,就算你發展出自己的性格,步入社會後家庭背景也會伴隨你。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想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在開始擺脫前,先想清楚,要擺脫到什麼程度,是改變部分,還是完全脫離。

如果你只是想擺脫家庭帶來的讓你不喜歡的影響,我推薦看書,看電影,找一個讓你願意投入真心和行動的興趣,拓展交際圈。下面我會大概解釋下它們的用處,如果嫌啰嗦就跳過吧,記得這幾個名詞就行了。

————————————————————————

1.看書看書是很培養人的。小說可以培養你的感性的部分在了解更多的同時也豐富你的情感,讓它有處發泄。其它的書,比如各類工具書,科普書等,可以讓你更加理性,知道更多的解決方法,談吐有理。如果你的家庭是一個知識水平不高,或者對你控制欲很強的家庭,這是個很好的提升自己和讓自己擺脫家庭負面影響的方法。

2.電影電影和看書差不多的,不過它更加直觀,更加有衝擊性,時間也更短。它可以更加具象的表現出文字難以描述的片段,但是一些抽象的東西就沒有書表現的好了。

3.愛好:培養一個愛好是最有用的。當你為了一個愛好投入真心之後你就不會有那麼多精力去被影響了,你可能會更喜歡一個人好好的練習自己的愛好。一邊減少了被影響的機會,一邊有了提升和改變自己的方式。非常有用的。我畫畫的時候就是不喜歡和別人交流的,我爸媽也只有叫我吃飯我才會放下筆。

4.交際然後是拓展交際圈。不是說朋友多就是交際圈大,交際圈大是要有在不同領域的朋友。比如玩的時候遊戲有一起玩的朋友,畫畫的有同樣愛畫的朋友,看動漫有同樣的二次元朋友,打籃球的會交到許多球友。在感興趣的方面廣泛交友,即可以加深對興趣的熱愛,又可以知道不同階級在同一方面的不同表現,然後被這些影響,向他們靠攏。交際圈小的後果是,你會不斷的,高頻率的接受舊的思想觀念,不論是不是對的。而一旦和不同階層,不同領域的人交上朋友,你接受舊觀念的頻率也就相對少了,因為要接受更多的新觀念,好融入圈子。不要害怕接觸那些比你階層高的圈子,也不要看不起比你階層低的圈子,主動接觸它們,可以讓你更有見識,更不容易討人厭,emmm也就是,圓滑。

————————————————————————

想擺脫一個事物的影響不止這些方法,但是這些都是百利無一害的方法。如果真的想不受家庭的影響,最高效的方法是,脫離「家庭」這個圈子,這樣它就沒有影響你的機會了。不過這個方法有極大的可能讓你後悔。畢竟人總要有個根。反正我不推薦。

我的家庭就是個文化程度很低的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文盲,只會寫自己名字那種,但是他們喜歡接受新東西,很開朗,也支持我去接觸新東西。甚至當我不想畫了的時候,他們都拚命鼓勵我去畫,即便他們不知道畫畫有什麼用,甚至完全不感興趣,但是他們還是鼓勵我。有時候和他們解釋新事物真的很煩,他們聽的也頭大,也會不想聽。但是這樣的他們更清楚,在現代社會,沒有文化,不懂道理是多難受。我小時候也不喜歡我父母給我的影響,當然有些現在也不喜歡。但是我不會選擇脫離他們的影響,正是因為我和他們生活過,我才知道知識是多麼的有趣,知道無知的可怕。我覺得我父母對我很好了,所以雖然我也會嫌棄我父母的無知,但我也喜歡他們。擺脫影響之前先想清楚吧,如果家庭真的是累贅是只拿你當他們可支配的財產的話,你可以選擇完全脫離了,但如果還有眷戀,想有個根,就發展自己,改變一點就夠了。


謝邀。成長中的人事都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更何況是原生家庭,所以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是這份影響也分好與壞。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了父母對我們不良影響的一面,而忽視了他們也帶給我們很多有益的面。

在學習家庭治療時,畫家庭圖的時候,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就是父母的綜合體,他們好的方面我們有,不好的方面我們也有。我們怨恨他們帶給我們的傷害,在底層也是深刻的愛著他們的。

前幾天家庭教育的培訓中,我發現絕大多數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孩子那麼大的傷害,當他們理解到自己給孩子的傷害時,痛哭流涕,深深懊悔。其實,反過來想,我們如果生在父母的那個年代,有著父母那樣的經歷,處在他們的那個時刻,我們會做得比他們更好嗎?可以更好,而這份更好由我們去承繼,通過學習,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孩子更好的父母。但有一點就是,無論你多麼的努力,你也無法避免給孩子帶去傷害,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都是有局限性的。

想要化解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可以通過學習(相關培訓、看書等)、與積極正向的人相處(規劃自己的朋友圈子)、發展一項或多項能力、提升自己多維思考的能力等方式來改變。


如果不能改變,那就選擇適應。


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


很難不受影響,但也不是完全擺脫不了。小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會跟我父母一樣,直至現在人到中年發現自己的缺點就跟當年父母令我反感的缺點一樣,只能極力控制自己,但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控制得住。越接近他們那個時候的年紀,相似點就越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在不斷的改變和提升自己。

無論原生家庭怎樣,都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可以努力嘗試去改變,但不可以逃避。


首先我先說原生家庭的影響是深刻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的,影響是如影隨形,我們甚至無法覺察到原生家庭到底影響了我們什麼。

其次我認為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

我們只有先去初步錨定方向,我們想成為的樣子;然後向內自我洞察,再結合我們身處的環境,開始從身邊的人,所處的環境,自己的想法,以及行為,開始做微觀調整

如此周而復始


很難擺脫影響吧!!有時候會覺得已經擺脫了,可真正遇到了事,就會發現,那就是影子!


可先思考的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2.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你的「內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麼?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最沒有影響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里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飢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里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並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里被否認。


很難!除非從小就逃離了那個家庭而獨立生活。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論和誰生活久了,都會受到影響。更何況從出生被家長教育一直到18歲,他們的三觀早植入孩子的腦袋裡了。


多看書,多見世面。如果原生家庭善良,你就可以不受影響了。如果不是,那你就要心狠才可以了


獨自成長,獨自活著


如果家庭里的關係對你影響很深或者讓你無法忍受,不要逃避,多溝通,溝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問題也是在溝通中解決的!

如果你溝通還是沒有效果,那你就要從自身做起,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比如你是學生,那就好好讀書,如果你在工作,那就認真工作,努力提高自己。很多問題也會在你取得某一方面成就的時候,這些問題也會慢慢變成小問題。

多看看書,書里有你要找的任何答案!


只要搞清楚自己受影響的模式就可以了。心理諮詢是唯一的辦法。


推薦閱讀:

《予》第十五章——與父母的羈絆
女兒交了外地男友,父親跳樓,父母病態式的關愛,只會給予傷害

TAG:原生家庭 | 家庭關係 | 父母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