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書聖王羲之的真面目,原來這麼多故事都不靠譜

我們有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美化名人、隨意編排名人故事。

比如包拯,他在開封府呆了兩年不到,卻拍了236集《包青天》,開封府當時有這麼亂嗎?包大人24小時連軸轉也辦不了這麼多案吶!

再比如乾隆,從《戲說乾隆

》開始,他留了多少風流孽債?感情這皇上啥事不幹專門微服私訪加泡妞了。

……別以為就現代影視劇這麼能編,古代文人筆記、民間故事等也照樣不靠譜。

比如今天我要講的王羲之,就流傳了很多他的記載和故事,很多你還聽過,甚至還深信不疑。

但是一笑翻遍資料,今天就要和你們講一講王羲之的事迹哪些是真那些是假,以免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王羲之像陳老蓮繪

首先還是講點真的吧。

其實,真正對行書的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的是「書聖」王羲之。

直到了王羲之手中,行書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才得到最完美地結合。

說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寫的《蘭亭集序

》是「天下第一行書」。

其它方面的「天下第一」大多有人質疑,但王羲之的這個「天下第一」千百年來卻少有人否認。

儘管唐代以後,世人看到的《蘭亭集序》是摹本,但也無損於該作品的江湖地位。

這就好比你的卷子丟了,但照著你卷子抄的同學也能拿個全校第一——就問你服不服?

王羲之像

王羲之為什麼這麼牛?

首先人家是個天才。

王羲之他爹王曠也是位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就在墨香中耳濡目染。

他7歲就擅長書法,12歲時看見在他爹枕下藏了本前代秘傳的書法著作《筆說》,就偷來讀。

王曠知道了就去質問王羲之:「你為什麼要偷我收藏的東西?」還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

王羲之一聽,趕緊跪下來說:「就讓孩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我這時候的才華和將來的發展了。"

王曠聽了很驚訝,就把書給了他。

結果還不到一個月時間,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就連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他的作品後對人說:「這孩子一定看過用筆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變得老成持重,必成大器。」

說完衛夫人又不禁哽咽道:「這孩子將來名聲一定超過我。」

——要知道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夫人是「楷書之祖」鍾繇的嫡傳弟子。

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四大才女*中「書」便是衛夫人。

* 四大才女:琴-蔡文姬、棋-妙觀、書-衛夫人、畫-管道升。

衛夫人還是古代女子學書的標準字體——簪花小楷的創始人。

——這樣的大書法家面對12歲的孩子都自愧不如,王羲之有多妖孽就可想而知了。

衛夫人像

其次,王羲之屬於「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那種。

只不過流傳下來的有關王羲之練字的故事都屬於老梗。

比如說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這個跟鍾繇幾乎一模一樣。

再比如說王羲之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吃起來。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也有這樣的傳說,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陳毅吃墨的課文。

還有洗硯導致池水盡墨的 "墨池",全國加起來不下十多處,光王羲之一人就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留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這隻能證明古人在編故事的時候也比較懶,抄襲成風。

搞得我現在寫個書法史都得將這些素材省著點用,不然後面就沒得新鮮的講了。

總之,王羲之是「1%的天才+99%的汗水」,還有「書香門第傳承+名師單獨輔導+書法變革時代」等外掛,終於成就了一代書聖。

王羲之不靠譜的傳說還有個成語典故——「入木三分」。

東晉明帝要祭祀土地神,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板上,再派人雕刻。

王羲之寫完後,刻工按照墨跡把木頭剔去。

沒想到剔了一層又一層,墨痕猶在。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

由此,人們就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後來引申比喻文章或見解深刻、透徹。

不過,古人編的故事大多不可深究。

一笑自己親自試過,毛筆多蘸點墨,在纖維疏鬆的木板上也能滲入個5、6毫米,按照1分=3.33毫米來算,咱也能達到書聖的6成功力了。

而且古人說「三」多是虛指,如韋編三絕、如隔三秋等,入木三分估計也有誇大的成分。

甚至還有化學系的同學說:「木頭的主要成分是木質素,容易被鹼性染料染色。王羲之必定用了鹼性的墨,腐蝕性超強。」

——額,理工男果然可怕。

所以看筆力,別信入木三分、力透紙背那套,太容易做弊了,關鍵還得看字的筆畫、結構。

……好了,作為歷史上的名人,王羲之的故事還有很多,但咱這畢竟不是《故事會》,就先講到這,下面還是回到他的書法作品上來。


(未完待續,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


推薦閱讀:

林散之談書法(一)
書法和寫字的區別!
書法字帖 | 王獻之《節過帖》
書法動圖:最全硬筆書法教學,快速掌握寫字技巧!
論書雜文三章

TAG:書法 | 中國歷史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