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
每天都在背那120個文言實詞,也沒少練文言文翻譯、斷句,但是到文言文實戰的時候,還是只能靠運氣。
這些統統可以歸結到文言文的訓練無效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要從觀念上明白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麼。
只有明白,你文言文的訓練才不再是以前盲目訓練,只想著量變引起質變的簡單重複!
心中有數,你也不再會學的悲壯而痛苦,或者感覺根本看不到前路!!!
因為你心裡將會有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整體脈絡和把握。
另一方面,就是給自己規定訓練量,重複下去,最後達到目標。
那麼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麼呢?
其實,高考所有的選文都是出自二十四史。
而且,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文言文類型只有傳記類文言文。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想要考好文言文,一定要先了解高考文言文。
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近幾年文言文的出題範圍和考查範圍。
看到這個表格,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裡面的命題規律以及對考生的要求(理想狀況):
第一,從選材上說,近五年選文均為史傳作品,均出自二十四史,多為人物生平履職經歷。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
第二,從內容上說,人物皆為正面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的經歷和突出事迹,選文一般突出人物的某種品質和才能。而且這些品質與當前社會價值觀相吻合的文章為重點考查篇目。
第三,文言斷句題、文學文化知識題為近幾年考查的重點,結合日常認知、課堂學習,綜合考查古代官制、特定稱謂、年號廟號謚號、人事升遷任免等內容,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第四,內容概括和分析題要求考生全面而準確地知道詞義、句意,梳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
第五,能辨清主次信息,並對文章中所闌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論述的道理等進行分析和推理判斷。採取客觀題的形式,試題中設置四個選項,要求「選是」或「選非」。
第六,翻譯題中翻譯的句子從試卷的閱讀材料中選出,偏重對實詞及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省略句、判斷句以及被動句等)的考查。
第七,賦分:共19分。單選3題,共9分;翻譯2句,10分
出題規則如此明顯,那麼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下這個傳記類文言文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高考文言文選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傳記。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將。
·文章圍繞該人物敘述其生平突出的事迹,凸現該人物的才能 (正值敬業,廉潔奉公,etc)
·選材多來自全是紀傳體的「二十四史」。
·《史記》正是這一體例的開創者。
·選材的相對穩定,必然帶來遣詞用字的相對穩定。
如果我們理解並牢記這些比較穩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會提高準確率。
在此,我將其做些歸類,與大家共享。
文言文的選文多數是人物傳記,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注意:
(以上步驟,一定不要偷懶,記住,你看的時候敷衍,答題的時候只能靠敷衍和想像了,這些步驟一旦熟能生巧,在考場上絕對可以穩定發揮!)
(這一點很重要,我在教學生涯里碰到了不少同學,學的太過用心,反而會陷入一種很軸的思維誤區,比如死抓文章的一個點卻忽略整體邏輯,比如因為某個自認為正確的邏輯,得出了一個很明顯反常理的結論。有時候反而是思維開闊的同學能夠一下抓到出題老師的點。)
人物傳記的結構特點:
如何答題呢?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若是「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當然,我們要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 (建議列印或摘抄小本本上背誦)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徵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遊玩,遊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
對於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麼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夥同,包庇。
16.矯:假託,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紮(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讚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麼。「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關複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四、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史記·孫臏列傳》)。②通「促」: 「趣趙兵亟入關」 (《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 (《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五、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題,也就是目前試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置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於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後事件關係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六、官員調動升遷的相關字詞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②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推薦,任以官職。
③薦、舉、引:由地方或某官員向中央推薦,任以官職。
④簡、銓:選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於家,在家裡受徵召任以官職。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職。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後面帶的經常是管理的職責。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後多跟地點,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長官,如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長官。
2.表示降職、罷免:
①貶:降職。
②遷:降職(明顯的有「左遷」,但「累遷」多是升職)。
③謫:被流放或被貶職。
④罷、免、黜、廢:免官,廢棄不用。
⑤放:驅逐,流放。
⑥出:離開京城,外調(古人以入京任官為榮)。
3.表示調動:
遷、補、轉、調、徙、改。
4.表示兼職:
領:同時掌管、兼任較低的官職。
5.表示代理,暫時擔任:
署、權、行或行走。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徵,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嚴格來講,在整個文言文系統中,這些字或許不能叫常用字,但對於試卷選用的文言傳記文章,只要留心關注,它們的確是常用、常考的。
可以這樣說,以上這些詞每次考試的選文都會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時甚至是直接的設題對象。
建議同學們在複習時,一定不要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要結合具體語境,比如搭配、詞性等情況靈活應變,畢竟考查的是理解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如此才可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解題能力。
這是我的最新一堂live課,主要從議論文立意的最佳角度和議論文如何深入分析問題兩方面開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高分議論文:破題角度和論述深度
※為什麼你「好像」能懂文言,但又無法深入?※中唐古文運動 韓愈 柳宗元※淺論文言文書面語復興※史傑鵬:我最喜歡的古文段落
TAG:高中語文 | 學習方法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