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力比多。當力比多得不到滿足、自我無法處理本我和超我的衝突時,人就會焦慮,對焦慮的種種防禦,就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產生。
存在主義認為,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四個存在命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人皆無法避免這四個存在命題引發的焦慮,對這些焦慮的防禦,就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產生。
【死亡】
生命有限,人都會死。對死亡的恐懼,或者叫死亡焦慮,永遠深刻地存在。只是大多數時候,它可能很隱蔽,除非死到臨頭,人甚至意識不到。跟癌症病人聊聊天,能更好地理解它。
為抵禦死亡焦慮,人可能採取兩個極端的辦法。一個是「全能」。我就是無所不能的神!神不會死,也就沒有了死亡焦慮。只是人要扮成神,就得付出高昂的代價。他必須讓自己處處高人一等,以此證明自己;他不得不放棄情感的需要,因為那是凡人的標籤,等等。顯而易見,這些代價本身就會引發強烈的焦慮,雖然這種焦慮比「怕死」顯得更體面一點兒。
另一個極端辦法,是全能的反面,即全然的「無能」。我是弱者,我需要被保護,神祗,請讓我在您的庇護和恩賜下獲得永生!但同樣,獲得庇護所要付出的代價也非常高昂。神只接受虔誠的崇拜者和忠實的僕人,這意味你必須放棄獨立的人格,放棄你的想法、你的需要,而全然委身於神。更不幸的是,其實凡世間沒有神,只有被幻想為神的人,所以最終結果,乞求保護的「無能兒」必然成為他人無法承受的負擔,最終成為棄兒。毫無疑問,這仍將回歸強烈的焦慮。(另外說一句,西方人的「神」源於宗教傳統;對東方人來說,那個寄之以期望的原型一直是皇帝,後來皇帝沒了,就代之以各種可能的權威)
TAG: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 生命的意義 | 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