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80後父母西式育兒必踩的九個坑-C
(七)尊重選擇=隨便放棄?
小孩子的興趣很容易轉移,很容易三天熱度,但鋼琴也好、芭蕾也罷,偏偏需要的是從小開始、長期堅持枯燥乏味的練習。
完全靠興趣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也就雞湯上那麼說,你還真信了?寫這些雞湯的人會告訴你他逼迫孩子堅持練鋼琴的時候嗎?最後給你一片歲月靜好、孩子開花成長的感覺,你還真是看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打!成人的愛況且經不起每日的磨人,變成了「敗給了柴米油鹽」,甚至「久病床前無孝子」,更別說小孩子。
按興趣邏輯來尊重孩子選擇,是不是就是一厭倦就放棄?一放棄爸媽就「尊重」?畢竟想學鋼琴是他的興趣,不想繼續練鋼琴了想游泳是不是也是他的興趣呢?拿腳指頭就能想到,這樣「尊重」下去,孩子長大反而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事事三分鐘熱度,遇到點困難就放棄。
遺憾的是,在國內這兩年看到了走向「尊重選擇」的極端,部分父母想擺脫自己成長的家長制陰影,轉投了事事「尊重選擇」的另一個極端,結果成為了早年的「小太陽」改頭換面再次出現。
那正宗的西方教育難道不是尊重孩子選擇嗎?是的。
那他們怎麼知道什麼尊重什麼不尊重?不尊重的時候其實也是家長制啊?這就是非此即彼的誤區。
其實美國家庭不是用區分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人家有一個配套的責任感教育,兩個一結合就無所謂區分不區分了。
舉個例子,孩子想學鋼琴?可以,但是平等、客觀地跟孩子交流清楚,這個興趣需要長期堅持、需要每天練習多長時間、中途不可以放棄(約法三章);如果中途放棄,你就沒法再換其他的樂器了,因為只有這麼多錢,報了鋼琴買了鋼琴,就不能其他了。注意,這裡一定是客觀講情況,是自然結果,而不是人為威脅「以後就再也不准你***」(關於這一點,我再專門寫文章說什麼是自然結果,這裡簡單來說,自然結果就是沒有人為干預會自然而然發生的結果)。
中間孩子想放棄,想拉小提琴,那也平等地告訴孩子:對不起,我們有過約定……你現在要換,我們沒法換了,雖然爸爸媽媽很想支持你。當然,如果你也觀察完覺得孩子確實在小提琴上更有天賦也希望他換,那就補一嘴:「但我們可以下個月再談談試試看,看看我們能不能一起想到其他辦法。」
理解核心意思了嗎?選擇是你的權利,爸爸媽媽平等對待你,所以會尊重你;但是平等也意味著你要了解和承擔責任後果,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此處建議複習一下(一)中的雙向平等)
所以說,西方教育是自成一套體系的有機整體,片面拿來主義或者只看表面,往往容易走向極端適得其反。就像這裡的尊重選擇尊重興趣,是和責任感配套共生的,單拿出來使用反而會造成長大沒有定力,發展受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遊戲《中國式家長》?
※男朋友父母明明同意談戀愛 為什麼男朋友還有隱瞞?
※一年回家一次,一生還能見爸媽幾次?
※高曉松北歐歸來:別讓父母覺得人間不值得
※父母不相愛,家庭會是什麼樣子?孩子會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