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低速風洞(含工業風洞)約50座,跨超聲速風洞30餘座。所有用于飛行器研製的生產性低速和跨超聲速風洞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建設的。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個3米量級低速風洞和0.6米量級跨超聲速風洞建設高潮。此期間建設的低速風洞按建成的先後順序有北京大學的直徑2.25米低速風洞;中航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原哈爾濱空氣動力所)的3.5米*2.5米低速風洞(FL-8),北京空氣動力所的3米*3米低速風洞(FD-09)。以下將逐一簡單介紹這三個低速風洞。
功勛風洞FL-8
FL-8是單迴流式閉口低速風洞。原計劃是為哈軍工東風113殲擊機做試驗的。從1958年至1963年分階段建成,1965年投入運行,是我國最早投入型號試驗的3米量級低速風洞。30多年來,完成了各種型號試驗15萬次以上,為我國航空試驗做出了重大貢獻。例如殲八設計期間的縱向穩定性試驗就是1966年在這個風洞吹的,當時根據風洞試驗數據,確定了殲八重心的後限是36%。
1995年FL-8進行了第一期改造,風洞的試驗能力和流場品質有了進一步提高。該風洞以特種試驗見長:飛機發動機進、排氣動力模擬試驗,動導數測量試驗,旋轉天平試驗等特種試驗項目。彩色圖像顯示、激光片光等空間流場測量技術為飛行器研製增添了重要試驗手段。風洞試驗段尺寸為3.5米*2.5米,長5.5米。整個風洞迴路除試驗段和動力段外,其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洞體長44.8米,最大寬度17.3米,風洞由試驗段、擴散段、迴流段、穩定段、收縮段及動力段等組成。蜂窩器斜置端面與風洞軸線成45o,其格柵尺寸為對邊距80毫米的正六邊形,長為300毫米。第一層阻尼網在接近穩定段出口處,第二層網距第一層350毫米,第一層阻尼網為10目/in2,不鏽鋼絲直徑0.71毫米;第二層為20目/in2,鋼絲直徑0.23毫米。
TAG:風洞 | 航空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