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時間的感知方式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什麼時候覺得時間是悠長的,什麼時候又覺得時間是緩慢的,什麼時候覺得時間是拖沓的,什麼時候覺得時間是停滯的,這些不同的感受場景都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時間是虛構的 當你心跳停止的那一刻時間對你毫無意義 一切終歸歸零
和接收的信息量有關。
人接受新的感受越多,信息量越大,人就越覺得時間過得緩慢。比如出去旅遊的時候,只有三五天,但感覺比平時工作的時候,經歷的多多了。現在 ,每天每天都在過重複疲憊的生活,當我走著同樣的路,推開同樣的門,穿上同樣的衣服,說著同樣的話,感覺時間很慢。但奇怪的是,有時會突然發現,哎呀!風變暖和了,春天都到了,但是天天朝五晚九,看不到太陽,又會有種時間怎麼突然就變快了的感覺,似乎上個春天和閨蜜去買烘焙材料的那個日子離我還很近 [圖片未上傳成功] 這就是那天的照片,陽光特別好,到處都是粉粉的海棠和新綠,這種心情,好像很久沒有過了。 所以 也許應該是在痛苦的狀態里時間顯得緩慢 但回憶又會醍醐灌頂 提醒你時間其實過得很快
時間感知是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和神經科學中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指的是時間的主觀體驗,這是由某人自己對無限期和展開事件持續時間的看法來衡量的。兩個連續事件之間的感知時間間隔被稱為感知持續時間。
時間感知在某些情況下可操縱和扭曲的大腦的構造。
一、理論
時間記憶的力量模型。假定存儲器跟蹤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通過存儲器可以從跟蹤的強度來判斷事件的發生時間(並且因此事件被記住持續了多久)。這與最近事件的回憶可能比更遙遠的記憶更快地消失的事實相衝突。
推論模型表明事件的時間是從有關事件與其日期或時間已知的其他事件之間的關係的信息推斷出來的。
另一個理論認為大腦的潛意識在特定間隔期間的「脈衝」計時,形成一個生物秒錶。這個理論指出,大腦可以一次運行多個生物秒錶,這取決於所涉及的任務類型。這些脈衝的位置以及這些脈衝實際上包括什麼不清楚。
二、神經科學角度
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認為,人類確實擁有一個管理時間感知的系統或幾個互補的系統。時間感知通過涉及高度分散的系統處理:大腦皮層,小腦和基底神經節。一個特殊部件中,視交叉上核,負責晝夜(或每天)節律,而其他細胞簇似乎是能夠更短距離(次晝夜)計時。有一些證據表明,在腦的早期感覺部位,專用神經元處理非常短(毫秒)的持續時間。
沃倫·梅克教授設計了一個衡量時間流逝的生理模型。他發現時間的表現是由上皮層細胞的振蕩活動產生的。這些細胞活動的頻率由前腦底部背側紋狀體中的細胞檢測。他的模型分離了顯式時間和隱式時序。顯示時間用於估計刺激的持續時間。隱含時間用于衡量預期在不久的將來發生的即將發生事件的時間間隔。這兩個時間的估計不涉及相同的神經解剖學領域。
大衛·艾格曼認為,不同類型的感覺信息(聽覺,觸覺,視覺等)以不同的速度被不同的神經體系結構處理。大腦必須學會如何克服這些速度差異,如果要創建一個時間上統一的外部世界的表示:「如果視覺大腦想要按時間順利地獲得事件,可能只有等待最慢的信息到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等待十分之一秒左右。」
證據:
在電視廣播的早期,工程師擔心保持音視頻信號同步的問題,然後意外發現他們有大約百毫秒的坡度:只要信號到達此窗口,觀眾的大腦會自動重新同步信號」。
這個簡短的等待期允許視覺系統折扣早期階段施加的各種延誤;它的缺點是將感知推向過去。在儘可能接近現狀的情況下具有明顯的生存優勢;一個動物過去不想過得太過分。因此,十分之一秒的窗口可以是最小的延遲,允許大腦的較高區域解釋在系統的第一階段中創建的延遲,同時仍然在現在的邊界附近操作。這個延遲的窗口是意識的結果,併入事件之後的時間窗口中的信息,並對發生的事情進行追溯解釋。
實驗表明,大鼠可以成功地估計大約40秒的時間間隔,儘管其皮層完全被去除。這表明時間估計可能是一個低級別的過程。
三、時間幻覺
伸縮效應:人們傾向於回憶最近發生的事件發生的時間比實際發生的更多(向後伸縮)和遙遠的事件比最近發生的事實(遠程伸縮)。
維耶爾特定律:較短的間隔往往被高估,而較長的間隔往往被低估。
與更多變化相關聯的時間間隔可能被認為長於具有較少變化的間隔;
給定任務的感知時間長度可能會以更大的動機縮短;
給定任務的感知時間長度可能在分解或中斷時延伸;
聽覺刺激似乎持續時間超過視覺刺激;
持續時間可能會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而增長(例如聽覺響度或音高);
可以通過反覆暴露於非同時刺激來操縱同時判斷。
卡伯效果
連續的刺激的序列之間的時間的持續時間被認為是相對比其實際經過的時間或長或短,由於每個連續刺激之間的空間/聽覺/觸覺分離。考慮在兩個時間段內進行旅程時,可以顯示卡帕效應。在這兩個部分之間,覆蓋更多距離的旅程似乎需要比延續距離更長的路程,儘管時間相等。
計時錯覺
向大腦輸入新事件或任務後的第一印象似乎在時間上延長。
這個錯覺最知名的版本被稱為停止時鐘的錯覺。
奇怪效果
事件持續時間的看法似乎受到我們最近的經驗的調整。人類通常高估相同事件的初始事件的感知持續時間,相對於預期或頻繁呈現的「標準」刺激,意外的「奇怪」刺激似乎被認為持續時間更長。
該效果可以用於進化上適應的「警報」功能,並且與威脅情況下的時間減慢的報告一致。
體溫的影響:隨著體溫的升高,時間的感覺可能會加快,體溫下降會減慢。
情緒狀態的影響
敬畏:時間感覺會減慢。
害怕:時間感覺會減慢。
在危及生命的事件中,時間的放緩似乎是回顧性的評估。知覺能力已經在自由落體的過程中進行了測試,並通過在驚恐的經歷中測量其對閃爍刺激的敏感度,已經表明人們的時間解析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他們的記憶在可怕的情況下更加密集,因此事件似乎僅僅是回想起來。
抑鬱症:可能會增加人們準確察覺時間的能力。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患者比非抑鬱症患者更準確地估計已經過去的時間。非抑鬱症的受試者高估了時間的流逝。假設這種差異是因為抑鬱的受試者較少關注可能扭曲他們對時間的判斷的外部因素。作者將這種假設現象稱為「抑鬱現實主義」。
隨著年齡的變化
心理學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時間的推移,主觀的觀念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快。這通常會導致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低估給定的時間間隔。這一事實可能歸因於老化大腦中各種與年齡有關的變化。
證據:
要求一組19至24歲的被試和一組60至80歲的被試估計3分鐘的時間間隔,年齡小時的參與者在2分26秒估計已經過去了3分鐘,而較老組的3分鐘過去的估計平均為3分40秒。
觀點:
在11歲時,1天大約是他們生命中的1/4000,而55歲時,一天會是他們一生的大約1/20000。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個隨機的普通的一天可能比一個成年人看起來比一個年幼的孩子更長。短期時間似乎比他們年齡的平方根更快。所以一個55歲的經歷一年將比11歲的一年經歷的時間快2倍。如果長期的時間看法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年齡的相稱性,則生命中以下四個時期似乎在數量上是相等的:5至10歲(1x),10至20歲(2x),20歲至40(4x),40至80(8x)。
常見的解釋是,大多數外部和內部經驗對於幼兒來說是新的,而大多數經驗對於成年人是重複的。孩子們必須在當前時刻非常參與(即奉獻許多神經資源或大腦力量),因為他們必須不斷重新配置他們的世界精神模型,以吸收它,並從內部正確地表現出來。相反,成年人很少會超出他們的心理習慣和外在習慣。當成年人經常遇到相同的刺激時,他們的大腦會使他們「看不見」,因為大腦已經足夠有效地映射了這些刺激。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適應。因此,在目前這個頻繁的脫離接觸時期,大腦將記錄更少的密集豐富的記憶。因此,主觀感覺通常的情況是在時間隨著年齡更快的速率流過。
時態判斷的逆轉
許多實驗結果表明,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逆轉前後效應的時間序列判斷。
研究:
在David Eagleman進行的實驗中,通過將受試者暴露於延遲的運動反饋,誘發了時間順序判斷逆轉。在實驗中,進行各種形式的視頻遊戲。實驗者在滑鼠移動和隨後的感覺反饋之間引入了一個固定的延遲。例如,在滑鼠移動150毫秒之後,在屏幕上看到游標的移動結果。玩遊戲的參與者很快適應了延遲,感覺到他們的滑鼠移動和感官反饋之間的延遲較少。不久之後,實驗者撤除延遲,受試者通常會感覺到在屏幕上的效果發生在他們指揮之前。這項工作解決了感知的效果時間如何受到預期的調節。
在Haggard及其同事進行的實驗中,參與者按下一個按鈕,觸發了一段距離的閃光稍稍延遲了100毫秒。通過反覆參與這一行為,參與者適應了延遲(即,他們在按下按鈕和看到閃光之間的感知時間間隔內逐漸縮短)。按下按鈕後,實驗者會立即顯示閃光燈。作為回應,受試者經常認為閃光燈(效果)在按鈕按下之前發生(原因)。此外,當實驗者稍微減少延遲並縮短按鈕和閃光之間的空間距離時,參與者經常再次聲稱在事業發生之前已經體驗到了這種效果。
閃光滯後效應
儘管實際上兩個視網膜圖像實際上是空間對齊的,但通常觀察到閃光的物體能夠跟蹤空間中連續移動的物體,這種現象被稱為閃光滯後效應。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在電腦屏幕上盯著「x」符號,由此一個移動的藍色甜甜圈狀環反覆圍繞固定的「x」點。偶爾,戒指將顯示一個白色的閃光一秒鐘並重疊在環的內部。然而,當被問及是什麼感覺時,參與者回答說,他們看到白色閃光燈落後於移動環的中心。
總體而言,人對時間的感知大部分取決於該時間段內大腦授受到的信息。或者說,我們是某個時間內發生的難忘的事來衡量時間的。
一、年齡
年齡與時間感知方面其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不過總體而言,年齡越大,對時間的感知越快。年輕時,許多事是第一次經歷,每個時刻都仔細品味,上年紀後,新的體驗減少,時間似乎很快從身邊溜走。國外有許多科學研究,邀請不同年齡的人感覺一分鐘的長短,結果普遍都是年齡大感覺一分鐘很快。(如下面這種)
巴西研究人員用實驗證明的確如此。聖何塞醫學院讓233名15歲至89歲的人閉眼數120秒,結果顯示,所有人數得都比實際時間過得快,而年紀越大數得越快。15歲至29歲的人平均用115秒時間數了120秒,30歲至49歲用了96秒,50歲以上的用了86秒。研究人員說:「我們研究的目的是評估不同年齡段對時間消逝的感覺,驗證是否年齡大的人覺得時間過得快,結果顯示時間流逝隨著年齡增長加快。」
二、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這個就比較複雜啦,複雜到我都不知道如何描述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
好在有愛因斯坦的一篇文章幫助我。
《外在感受對時間膨脹之影響》
-——愛因斯坦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實驗摘要:一個男人與美女對坐一小時,會覺得似乎只過了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鐘,卻會覺得似乎過了不止一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由於觀察者的參考坐標系對於觀察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有很大的影響,觀察者的心理狀態可能也會影響感知。因此我著手探討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下時間流逝的狀況。實驗方法:我試著獲取一座火爐和一名美女。但是很可惜,我無法取得火爐,因為幫我煮飯的女士禁止我接近廚房一步。不過我仍然偷偷找到了一部1924年制的曼寧—鮑曼牌鬆餅機。用這部鬆餅機進行實驗,效果應與火爐相當,因為它能夠加熱到相當高的溫度。找到美女的問題比較大,因為我現在住在新澤西州。我認識卓別林,並曾到他的公司參加1931年新片《城市之光》的首映。於是我請他代為安排與他妻子見面,他的妻子是電影明星寶麗·戈達,擁有意第緒語中所謂的shayns punim,也就是「美麗的臉龐」。討論:我坐火車到紐約與戈達小姐在大中央車站的「大蚝酒吧」見面。她十分明艷動人。當我覺得似乎過了一分鐘時看了看手錶,發現實際上已過了57分鐘,我將之四捨五入成一小時。回到家後,我插上鬆餅機的插頭,讓機器加熱。然後我穿著長褲和長的白襯衫(下擺沒有扎到褲子里),坐在鬆餅機上。我覺得似乎過了一小時的時間,站起來看了看錶,發現實際上過了不到一分鐘。為保持兩個敘述狀況中的單位一致,我將之算成一分鐘。然後,我打電話找醫生。結論:觀察者的心理狀態對時間的感知有很大的影響。發表於1938年出版的《熱科學與技術學報》(第一卷第九期)哈哈,愛因斯坦不僅是有名的物理學家,還是一位有趣的心理學家。實際上,個人的心理狀態對時間的感知影響十分巨大。一般而言,積極與愉悅的狀態下,對時間的感知較快;消極與難受的狀態下,對時間的感知較慢。
三、專註度
我只能說,人在專註於某一活動,對時間的感知是錯亂的。比如,你是一個程序員或是製圖員,你會有這樣的體驗:用心寫了一段代碼或畫了一個設計圖,覺得好像是過了2個小時,實際抬頭一看錶,已經一個上午就過去了。當然還有一些描述「時間變慢」的經歷,比如專業運動員他們擊球之前,感覺飛來的球變得慢了下來。也許是人們在集中精力做準備的時候,大腦會收到並處理更多的視覺信息,在大腦認為這些信息有所準備且自信能夠處理好後,短時間內信息量的增加能夠使得你主觀上產生了「時間變慢」的感覺。
我 覺得 大腦只不過是依靠一些日常可見的現象來判斷時間, 但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你對於這種現象的認知判斷能力, 單憑感覺是不可能準確判斷時間的。所以我 覺得 很難同時也沒用必要去探究那些具體的因素。純屬主觀臆斷,請輕噴。
1.感覺通道。在判斷時間的精準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最差。就是說判斷一首歌播放的時間會比判斷一段動畫播放的時間精確很多。2.一定時間內事件的數量和性質。事件越多越陌生,我們會感覺時間越快。3.興趣與情緒。感興趣,愉悅的情緒狀態下,會感覺時間過得快。
Actually,the differentce between these two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ime has to do with where we put our focus
時間,快與慢 這本書回答的很好。外國人寫的。很專業。
大概是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感知力」(自創名片語合)不同吧。傳統意義上,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每天24小時,不多不少。但是時間、長度、重量等都是人為劃定了計量單位,因此我們才能準確計時。相反,人體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比如細胞更替,機能代謝及最重要的記憶刻畫,這些都因人而異。我跟女朋友在一起時間上算剛一年,跟她聊天的時候,她說一切仿如昨日,而我覺得恍如隔世。半年前發生的事,其他人清晰可見,我似乎忘卻了那是什麼時候的事。
會受到自己苦受或是樂受的影響,一般在苦受當中時間會感覺比較慢
在你展望未來的時候時間是悠長的,當你面臨關鍵時刻或者是你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時這是緩慢的,在等待他人時時間是拖沓的,當令眾人驚訝時時間是停滯的。
三十六道八卦陣 時間陣
雪峰
時間到底有沒有,時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事物為什麼有成住壞空,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一切是幻覺,還是真實的存在?
我們先看《聖經》預言及其應驗。
「我要把你們分散到列國......」(《聖經 利未記》26:33)
猶太人要在「列國」受迫害。(《聖經 利未記》26:38-39)
「我要從列國中領你們出來,從各地聚集你們,把你們帶回故土。」(《聖經 以西結書》36:24)。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預言,當我們回顧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發現以色列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散居在「列國」中,後來,不論是在塞普勒斯、埃及、德國、法國、英國,還是在西班牙、捷克、立陶宛、波蘭等「邦」,猶太人受到了殘酷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遭受的迫害更慘烈。1948年前,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列國」中前往巴勒斯坦地區聚集,於1948年5月正式成立以色列國,應驗了上述預言。
我們再看400多年前法國醫生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中的預言。
《諸世紀》第3卷第92篇
世界末日來臨之際,
土星稍後又將來臨。
帝國向黑色民族傾斜,
那爾波的眼睛被老鷹啄瞎。
諸世紀第6卷第10篇
在幾許時間之中建築起有色的神殿
白與黑將會混合為一
紅與黃不能保持其原色
那時,流血與地震,瘟疫與飢餓,火災與洪水,將向人們猛襲。
這個預言正在應驗,首先,「帝國向黑色民族傾斜』應驗了美國黑人總統奧巴馬上台,「白與黑將會混合為一」應驗了黑人奧巴馬總統和白人希拉里國務卿已「混合為一」,這種情況下其他種族無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立場,比如最近發生的南韓、日本與美國聯盟軍演,奧巴馬在東盟峰會上誓言要領導亞洲等,同時,今年以來「流血與地震,瘟疫與飢餓,火災與洪水」到處發生。
我們再看中國古代預言之《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金陵塔
劉基建,介石拆
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
金陵塔建在南京城郊,是明朝軍師劉伯溫(劉基)所建,約有六百餘年歷史,1918年國民黨軍隊攻陷南京時因塔內有怪響,蔣介石下令拆除,拆除時發現了《金陵塔碑文》,應驗了「劉基建,介石拆」之預言。六百年前就預言了蔣介石要拆除金陵塔。
還有劉伯溫的《燒餅歌》、邵雍的《梅花詩》、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諸葛亮的《馬前課》、姜太公的《乾坤萬年歌》、步虛大師的預言詩、《黃櫱禪師詩》、李淳風的《藏頭詩》等預言大都應驗。
特別要一提的是《步虛大師預言詩》中提到「鐵鳥凌空,東南盡毀,」步虛大師是隋朝大將,是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他那個時代沒有飛機,他卻「看」到了飛機,稱為「鐵鳥」,預言何其準確。
幾百年前,一千多年前,兩千多年前,就能準確預言出未來狀態,這些事實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時間是不存在的,時間只是人們的幻覺。或者說時間只是物質運動狀態的記錄器,時間本身對事物的發展變化不起任何作用。
怎麼理解?
一切早已安排好了。就連人的名字都已編排好了,比如(蔣)介石,《金陵塔碑文》早已知曉六百年後會出現一個叫(蔣)介石的會拆除金陵塔。
什麼意思?
就是說,整個宇宙,整個人類的發展變化早已編寫成了一部劇本,其地點、人物、事件、情節早已編寫在劇本中,一切在按劇本演繹著。即使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早已編排好了,都在定數中,都在程序中,都在事先安排好的情節中。
如果依然不理解的話,請找一本長篇小說,你翻到81頁,看看那一頁的情節如何,假設那一頁就是自己的現在,那麼,你隨意翻到前面的任何一頁或後面的任何一頁,就會發現自己的一切都早已在小說中編排好了,一切按照小說的情節在演繹著。整個人類的歷史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提前編排好,那麼,任何的預言都不會準確,任何一個偉大的預言家也難預料到第二天會發生什麼,更何況要預言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後的狀況呢?
時間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以回到自己的過去,也可以跑到自己的未來,就像隨意翻閱長篇小說那樣,想翻到第幾頁就能翻到第幾頁,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開了佛眼,就是佛,做不到這一點的,就是佛眼尚未開,尚未成佛,實際上,佛不佛的,也早已編排好了,只是被迷在時間陣中體驗不到佛境而已。
我早已解析過,宇宙中除了一個偶然,其餘的全是必然。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目前的狀況是早已在劇本中編排好的,以後如何,也必須按照劇本情節演繹,由不得我們自己。進一步說的話,就是我們遇見的每一個人,我們遇到的任何事,我們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我們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如何發生如何變化如何結局,都已編排在程序中,我們實際上對此無能為力只有面對。
由此,一個矛盾誕生了,既然一切都是定數,都是程序,都是提前編排好的情節,都是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什麼修行修鍊,什麼做功德償還債務積累天國財寶,什麼2013年建設好自己的心靈花園等等,等等,都是沒必要的了,雪峰的引導也是多餘的了,禪院理念也是矛盾的了。
說矛盾,確實矛盾;說不矛盾,一點也不矛盾。因為我早已說過,萬般皆遊戲,唯有性命真,要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佛法無法,千變萬化,形無定形,無形是形,奧妙中有奧妙,規律也有例外的情況。更主要的是,我們必須按照劇本情節演戲。
成佛了,成天仙了,時間就不存在了。在成佛成天仙前,任何一個人都處在時間陣中,我們常常回憶過去,常常瞻望未來,常常為自己當下的狀況喜悅或苦惱,坦然或擔憂,怡然或恐懼,常常為自己額頭上皺紋的添加和皮膚的逐漸鬆弛年歲的增長而苦惱焦慮。過去、現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前世、現世、來世;青年、壯年、老年,這就是時間陣,我們都在時間陣中難以自拔難以超越,常常感嘆光陰如梭,青春不再,常常爭分奪秒,日夜兼程,常常追悔過去,惆悵未來,這都是時間陣導致的。
時間是虛幻的,是人的一種錯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攝像,然後製成DVD光碟,只要保存好,不管過上幾千年再放映去看,自己依然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其實,我們目前的現狀與放映光碟差不多,只是我們做不到而已。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去翻看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因為我們被限制在時間陣中啊!我們是演員,不是編劇和導演啊!
只有逃出時間陣,我們才能不受時間的束縛,才能進入自由王國永恆地盡情享受生命的樂趣。
如何逃出時間陣?
任何一個人,想逃出程序,逃齣劇本情節,是不可能的,否則,人會進入時間隧道去把自己的母親殺了而逃齣劇本直接去極樂界去仙島群島洲。但是,自己可以跳出自己超越自己看自己,請你給自己製作一盤光碟,然後放映在電視中或電腦中,自己看自己,感覺如何?
提前把自己設置到千年界,或萬年界,或極樂界仙島群島洲,然後像看電影那樣看在人間的自己,這就是逃越時間陣的妙法。
逃出了時間陣,然後觀察自己,這時候,人生的一切就像演戲那樣,不論是扮演偉人,還是扮演一介草民;不論是扮演富豪,還是扮演乞丐;不論是扮演導遊,還是扮演禪院草;不論是扮演施暴者,還是扮演受虐者,不論是扮演青年,還是扮演老人,都一樣,遊戲而已,演戲而已,沒什麼可苦惱、擔憂、憤恨、焦慮、恐懼、害怕的。如果劇本中的自己死亡了,也沒什麼,因為我們自己依然存在啊!
想讓自己永遠年輕?可以啊!想讓自己永遠年老?可以啊!想讓自己天天談戀愛入洞房?可以啊!關鍵的是要把劇情中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區別開來。
劇情中的自己就是此時此刻看這三十六道八卦陣時間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心經》中描述的那個自己,是極樂界仙島群島洲的自己,是佛!是性!是天仙!
跳不出來是吧?不要著急,逃不出時間陣是思維的問題,請繼續沿著導遊路線圖走,終有一通百通,全線貫通,恍然大悟的一天。
耶!
2010/9/29
腦子在嘰里呱啦的時候時間應該飛快吧,我在床上沒躺多久就到白天了。腦子不在嘰里呱啦時時間也應該是飛快的吧,一覺就睡到天亮。
推薦閱讀:
※上聯:三更月下三生石,三生石前三隻羊,三隻羊兒叫三聲,咩咩咩,如何對下聯??
※丈母娘智力殘疾,媳婦想帶媽媽一起住,老公不想怎麼辦?
※放棄最愛的人,是什麼感覺?
※對抗抑鬱症的18條小方法!
※老婆因吵架離家出走,拉黑聯繫不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