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80後父母西式育兒必踩的九個坑-B

(六)培養獨立=啥事都自己?培養獨立=濫用獎懲?培養獨立=孩子做主?

獨立性確實是傳統親子關係里有問題的地方,甚至產出很多巨嬰和媽寶,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見哈C爸的關於《都挺好》的另一篇專門文章。

但片面理解和採納西方的「獨立」,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說幾個哈C爸從事教育行業10年來看到的幾個常見片面極端。

1. 啥事都孩子自己?

錯。孩子畢竟不是大人,還需要成長,而成長中對大腦和性格的發育很重要環節就是交流。美國爸媽的讓孩子自己來,也是受控受觀察的自己來,爸媽會保持交流而不干涉,這是拿捏分寸的關鍵點。比如讓孩子自己學穿衣服,媽媽還是在旁邊的,看著孩子自己穿,實在有問題的時候,也會先問「先伸左手試試看?……需要媽媽幫你穿嗎?」你看,尊重、獨立、交流,都有了。反之,打著獨立的幌子,不在孩子身邊、不跟孩子交流,這只是給自己找了個心安理得逃避責任的借口。

2. 四處獎懲?

哈C爸見過的最好玩的事情就是做家務給零花錢,美其名曰西式教育,甚至叫從小培養理財意識。你可以堅持試試,只要你不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唯利是圖、找不到人生意義的成年人!美國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也不會這麼乾的!零花錢和做家務是兩碼事,不應該建立聯繫!孩子沒有收入能力,應該有零花錢;孩子在家庭中享受到了家庭的照顧和福利,就應該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為家庭做貢獻。這是兩碼事!做家務給零花錢的最可怕事情是,把本來孩子天經地義該做的事情強行跟物質掛鉤,用物質強制替代了給家庭做貢獻本身帶來的滿足感,用外部激勵強制替代了內在動力,長此以往,有一個極其糟糕的負面效果:不給錢不干事,甚至本分的事也不想干,沒有外部物質動力就不知道幹什麼。成熟的家長很清楚這在人生、職場、事業中意味著什麼。其實,貢獻的滿足感、追求興趣的成就感、做錯事的羞恥感本來就在孩子心中,正確的教育是放大這些內在動力,而不是陷入外部激勵的毒品。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投入、堅持、完成自己偉大的事業。

3. 事事孩子做主?

哈C爸4年前見過一個家庭,到現在印象都特別深。孩子14歲,有點去美國念高中,爸媽對於在國內還是去美國都支持。原本看起來挺好的家庭,結果展現出一個問題,研究了半天,一家人花了很多精力,最後決定要不要去美國念高中的時候,爸媽說「我們家一直獨立,讓孩子自己定。」我當時都蒙圈了!這是人生中一個超級大的決定,居然最後讓一個14歲的孩子拿主意?不是說不信任14歲孩子做出一般決定的能力,而是因為這個決定不但關係重大,而且牽涉的日後很多問題壓根不是一個孩子能考慮到或者能掂量准輕重的。這麼大的事情家長都不跟孩子分析清楚甚至拍板,那要什麼時候還需要家長呢?

孩子最後決定還是在國內上,理由是這邊同學多,感覺在那邊太孤獨,於是在國內上了。其實現在出去的中國孩子不少,根本不會孤獨,只是有新同學、需要和老朋友分開而已,但是小孩子在這種事上給的權重很高,你懂的。

4年後孩子想申請美國的大學本科,結果不太理想,因為國內的申請人競爭太激烈了,孩子自己有點沮喪,爸媽也後悔當時沒強硬一點送出去算了,美國高中申請容易不少。但又有什麼用呢?一味「獨立」,大事的時候父母幹嘛去了呢?獨立沒錯,但是要在能力範圍內,符合可以獨立的事情量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成年後還經常被父母罵和教育?
拼寫打字都不怎麼會的父母,該不該教他們使用智能手機?
心愛的東西被父母當垃圾扔掉是怎樣一番體驗,如何解決?
「等我當了父母,絕對不打罵孩子,要……教育」。這句話落實的幾率高嗎?
父母介意孩子有抑鬱症嗎?

TAG:育兒 | 父母 | 西方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