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基本中國拳法》的秘密

筆者註:本文全部內容及圖片均為個人專著《技擊百年》(作者:徐帆)原稿節選,內容有刪改。現已委託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為本文維權,如需轉載合作可私信作者,謝謝。

1963年,在西雅圖的李小龍受美國武術界好友埃德·帕克、嚴鏡海等人的邀請下撰寫出版了兼具哲學色彩和實用性的《基本中國武術:自衛的哲學藝術》一書。該書中圖片均為李小龍親手繪製,動作照片則由李小龍本人及其徒弟木村武之、嚴鏡海、傑西·格魯弗、詹姆斯·德邁爾等在周露比餐廳後面的停車場共同示範拍攝。而李小龍通過該書中的照片和描述展現了自己所學過的詠春拳及其它武術拳種的實際應用技術,較為直觀的反應出了其早期階段的武術體系風格。

而由於早年大陸時局動蕩,而港英政府治理的香港則偏安一隅,大量武術名家拳師輾轉前往香港發展,如南派螳螂拳劉水、北派螳螂拳黃漢勛、白鶴派吳肈鍾、白眉派張禮泉、龍形拳林耀桂、洪佛派洪照成、少林黑虎門黃祥、洪拳凌雲楷與林世榮、黃飛鴻妻莫桂蘭、楊氏太極董英傑、吳氏太極吳鑒泉、佛山詠春拳葉問、北少林嚴尚武、馬劍風、龍子祥師兄弟、佛山詠春派葉問等南北拳師先後移居香港授武,香港因此成為南北武術彙集之地,李小龍在此環境下除系統向葉問學習了詠春拳外,也通過其它途徑學習了各個門派拳種的武術,並將其引用到自己的《基本中國拳法》中,因此在該書中,並沒有如以往多數傳統武術書籍般以套路為主,也沒有具體限定技法為某一門派拳種,僅演示了各種被攻擊情況下運用踢打摔拿進行反擊的攻防技法。

武術基本功

在港期間,李小龍除學習詠春拳外,還通過購買的早年中央國術館第一任教務長馬良所編著的《中華新武術·拳腳科》(1930年)及武術家蔡龍雲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1958年)、《四路華拳》等書,進行武術基本功及體能等方面的鍛煉,為其重新紮穩武術根基,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並且將部分內容引用到《基本中國拳法》的基本功部分中。

蔡龍云:「由於李小龍在香港學習的南派詠春拳法擅長貼身短打,在腰腿功夫訓練方面,沒有北派功夫全面,所以,李小龍當年除了從邵漢生等在港師傅學習北派功夫之外,還曾通過我的武術專著《武術運動基本訓練》和《華拳》等書,系統的自學了北派功夫的腰腿基本功和腿法技巧,且卓有成效。1963年,李小龍在美國出版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生前出版的武術專著《基本中國拳法》,其中武術基本功一章便是譯自我的《武術運動基本訓練》的內容。」

《基本中國拳法》把式

《武術運動基本訓練》襠步訓練

《基本中國拳法》腰部訓練

《武術運動基本訓練》腰部訓練

七星與三門原理

李小龍在《功夫之道》中對七星有如下解釋:「在功夫中,對手(假設他是徒手的)有七件天生的武器,稱為身體之星或部,可用來攻擊你。這七星是手、足、肘、膝、肩、胯、頭,要警惕對手的七星。」而北派螳螂門中即有七星手法與七星步法,因手、足、肘、膝、肩、胯、頭等幾個重點連線和北斗七星相同,故取名為七星手法,七星螳螂拳也因採用七星式而得名。

無名氏編《少林拳譜雜俎》中有云:「明三前,知六要。三前者,眼前、手前、腳前。交手時視彼二目,判斷意圖。彼眼先示,其行隨之,故眼前須明。手前、足前:交手時觀彼手足,觀目知手動,觀肩知足動,判斷虛實以乘之。」李小龍認為對手的七星只能通過這三條途徑擊中你。這些攻擊途徑被稱為「三門」或「三前」因為他們往往直接攻向眼前、手前、腳前或上門、中門、下門。

南派螳螂拳分龍手(倒手)

1923年,13歲的少年石堅因自小體弱多病而愛好上武術,於是先後在廣州精武會和香港九龍精武會學習, 當時九龍精武會教師為黎漢駒和歐斌禧, 歐斌禧主教少林班, 黎漢駒是教授羅光玉的七星螳螂拳, 石堅因為愛好武功的原故, 因此便到精武會學技, 師承黎漢駒, 兼學他的羅漢拳和螳螂拳。在此期間,新會人葉瑞和石堅因就讀於同一間學校,由於年齡相近,十分投契,成為志同道合, 出雙入對的好友, 眼見石堅投到九龍精武會學武, 葉瑞便有意與其同學拳術。而父親葉生則將兒子葉瑞介紹給了在九龍紅磡寶其利街開館的好友周家螳螂宗師劉水拜師學技。由於葉瑞所學的是南派東江周家螳螂拳, 石堅在精武會則學的是羅光玉所傳的北派七星螳螂拳,於是各把所學的拿出來印證。兩人少年時代氣盛, 常常和人講手打架,當時由紅磡而打至九龍城, 時人稱為"紅墈兩小虎"。

石堅因與李小龍父親李海泉同為曲藝界好友,被李小龍尊稱為「堅叔」,因此多推測石堅曾介紹李小龍給葉瑞學習南派螳螂拳。此外,根據李小龍早期西雅圖振藩功國術館時期的弟子詹姆斯·德麥爾曾回憶,李小龍在西雅圖時也向楊九福學習過一段時間南派螳螂拳,並且對楊九褔讓李小龍突破了詠春拳對他的傳統束縛,為其指明了一條新的道路,將詠春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李小龍結合南螳螂分龍手特點的擺樁

在《基本中國拳法》的1-A—1-C圖中,木村武之首先以弓步沖拳攻擊李小龍中門(1A),李小龍運用南派螳螂拳分龍手進行擋格(1B),並順勢以與詠春拳標指反擊(1C)。

蔡李佛拳的插捶

1958年,18歲的李小龍為了彌補南拳對於踢擊運用的不足,向此時受聘於香港成昌影業公司的父親曲藝界好友邵漢生求教。出身於精武會的邵漢生被李小龍尊稱為四叔,技藝南北兼備。在李小龍的誠懇請求下,有鑒於李小龍已有師承問題,因此讓其以教自己恰恰舞作為交換。在兩個多月中,李小龍從邵漢生處學會了擷華拳(又名初基拳)、精武會基本十套中的功力拳、節拳、八卦刀、五虎槍,羅光玉的北螳螂崩步拳與洪拳虎鶴雙形等。

而所謂初基拳是將彈腿、螳螂拳、鷹爪拳、羅漢拳等四門北少林拳及洪拳、蔡李佛等兩門南派少林拳作為基礎而創編出來的基礎入門套路。因此除初基拳這個名稱外又名擷華拳,其意乃謂摘取南北少林拳之精華而創出的新拳法。初基拳的套路是由六路不同的動作組合而成,前四路是以彈腿為基本技巧,屬於北少林拳範圍,而後兩路則為南少林範圍,第五路為洪家拳技法,第六路為蔡李佛技法。

初基拳中的蔡李佛陰插及陽插

在《基本中國拳法》的2-A—2-C圖中,木村武之首先以弓步沖拳攻擊李小龍中門(1A),李小龍運用蔡李佛的左拍手擋格同時以右插捶反擊(2B),木村武之再次以弓步沖拳攻擊李小龍中門,李小龍以標手擋格的同時以以插喉掌反擊(2C)。

北螳螂拳的跨虎補捶

李小龍在赴美前夕,除親身從邵漢生處學會了羅光玉的北派七星螳螂的領崩步拳外,也收羅了師承羅光玉的香港北派螳螂拳名家黃漢勛所編著的《領崩步拳》、《重訂崩步拳》、《小架式拳》等書籍進行深入研究。《論崩步》中有云:「崩步乃螳螂拳第二基本拳,全拳四十七式,惟螳螂拳之練法與別派有異。螳螂拳以八剛十二柔原則,惟崩步是基本拳,故側重剛手,取其易習也。」

螳螂崩步拳·跨虎斜補捶(黃漢勛)

在《基本中國拳法》的7-A—7-B圖中,木村武之首先以弓步沖拳攻擊李小龍上門(7A),李小龍運用北螳螂崩步拳的斜勢跨虎步左拍手撥格同時以虛步右補捶反擊(7B)。

吳式太極攬雀尾

1937年抗戰爆發後,吳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偕長子吳公儀離開上海前往香港,於香港軒尼詩道創建香港鑒泉太極拳社。其後受徒弟楊華彪邀請在香港南華體育會精武會教授,正式將吳氏太極拳傳到香港地區。至1954年,五十三歲之吳公儀(香港鑒泉太極拳社)與三十三歲的白鶴派陳克夫(澳門泰山健身學院)從隔海罵戰到於澳門公開擺擂比武,轟動一時,並正式開啟了香港擂台搏擊數十年的血戰歷程。李小龍之父李海泉為粵劇四大名丑,早年為保持唱腔雄渾質樸而吸食大煙。老年後為戒煙癮在朋友勸說下,向吳公儀弟子何槐學習了吳氏太極拳,而李小龍也因此在赴美前隨父親練習了吳氏太極拳。

在《基本中國拳法》的10-A—10-E圖中,傑西·葛洛夫首先進逼李小龍(10A),李小龍重心後移落空同時以吳氏太極攬雀尾手法牽引對方上步沖拳(10B-10D),李小龍重心移回同時以詠春拳一伏二拍手沖捶反擊(10E)。

筆者註:本文全部內容及圖片均為個人專著《技擊百年》(作者:徐帆)原稿節選,內容有刪改。現已委託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為本文維權,如需轉載合作可私信作者,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格鬥中王八拳最常用
三大內家功夫之一的八卦掌,為何武術圈裡的人都不很清楚?(上)
拳擊技術與傳統武術之結合
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看中國武術

TAG:傳統武術 | 李小龍 | 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