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孔子為什麼不說「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
直的意思就是相當的對價,適量代價。
個人理解,這裡的直是直道、正直的意思。
以直報怨,就是以直道報怨,正直的對待仇人,要報復也要按照禮法規矩,光明正大的報復。無論他和自己的仇恨如何,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都要正直的對待他,而不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挾私報復,暗地算計。
因為孔子的哲學裡,有入世治國的考量。以德報怨,對於個人品德來講,是很可敬的。但是在治國舉賢的問題上,可能會造成一個後果就是。某些沽名釣譽之人,怕被人說自己挾私報復,所以不敢反對任用和自己有仇的人,但其實他的仇人真的不稱職。但是他沽名釣譽,任憑仇人上任,反正不稱職坑的是老百姓。仇人還要感激他以德報怨,從此化仇為和,滿朝傳揚以德報怨的賢名。
當然以怨報怨,挾私報復,那就更糟糕了。明面上沒有辦法報復仇人,於是暗地裡給仇人的工作拆台,把國家大事統統耽誤。
所以還是正直的好,客觀對待,好就是好,壞就是壞。
ps:在這點上,法家韓非子和孔子倒有異曲同工之妙,《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解狐薦其讎於簡主以為相。其讎以為且幸釋己也,乃因往拜謝。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薦汝,公也,以汝能當之也。夫讎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擁汝於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門。
一曰: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薦其讎為相,是不以怨報怨;怨子如初,是不以德報怨;仇人來拜謝的時候,引弓迎而射之,算得上是以直報怨的典範了。只可惜這個故事多半是虛構的寓言以說明韓非子的觀點,因為根據左傳祁奚舉賢的故事,解狐卒於魯襄公三年,其生時趙簡子猶未掌權。而祁奚舉賢故事雖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美,卻沒有引弓而射,以直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我覺得孔子已經把這個問題回答的很清楚了。
人家孔子自己都已經解釋過了。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如果用「德」來對待「怨」,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報答「德」呢?
於是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直」來對待「怨」,用「德」來報答「德」。
有答主說「直」是正直的意思,我個人理解這裡的「直」是直白,直率。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說,你對我好,對我有德,我也用友好的德行來對待你。如果你對我不好,對我有怨,對我有誤解,對我不滿,我就用一種直率、坦誠的方式對待你。你對我有怨可以嘛,但我依然對你是一種很坦誠、很問心無愧的態度,因為我認為我沒有對不起你。我見到你不會覺得羞愧呀害怕呀或者怎麼樣,我還是很大氣、大方的和你說話、與你做事。這是我理解的孔子他老人家,對於做人和人際關係方面的指導。
幹嘛要「以德報怨」?
言必信,行必果。行為,不是個過程,而是要實現一個確定結果。以德報怨會有啥效果?一定能和其怨么?只管展現「德」,事實上往往容易形成「縱容」的效果,錯誤不會得到指出和糾正,那麼一定會有更大的「怨」。那麼這個「以德報怨」,意義何在?
趨向一個「德」的結果,才是「德」的意義。只顧念一個「德」的過程,未得「德」之真意。
以德報怨?是非不明,姑息縱容,善惡不分。
以直就是用公正合理的是非標準去處理。有一顆正直的心。
推薦閱讀:
※孔子困於陳蔡之論述
※關於儒學的精華(方克立)
※常識熱門考點——影響中國2000年的儒家思想
※國學精髓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你知道多少,做到了多少呢
※「國學一本通」之:「仁聖」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