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成長角度如何看待4月17日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車內言語衝突後當面跳橋輕生,令人扼腕!?

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一起跳橋事故。據調查,跳橋者為17歲在校高二男生,經120確認當場死亡。其母講述,當她駕駛到盧浦大橋時,與兒子因在校同學矛盾發生口角,其子突然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女子追逐不及,悲劇發生。


這就是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誰是一吵架就要輕生的,這是家族中長期對抗,情緒壓抑的結果。

母親沒意識到自己的壓力,把這份壓力轉嫁給了孩子,孩子從小就承擔著這一份不屬於自己的壓力,並且也願意承擔這份壓力。

對孩子來說,我是為了母親而承擔,為了這個家,為了愛。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繼續承擔這些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壓力,就會損耗自己。不承擔這些壓力,就感覺對不起母親。

做自己,就沒辦法和母親一樣。

和母親一樣,就沒辦法做自己。

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兩股力量隨著時間不斷地疊加,矛盾越來越嚴重。

衝突,終於到達最高點爆發——跳橋。

相信,孩子很早就已經有了自殺的傾向,甚至有過多少次自殺未遂。母親也沒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那個時候一家人就該去看心理醫生,或者找家族中智者轉化一下負面的能量。

很多事,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但也無法避免。

這就是命。

即使這次跳橋被阻攔,也會發生下一次的自殺行為。

不去尋找壓力的來源,自殺的傾向永遠都存在。

不怪母親,她也承擔著那部分不屬於自己的壓力,現在只是把壓力傳遞給了孩子。

彷佛,家族中人都在為此贖罪,母親是,孩子也是。

壓力的源頭來自於哪,無從得知,只有他們家族中人自己去尋找。

為過去的人,過去的事,包括跳橋的事,畫上句號。

迎接新的開始


無論是哪一種管教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後是父母的『愛』,而非只有『懲罰』。」

  2019年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一起跳橋事故。據調查,跳橋者為17歲在校高二男生,經120確認當場死亡。

  其母講述,當她駕駛到盧浦大橋時,與兒子因在校同學矛盾發生口角,其子突然跑出車門跳下大橋,女子追逐不及,悲劇發生。

  我們都是旁觀者,孩子的離開和一個家庭的破碎已經成為悲痛的事實。畢竟誰能體會一個17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

  誰能體會一個母親親眼看著孩子在自己面前從橋上一躍而下,生命就此終結。

  今天,我們不指責這位母親,更不應該去指責這個孩子。

  但由此引發的家庭管教問題,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卻是許多家庭以來長久以往所存在的,那就是「語言式暴力」。

  「語言式暴力」,指的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範疇。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之一類。

  在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中, 採用暴力懲罰孩子的情況已經逐漸減少的態勢,但家庭教育中,通過語言暴力來懲罰孩子,或者說對孩子的行為表達不滿,仍讓大有人在。

  下文是知名親子教育專家陳安儀,她就父母在管教孩子這件事情上,與大家分享她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警醒。

  別打著愛的名義

  逞大人一時私慾

  孩子因瑣事作出極端的事情,雖說少見,但這看似與我們無關,其實卻會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的周遭。

  大家現在都知道推行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後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由,但出發點實為逞大人一己之私慾的「假愛」。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泄一時的情緒,或是以管教為表、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或大人自己心態不平衡而用言語或體罰折磨孩子……這些都是沒有愛的管教,很容易就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滿、憤怒。

  忍氣吞聲長大的孩子,親子關係嚴重受傷,在這樣的狀況下,自殘自殺、逆子弒親也就不足為奇。

  可是,在處罰孩子時,要怎麼樣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為他好?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的愛有條件:要乖乖聽話、考一百分、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好好練琴、寫功課……媽媽才會愛我,否則就會不愛我、罵我。在這個狀態下,孩子並不能體會你的責罵,其實是一種愛。

  讓孩子意識到「爸媽為我好」是個技術活

  上上星期日,我去台中演講,孩子們的爸爸周末帶他們去新竹露營。演講結束,我匆匆趕到新竹跟他們會合。我很開心見到兩天不見的孩子們,於是在車上興緻勃勃地轉頭問坐在后座的女兒:「好玩嗎?你們這次有去玩滑水道嗎?」但是女兒卻低頭看著她的腳,完全沒有理我。她不動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張。

  后座一片靜默。我連續問了三次,都得到一樣的結果。空氣似乎凝結,連坐在旁邊的朋友小孩,都尷尬地盯著我和女兒,一副準備「看你們什麼時候會吵起來」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兒為什麼故意不回答我善意的詢問?然而,她仍然低頭看著她的腳、不理不睬。

  我被澆了一頭冷水,心裡當然十分不悅,於是我回頭坐好,無奈地聳聳肩說:「好吧!既然你不想理會我的關心跟問候,那就算了。媽媽不會再問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裝作沒聽到這種行為,十分不禮貌,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女兒聽到我語氣不悅,才不情願地抬起頭來:「我剛剛在看我腳上的傷口,沒聽到你說話嘛!」

  我本來已經不太高興,一聽這句話更是火冒三丈!這明明是一個爛借口,因為剛剛車上再安靜不過,依照我三次說話的音量,除非是個聾子,否則絕對不可能「沒聽見」。

  於是,我勉強壓抑心頭怒氣:「好吧!算你沒聽見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講話我沒回答,也是因為我『不小心沒聽見』哦!」

  女兒聽出我話中有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顯,知道我接下來可能會整個晚上都不理她,於是當場大哭起來:「好啦!對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講話時,我不會不理你了!」

  被教訓後

  女兒「強行索吻」求證我還愛她

  我正準備要曉以大義時,剛好車子已到目的地,於是我便先下車。女兒立刻靠過來,伸手握住我:「媽媽!牽我!」

  其實我心裡還是有點不高興,不過我一向秉持的處罰原則就是,孩子已主動道歉認錯,我便要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破壞接下來的氣氛。於是,我牽著她往餐廳走去。不料,就在這時,女兒竟又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拉住我,一邊哭一邊說:「你『牽』我!我要你『牽』我!」

  我覺得莫名其妙,一邊走一邊回答:「有啊!我已經『牽』你了啊!」

  沒想到,女兒仍邊哭邊跺腳、停在路邊口齒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牽』我!」

  我簡直是一頭霧水。這時,旁邊的朋友小孩見狀便幫忙解釋:「阿姨,她是要你『親』她、不是『牽』她啦!」

  我低頭一看,果然看到女兒一臉的眼淚鼻涕,卻眼神堅定地把頭仰得高高的,等著要我「親」她。我被突如其來的「索吻「給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強又一臉堅持我親她的表情,實在很好笑。於是,我雖然心裡仍然有點生氣,但還是順從她意的彎下腰、在她那濕漉漉的圓臉上用力親了一下。

  關注孩子受罰後的「幼稚反擊」

  事後,女兒滿臉眼淚、卻仍然『倔強索吻』的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腦里。

  直到那天錄完節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兒當時的索吻,便是一個典型的「被責罵時,依然要確定媽媽還是愛我」的證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愛她?因此,她用「媽媽願不願意親我」這個辦法驗證。

  在她小小的心裡,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媽媽親了我,那麼表示媽媽雖然生氣,但仍然愛我。若是媽媽不肯親我,那麼她一定是因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愛我了!這樣的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因此而覺得,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女兒性子憨直,是個有話直說的小孩,雖然她已經九歲,仍然會用這樣有點「幼稚」的方式驗證媽媽的愛。

  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會用其他較為轉折的方式去驗證。這時,媽媽的態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確認你的愛的訊息、然後做出愛的保證?讓你的責罰後面,充滿著他感覺得到的愛?

  給孩子一條清晰的界線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嚴厲管教的同時,我也接受到他們付出的愛。媽媽雖然凶,但是很喜歡跟我聊天、開玩笑,爸爸雖然對我的功課要求嚴厲,但他經常帶我出遊、每天睡前讀故事給我聽。在受到嚴厲要求的同時,我仍然擁有雙親很多的愛。因此,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

  還記得一次我做作業不認真,爸爸氣得拿小竹條鞭了下地板,不小心甩到了我的耳後,當時還出了血呢。結果當天夜裡,爸爸一連起來好幾次,看看我睡覺時有沒有壓到耳朵的傷口。雖然我裝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卻已經接收爸爸的歉意。

  我想,讓孩子感受到「愛」,這的確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能夠只有嚴厲的管教,而沒有溫暖的懷抱。孩子需要雙親清楚豎立的界線,也需要雙親柔軟貼心的體諒。愛與管教,必須是並行的。這樣的孩子,才能體會什麼是「愛的管教」呀!

  良性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有彈性的、平等的。為人父母,不會幹預孩子的每一個選擇,也不會將父母威權凌駕於孩子的自我意識之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資格享受人生的起起落落。

  放下警惕和不安吧,孩子不應該被掌控,只應該被尊重。一次次的跌倒和受傷才會讓他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別讓孩子在自己的手中成為「牽線風箏」,他們本該擁有一對羽翼豐滿的翅膀。

  最後也附上一個國外公益機構做的短視頻,警醒父母,讓孩子遠離語言暴力,也希望父母的的正確適當的管教,能讓孩子在未來健康成長。


說到底,停在馬路上開雙閃開罵。

大多數父母還是把孩子當成附庸吧。

總之這波操作真的秀。


為什麼會把車停在高架上? 當時想幹什麼?


看他跳的這麼堅定,完全沒有猶豫,還是在媽媽攔著的情況下,如果是真的已經思考過很久的,我只想祝福他。祝福他逃離了痛苦,希望他下輩子可以活的開心一點。


推薦閱讀:

被人誤解的心理學
如何正確的與抑鬱症患者朋友聊天?
公公被騙了一千多萬,全家生活質量下降,老公偏激低落,偏偏此時女兒出生,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很多曾經患過心理疾病的人選擇做了心理諮詢師?
朱偉濤: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TAG:自殺 | 心理健康 | 青春期 | 母親 | 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