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性和無情的界限在哪裡?

-


高票回答的很好,那麼我換一個切入點,從理性和無情這兩種思維方式本身去論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

首先我們明確他們之間的共通性,那就是思考者本身思考問題時,不會受感性的束縛和影響。

類如法官在思考如何給竊車賊判刑時,不能被竊車賊悲慘的家庭,和在法庭上悲慘且激烈的言辭論述所影響,從而從輕判刑。這種思考方式就是剔除了感性去影響思考者的思想。

因此,法官的形象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是冷酷無情,或者理性公正的。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理性和無情者思考問題時,都不存在感情加成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判斷二者之前有何差異性。

理性者思考問題雖然思考者本身不會受情緒,或情感的影響,但他思考問題時,會思考與他人的情感價值的發展和影響,從而做出抉擇,但是無情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舉個例子你的朋友和你一起吃過飯,準備回宿舍,天氣很熱,你已經計劃好了下午在宿舍吹空調,看書。但是你朋友因為種種原因,需要很長的隊去購買某個東西,並且要求你陪他留下來一起等待。

這種時候如果你選擇陪他那麼你會打亂你接下來的計劃,你可能會延遲,或者看不了書,也不能在宿舍吹空調。無情的人會很「無情的拒絕你的要求。」

而理性的人,即使不讓情感左右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可以做到把情感轉換成一種利益進行思考。

例如,這個朋友是我最好的朋友,這之中,友情本身就成了利益,而理性的人往往會去思考,自己會付出什麼,獲得什麼。如果拒絕朋友的要求,可能會損傷你們之間的友情(利益)。但是可以獲得相對愉快的休息時間。

如果幫助了他,你可以更好的維持,或者鞏固你和他之間的友情。但是損傷的是沒有一個良好的休息體驗。二者相比較,如果你覺得最好的朋友之間的友誼的確比相對愉快的休息時間要重要,那麼理性的人也會選擇陪著朋友去排隊。

所以,從思索的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二者而言,理性的思索是比無情更全面,更長遠的思索方式。這也正是無情更多人認為是貶義詞,而理性是褒義詞的原因所在。

這二者的差異點,也就是其界限處,就是,能否把情感很好的轉換成一種利益方式,來進行取捨思考。


理性是一種基於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對於事物認知和判斷的思維方式。它不能超越經驗範疇去理解事物,不然它將走向獨斷論和不可知論,正如康德所說的「二律背反」。科學是在理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學的界限也是理性的界限,對於不可知的事物,我們最好把它歸於宗教層面,而在康德看來,宗教是心靈層面的東西,是一種沒有理論理性的道德。

無情是一種感情的冷漠,作為一個人他無法逃脫感情動物的本質,人是一種社群動物,他需要競爭、合作、依賴等,在長期的進化中我們擁有了友情、親情和愛情。

當我們說一個人無情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他因為自身的經歷,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而採取的主動隔離與外界感情的鏈接,它是一種手段而非結果,我們看到的無情並非真正的「無情」,而是一種感情重心的遷移,以保證自身更好地發展出更完滿的自我。

所以,無情是手段,而非結果,真正的結果存在於本人心靈深處,只可意會而不可口傳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

1、理性和無情,都是一種手段和方式,只是二者目的不同,

2、理性和無情,都是為某種感情服務的。這種感情可以是畏懼的信仰、可以是某種價值觀,也可以是更現實的目標。

3、理性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思維方式,個人因先天和後天的價值觀和目標不同的牽引,對於理性的運用會有所差異。它是服務於某種情感意志的,真正純粹理性是不存在的。簡單說來就是理性與感情不是完全隔離的,而是理性行為過程本身要求它是脫離感情的,但它總體是服從於某種感情的。我么吧說一個人理性,是強調他做事過程和思維過程,而不是他思維起點,因為他的思維起點必然由某種價值觀牽引,而這種價值觀非理性所能理解,也即靈魂層面的範疇,也被康德成為沒有理論理性的道德。

無情是後天習得的一種處理自我和他人關係的方式,它的目的在於隔斷自我和他人情感的鏈接,以期獲得自我的完滿和保護。但一個有慾望的人,作為一個社會動物,尤其是處在當今的文明社會,要想做到完全的無情,是不可能的。除非他通過苦修進入宗教,慢慢走向無我,做到「色空不二」境界。所以,一個社會人,他的無情要麼是暫時隱蔽以保全暫時的完整自我;要麼是轉移到其他情感中去,以實現其他更重要目標。但人總是會死,隨著斗轉星移和歲月的積累,無情會轉化為新的感情,感情會淡化成新的無情。雖然常說「多情總被無情擾」,但殊不知「無情勝有情」。

人有多種感情需要,不僅僅是愛情、友情、親情,以及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還有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對逃脫塵世的追求本真之情不也是嗎,只是這種感情讓我們走向孤獨,在某個節點讓我們脫離了人間,變成了很多人口中的「無情」。

人類是多麼的荒謬啊……


或許就是沒有感性的高理性吧。

用一些教授的話說。很多人再達到高理性再用意識去體驗高理性後,竟然都不出意外的選擇認為高理性需要一點感性的支撐。教授說對此看法很失望。

其實我半腦都是62的智商。我自己也是高理性的一些思考,可以從我自己思考來看,高理性確實需要感性。但感性並不影響高理性的發揮和純正性。

因為如果將人生中的感性比作小船,理性比作燈塔。那一直保持高理性的人,就懂得如何划槳來保持自己的高理性,這時便是感性小船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感性的支撐,高理性中所謂G點的G點,其實是靠不住的。

好比事實上的實踐來看,這樣的高理性會像沒有維度的層次,一直在一個低緯度的世界裡爭取理性的思考,而一旦走上那個維度,之前所謂的高理性就顯得幼稚。

所以人腦不能分開,有了正確引導輔佐的高理性,才是最成熟最穩重的。

而這時,理性和無情的界限就出來了。高理性大多無情,但高理性的考慮過程如果有另一半腦的支撐,只要人性問題能解決,便都懂得大局可貴。所以做人,還是需要兩個半腦的共同判斷的。

這裡有人會不懂有了感性的思考還叫理性?其實答案不是絕對的。這恐怕只有高理性的人知道,但偽裝高理性人其實大多都很普通。高理性的G點,比智商更難。


理性是要計算感情、人性的重量的,無情則沒有這些


無情的人:「我在做的事情是為你好」

理性的人:「我們彼此都會變得更好」


一直以來我的理解是,理性能體會到感情,但會控制住自己的想法,去做應該做的事。無情體會不到感情,「麻木」地去做「各種事」。。。。


理性是思考方式,無情是處事方式。理性思考後並不一定會採取無情的處理事情的方式。


幾乎是同一種意思,褒義詞叫理性,貶義詞叫無情。類似的還有聰明和狡猾。


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區別。

戰友處於危險中,理性的人不衝動,不盲動,分析所有因素,做出最佳的救援選擇;如果機會實在渺茫,可能忍痛放棄;而如果認為有機會,也不惜以自己的命換戰友的命。

而如果只肯打太平拳,即便有機會也不肯以身犯險,這叫無情。

所以理性不等於沒有感情,而無情則一定不顧及感情。


推薦閱讀:

哲學小徑第三十二站:實踐理性
遇事不決找雙葉,理性小魔女超絕可愛天下第一!
一個男生對你及其理性是不是就不喜歡你?
女生在什麼樣的時刻下,是最感性的?
經歷,讓我現在對戀愛太過理性,甚至有些懷疑,是我不夠愛,還是我不適合戀愛,這樣會不會傷害到對方。?

TAG: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