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任何鏡頭都可以拍攝人像,但在擅長,甚至專註人像領域的鏡頭裡,85mm和135mm是最經典的兩個焦段,其中85mm更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幾乎每家都有至少2顆不同最大光圈的85mm鏡頭,而135mm相對要低調很多,有的玩家甚至覺得100mm就能替代它的作用,但也有不少玩家把它奉為神明(特別是佳能135L),那麼為什麼廠商相對要冷落它?作為肖像、半身特化鏡頭,135mm有什麼設計特點?如果有新技術加持,它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呢?
相對於可以Plannar,也可以Sonnar改型的85mm而言,135mm幾乎都基於Sonnar結構而來,這是一個距今已有近90年歷史的經典設計,照搬教材的歷史我就不多說了,Sonnar設計的經典在於可以讓中長焦擁有較大光圈,但注意!Sonnar本身是一個簡單結構,最開始的蔡司Sonnar 50mm F2僅僅是3組6片,後來的Sonnar 50mm F1.5也不過是將最後一組擴展成雙膠合變成3組7片(如上圖),哪怕是經典程度最高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也不過是3組5片,畢竟這些經典結構源自二戰前,照搬到現代數碼感測器面前就只會是災難……所以現代設計都是在這些經典設計基礎上一步步改進而來,不可同日而語。
鏡頭光學設計的大致順序往往是:確定鏡頭焦段、亮度等規格;摘用經典設計;規格精細化(口徑、防抖);鏡片規格布局(多少鏡片,什麼鏡片,鏡片/光闌位置,F值,周邊光亮調整等等);像差計算(會反覆回到上一步進行調整);MTF評價;總結光學性能。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流程,但其中涉及到的變數也不少,鏡頭的升級主要是為了滿足新型號感測器的性能需求,這在像素總數不斷飆升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隨著感測器解析力的提高,鏡頭像差就越發容易成為瓶頸,所以新鏡頭其實就是像差校正效果的總集。
從135mm的設計來看,這是一個用途相對單一的焦段,也是一個比較容易達到高標準的焦段,以經典的佳能135mm F2為例,它的用料很簡單,10片鏡片里只有第2和第4是相對特殊的FCD1。但值得注意緊接低色散鏡片的第5片是一個厚度很薄的彎月形凹透鏡,第1面的曲率小於第2面,雖然不是特殊鏡片,但它的主要設計目的是校正場曲,因為半徑同號且值差很小(135L的這塊鏡片第1/2面曲面半徑分別是27.722/23.809),所以它不需要很大的厚度就可以獲得給定正光焦度的效果,也是它MTF非常平穩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鏡組第6/7和第8/9是全膠合,沒有非球面,加工和公差控制難度相對不高,而且成像質量有目共睹,不需要我再多贅述。
也正因為這樣一顆發佈於1996年的鏡頭在數碼時代依然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準,也正從側面印證了Sonnar結構衍生設計的優秀性能,但換個角度來看就是說,135mm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類型,類似的情況在50mm、35mm端也一樣出現過,但這兩個焦段的傳統設計在當下至來看少是有不少問題的(F1.2/1.4級大光圈光線高度較高,容易引發較強軸外像差也是原因之一),而135mm則沒那麼多毛病,而且物美價廉廣受歡迎,這也正是廠商對135mm更新態度不積極的關鍵原因。
那麼,如果要有一顆新的135mm大光圈人像鏡頭,我們的要求只能說是精益求精,比如更少的像差/更高的解析度,更好的焦外虛化效果……這個壓力並不在已經有強力135mm(或105mm)人像鏡頭的品牌肩上,而是在準備推出自家第一款135mm人像鏡頭的品牌,比如索尼肩上,所以135mm F1.8 GM有怎樣的設計與表現,就基本代表了135mm等人像特寫鏡頭相當一段時間的未來上限。
135GM並不是索尼第一顆135mm F1.8,A系單反/單電就有一顆Sonnar T* 135mm F1.8 ZA,從名字上不難看出它的結構特性,這顆鏡頭的總體設計思路與佳能135L比較契合,所以針對E卡口的135GM從策略上來說就必須試著往前邁一步。先看看它的結構吧:
和佳能135L、135mm F1.8 ZA一樣,135GM依然是第2/4採用低色散鏡片,雖然沒有拿到鏡片數據,但第2片應該是FCD100,第4片是FCD1,這兩片低折射率鏡片的異常分散性都比較高,有利於校正二級光譜,所以理論上它的色差校正能力會強於其他兩款。而且第5片採用了非球面鏡片,這顯然是有意圖的增強解析度並優化焦外點擴散形態,除此之外135GM還採用了11片弧形光圈,目的當然是為了全開時孔徑更趨近圓形,佳能135L只有8片,135mm F1.8 ZA則是9片,哪怕同樣是新款鏡頭的適馬135mm F1.8 ART也是9片,且沒有非球面(但低色散鏡片多了2片)。
不過也不是不能挑骨頭,第2片第2面和第3片第1面的曲率非常接近,這就會導致第3片(整個系統第5面)的反射光會在與第2片(整個系統第4面)之間反覆,相對會比較容易形成眩光,事實上135GM的眩光確實是比較明顯的:
而且短法蘭距也自然讓它的出瞳位置更靠後,所以從後部看進去,135GM的光闌要比135L小不少,這方面的原理在以前也詳細解讀過,在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那麼,對比保有量相當高的佳能135L,索尼135GM的性能優勢有多少?從Lensrental的離機MTF測試來看,135GM幾乎是「拳打佳能腳踢適馬」的架勢,從10pl/mm到50pl/mm的中心部分都遠遠甩開了同類鏡頭,黃金分割點位置雖然領先幅度沒那麼大,但依然是冠絕群雄:
MTF可以告訴我們在特定條件下(比如大多數鏡頭廠商會給定頻率來解不同位置的傳遞值),鏡頭對不同頻率、不同對比度的傳遞能力,但最終成像效果還得級聯感測器自身的MTF(也就是察覺閾),而135GM的實拍對比如下:
此圖為100%放大,結合A7R3的135GM(右圖)的中心部分解析力明顯強於135L(左圖)+5D4,這裡面有鏡頭的功勞也有高像素機身的功勞,如果你覺得135L焦內都已經相當銳利的話,那135GM的進步可能會更讓你吃驚……
虛化是135mm大光圈鏡頭的看家本領,可以說買它的人幾乎都是奔著虛化效果而來,對虛化效果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是球差、光圈形狀和口徑蝕,這個我在以前專門寫文章說過,簡單來看負球差會導致背景點擴散呈亮度收斂於光斑邊緣的形態,這是形成二線性虛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奶化」的背景虛化就得偏向於正球差,讓收斂於光斑邊緣的光亮擴散開來(但這個程度把握不太好拿捏,稍不注意就會影響解析度),而且還要控制好研磨工藝,否則光斑內部容易出現一個個類似洋蔥圈的同心圓;而光圈形狀越圓點擴散形態就越圓,口徑蝕越小也意味著邊緣光斑形變發生位置不會過於靠近中心,也形態也不會變化得過於明顯。
上面所說的這些理論,都可以成為觀測背景光斑驗證虛化效果的論據,對比一下135GM和135L的背景光斑吧:
先看135L雖然這顆我用了十幾年的老鏡頭內部有點髒了,但也不難發現135L本身的光斑內部比較乾淨,而且8片光圈葉也能做到很圓。邊緣存在一定程度的黃綠色環,實際上這就是軸向色差的體現,這說明它的D線色差校正做得不夠好,二級光譜沒有有效改善,所以它的背景虛化相對會比較容易出現帶色環的光斑,焦內也有比較明顯的倍率色差。
而135GM的光斑可以用漂亮來形容,非球面鏡片的加工工藝很到位,整體呈現是乾淨、圓潤,從光學效果的角度來看135GM的虛化性能上限會更高一點。
不過雖然有82mm口徑,但實際上135GM的口徑蝕還是比較明顯,特別是在對焦點逐漸放遠的情況下,下面就是對焦點設置在0.7米-1米-2米時的虛化差別:
背景光源的物距大約在100米左右,那為什麼這麼小的對焦點位置變化會引發如此明顯的虛化區別?虛化的計算其實就是彌散圓的計算,我們假設對焦點物距為Ua,像距為Va,背景發光點物距為Ub,像距為Vb,光闌孔徑D=焦距f/光圈N,彌散圓直徑C,那麼有如下幾何關係:
將透鏡公式1/f=1/v+1/u帶入上式並整理可得:
因為Ua遠大於f(135GM的最近對焦距離為700mm,而焦距僅僅135mm),所以為了方便計算,這道式子可以簡化成:
可以看到當Ua變大,也就是對焦點朝遠處移動時,分子在變小,分母在變大,所以C會隨之變小,那麼代入我們135GM的拍攝實例數值進行計算,可得0.7米時C=14.36mm,1米時C=10.02mm,2米時C=4.96mm,可以看到擴散點的收斂速度隨對焦點的位置變化而變化,且較為劇烈(PS:此環境下,85mm F1.4在1米對焦距離時C=5.1mm,與135mm F1.8在2米時比較接近,假設它們的光斑性質一致且視角不能作為參考系,那我們就很難分辨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裡也可以看出光圈值的影響,如果是佳能135L在1米對焦距離全開光圈,那麼此時的C=8.2mm。當然,這個數據並不絕對準確,但能反映變化趨勢,因此更大光圈+更近對焦距離對虛化光斑的直徑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對焦距離的影響並不僅僅是虛化效果,也會影響像差表現,鏡頭的設計優化基本是針對無限遠處對焦時的鏡片位置,所以在近距離對焦時,像差其實往往會變得相對更明顯,上圖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到無限遠處時的像散、色差和彗差相對近距離對焦都有更好的收斂效果,而這一點其實在135GM上也有呈現:
近距離對焦時可以看到在剛剛脫離景深的位置,存在一定程度前景偏紫、背景偏綠的軸向色差,但這是在放大觀察的情況下才比較明顯,對焦距離較遠時幾乎就沒有色差出現了,所以135GM的總體色差校正做得還是很不錯。
而有口徑蝕的存在也就意味著全開光圈時135GM會有一定程度的暗角,不過對於一顆需要氛圍玄學加持的人像鏡頭來說,暗角反倒能增強主觀美感,所以完全不是問題。
在A7R3的加持下,我對135GM的性能表現很滿意,作為最新款135mm大光圈人像鏡頭,它算是站在前人肩上的一次再進化,目前來看各家的135mm大光圈素質都相當高,這更像是一次華山論劍式的對比,大家都是高手,即便是輸掉的一方也依然有著出色的性能,而想要突破現有設計或許只能等到更高像素機型問世才有希望了,這對於不想特別燒器材的玩家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
推薦閱讀:
TAG:攝影鏡頭 | 索尼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