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
你最想要的是什麼?
你最不想要的是什麼?
於我,我想要健康快樂,最不想要疾病纏身。如果要給討厭的疾病排名,認知障礙症絕對是不受歡迎榜單前三。明明軀殼還在,只是內里自己一直所認識的自我,一天天發生著變化。
究竟是哪些變化呢?患者和家庭照顧者們又應該怎樣看待和應對這些變化呢?
在認知障礙症最初被發現和之後頗長的時間裡,它都被按照之前疾病處理的模式來應對。即是:發現癥狀-->醫院檢查-->診斷(歸因為生理病變,做類比的話就是癌症是因為有癌細胞)-->用藥。
直到1997年,Kitwood第一次提出了除了生理因素,認知障礙症的醫治和照護,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1]。不是用了葯就可以,認知障礙症自診斷以後,病人和他的照顧者(大多可能是家屬)需要面對的前路一般都不短,我們照護的對象不是病,而是那個人。怎樣了解這個人,在他現有的認知基礎上做些小的提升,或者保持,或者認識下降得緩慢些,或者即便認知不行了但還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或者他已經不能自理了家屬要怎樣支持。
一個好的照護計劃會隨著病程的發展而轉變,設立目標,讓一個人直到最後的時刻,還有人的尊嚴,讓一家人告別的時候沒有因為照顧而產生的厭煩和怨念。
這著實不容易。
Teepa Snow (她超級超級超級靈!)對於認知障礙症的大腦解讀,和換框的表達方式(reframe),是給病患信心和給新手照護者很好的指南。事實上,這個「寶石」模型,是我看到過最讓我感動的框架。
一個科普的框架為什麼說讓人感動呢?因為Snow真正秉承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把病程的每個階段的人的頭腦,都視為掌上「珍寶」,用「換框」的表達方式讓病患和照護者明白,無論到什麼時刻,你都有閃光的潛力。
這裡要說兩句「換框」,這是心理諮詢中十分有效和好用的辦法,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它的概念基礎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意義都是人們加諸上去的[2]。一個說爛了的例子就是一杯一半的水,可以說它一半滿,或者一半空。我自己的一個小小分享是,我其實很容易緊張,但現在越來越多場合要上台說話,比如大型會議演講前。我嘗試在緊張的時候告訴自己:「你現在覺得手麻,胃抽筋,是身體在告訴你,它很興奮,它在為接下來的環節做準備。」 「緊張」和「興奮」的身體表達在我自己身上是十分類似的,通過賦予一個場景「意義換框」,我能改變自己看待即將發生事件的態度,和調整自己的狀態。
回到認知障礙症的「寶石模型」,Snow 用六種寶石劃分了人腦的認知階段[3]:Sapphire 藍寶石、Diamond 鑽石、Emerald 祖母綠、Amber 琥珀、Ruby 紅寶石、Pearl 珍珠。
TAG:阿爾茲海默症 | 老年健康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