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CC 2019論文解析(四)鎖相環

ISSCC2019論文解析目錄:

1、Session 6 Ultra-High-Speed Wireline

2、Session 4 Power Amplifiers (Part 1)

3、Session 4 Power Amplifiers (Part 2)

4、Session 16 Frequency Synthesizers

今天來看ISSCC 2019的第16個session:頻率綜合器(frequency synthesizers)


在集成電路設計中,PLL是個很值得認真學習一下的領域。

首先,PLL有用。任何的數字電路裡面總是會需要時鐘的。

其次,PLL涉及到了多個信號域之間的轉換:頻域(vco)、相位域(PD)、電壓域(Vctrl)、電荷域(CP),而且既有模擬信號又有數字信號,既有連續信號又有離散信號(PFD工作在離散域)。

再次,PLL是一個高階的反饋環路。典型的Type-II的PLL有三個極點一個零點,有些Dual-loop的PLL甚至有四個極點兩個零點,怎麼保證這樣一個系統的穩定?怎麼保證它能夠快速鎖定?如果把這些都理解清楚了,再去處理那些低階的校準環路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最後,PLL里有大量的處理雜訊和spur的技術。一般來說,雜訊和spur是電路里較難分析的部分。

總之,PLL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複雜又不過於複雜的、數模混合的、高階反饋系統。因為複雜,所以很足夠的創新空間,而不過於複雜,所以不會龐大到一個人難以掌控的程度。PLL裡面的很多電路知識對做其他電路可以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下面看具體論文。

1)東京工業大學的Frac-N PLL

這是他們去年ISSCC工作的加強版。

這一篇在結構上主要的亮點是Sub-Sampling和Sampling之間的自動切換。Sub-Sampling因為省去了分頻器,在功耗和帶內相位雜訊上有優勢。但是它同時也失去了追蹤頻率的功能,可以鎖定在不同的諧波頻率上;環路鎖定範圍小,不能處理大的相位誤差。

一般做Sub-Sampling PLL的都必須加一個額外的頻率追蹤環路(FLL),以保證鎖定在正確的頻率上。但這還是不能解決環路鎖定範圍小的問題。這一篇的解決方法是在sub-sampling和sampling之間進行切換(實際上就是在有和沒有分頻器之間進行切換)。

與模擬域用開關電容做sub-sampling不同,這裡的sub-sampler是一個D觸發器,可以認為採樣的是相位域信號。這個D觸發器用PLL輸出的時鐘(下圖的CKV)上升沿觸發。因此NR-TDC比較的是參考時鐘REFB和CKV的某個上升沿(加上Clock to Q的延時)之間的延時差。

為了避免兩個環路之間打架,必須加上一個Deaa Zone的phase detector。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做法。大部分時候採用sub-sampling環路,減小功耗。當相位誤差超過某個閾值,激活sampling環路,具備更強的糾錯功能,避免環路失鎖。

為了進一步降低功耗,頻率跟蹤環(FLL)隔一段時間才打開一次。因為頻率換主要處理的是溫漂等,對電路的工作頻率來說,溫漂的變化速度非常慢,沒有必要一直把FLL打開。他們組2013年的那篇replica VCO的ISSCC論文也採用了相同的思路,隔一段時間校準一次。

大家想一想,這篇論文三個環路背後的工程思想是什麼?分級!每一級針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優化,從而達到一個較優的整體性能。這個思想在工程界簡直無處不在,比如電路里的coarse-fine tuning,既保證了調諧範圍又保證了解析度;再比如說計算機存儲架構,從緩存到內存再到磁碟,同時保證訪問速度和容量。

2)Sub Sampling PLL + ILFM from UNIST

這篇論文的PLL由兩部分構成,先是一個Sub-Sampling的PLL,輸出頻率在3~4GHz的範圍,然後再跟一個注入鎖定倍頻器(ILFM),倍頻到30G附近,倍頻數大約是9。

對於模擬域來說,sub-sampling採樣出來是一個電壓域的信號。電壓域的信號比相位域的信號要好處理多了,無論是放大還是數字化。ISSCC15一篇東工大的論文(25.2)就是這樣做的,sub sampling之後先對電壓信號放大,然後直接接ADC轉成數字,進行數字域的濾波。

這一篇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他實際上做了一個2b的flash ADC放在Sub samplitng之後,論文的主要亮點在於對ADC的位數和閾值電壓的優化。

3)Phase Noise Cancellation from 澳門大學

這一篇論文挺有趣的,跟之前的好多篇論文都可以聯繫起來。

假設我們現在有一個PLL,輸入一個參考頻率fref,本來fref的相噪性能挺好的,經過各種模塊各種環路一通折騰(每個模塊都貢獻雜訊),得到一個雜訊更大的輸出時鐘。在系統里,我們有一個乾淨的fref和一個「臟」的輸出時鐘,那問題就來了,我們可以用這個乾淨的fref再次凈化「臟」的輸出時鐘嗎?

答案當然是可以!

第一種做法,用fref生成一個脈衝,然後把這個脈衝直接注入到VCO里,用注入鎖定的效應來減小VCO的雜訊。這就是所謂的Injection-Locked PLL(IL-PLL),這幾年的ISSCC有很多IL-PLL相關論文。

這樣做對改善相噪效果很明顯,但又帶來新的問題。引入注入之後,有兩種機制共同控制著VCO,怎麼讓這兩種機制不打架?

如果脈衝注入的時間和VCO本身的時鐘沿沒有對齊,那麼會引入周期性的相位差,造成Spur。因此有很多論文在解決脈衝注入時間的校準問題(ISSCC12 19-8,ISSCC13 23-8)。

在注入鎖定之後,VCO的頻率漂移被注入效應給遮蓋起來,傳統的PLL環路起不到作用。而子諧波注入鎖定範圍非常有限,很有可能VCO一下子漂到鎖定範圍之外,導致PLL失鎖。怎麼辦?那我做一個replica的VCO,用傳統環路去校準replica VCO頻率,控制電壓同時給到處於開環注入鎖定狀態的主VCO(ISSCC13 14-1)。兩個VCO還是會存在失配?額外的功耗太大?好說,那我只對Ring VCO的最後一級反相器做replica (ISSCC『16 10-7)。

不是說注入鎖定效應屏蔽了反饋迴路嗎?沒問題,那我在每四個注入脈衝中遮住一個,留給PLL反饋環路用(ISSCC15 10-7, ISSCC18 25-2)。再或者,我不像傳統的PLL去和參考時鐘比較,而是搞一個windows,去看VCO的相鄰兩個周期長度是不是相等(沒有找到是哪一年的ISSCC)。

第二種做法是,直接用fref的一個邊沿代替Ring VCO的邊沿(ISSCC』12 14-2),這種方法叫做MDLL。這種方法也同樣面對delay mismatch帶來的spur,在IL-PLL中的有些校準方法在這裡也可以用。

IL-PLL和MDLL又同時面對著小數環不好做的問題,也有一大堆ISSCC論文在解決這個問題,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上面的兩種做法都碰了原來的鎖相環路,造成了一些額外的問題。那能不能在不碰環路的前提下用乾淨的fref去凈化輸出時鐘呢?

答案當然是可以!(不用想,這種設問句式的答案都是可以)

簡單來說,我可以把輸出時鐘和fref的邊沿再比較一次,如果輸出時鐘的邊沿偏前,那就往後調一下,如果偏後,那就往前調一下,讓這兩個邊沿對齊。如果做成反饋的形式,那就是ISSCC16 2-3這篇(PLL+DLL的結構),如果做成前饋的形式,那就是今年這篇。反饋呢,穩定性比較好,但需要更多的模塊,會貢獻額外的雜訊,環路穩定時間較長。前饋呢,反應速度快,但穩定性較差,因此這一篇還需要一些PVT tracking的電路去控制相位調整的強度。

這兩篇都相當於在PLL後面在額外加了一個相位域的高通濾波,所以你去看相位雜訊的對比,最主要的改善都在帶內。還有沒有其他的實現相位域高通濾波方法呢?有,Alvin Li, VLSI16。它還有一篇JSSC的擴展論文,結構相對複雜一點,但我認為出發點是一樣的。

這篇論文的具體細節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具體看,三言兩語很難講清楚了。看的時候帶著疑問去看,比如:它是怎麼檢測輸出時鐘和fref邊沿之間的相位差?這個相位差是怎麼轉換成一個控制信號的?控制信號又是怎麼去調整相位的?為什麼可以做到PVT tracking?這些問題都想清楚大概就足夠了。

4)Fractional Divider From UCLA

之前的ISSCC里也有做Fractional Divider (ISSCC14 15-4)的論文,但這一篇做的效果要好非常多。

在時鐘電路里,整數分頻相對比較好做,因為它們不需要產生新的edge,分頻後的時鐘edge全部來自於輸入時鐘的edge,我們只需要相應的邏輯把某個edge給選出來即可,頂多需要再校準一下占空比。但小數分頻不同,我們需要憑空產生一些時鐘edge位置,而且這個edge還必須是受控的,不能在隨便哪兒一戳就算了。

我見過兩種思路。

一種類似傳統的DSM Fractional-N PLL裡面的做法,在兩個整數分頻比裡面來回切換,這樣平均之後產生一個小數分頻的效果。14年ISSCC這篇採用的是這個思路。但是,這種方法雖然產生了一個平均的效果,但它本質上是沒有產生新的edge位置,jitter性能肯定不好。在fractional-N pll裡面,整個環路進行濾波,VCO輸出的時鐘沿還是均勻的,jitter性能相對好一點。在fractional divider裡面沒有這樣的環路。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在後面加一段delay line,控制這個delay line來對製造正確的edge位置。那麼以什麼為標準來控制?怎麼控制?這又涉及到了一大套以相關為基礎的校準方法,不詳細講述。

第二種做法可以叫做PI based,或者DPC based。所謂PI或者DPC,可以看作數控移相器。那麼,我讓一個時鐘經過PI,PI的數字控制碼不停的旋轉,這樣等效的就改變了頻率。這種方法的應用很廣,比如在Serdes裡面處理頻偏,基於BBPD的Frac-N PLL也是這麼做的。今年這篇採用的是這套方案。他基本上做了一個兩級PI(Coarse-Fine),然後做了一套控制和校準邏輯去讓PI碼以正確的速度旋轉。這種做法也是要校準的。因為PI從code到phase的轉換存在非線性,不校準也會產生很強的Spur。

同樣需要校準,哪種做法更好呢?我覺得第二種從架構上優於第一種。因為第二種的校準只需要幹掉PI本身的不匹配即可,它的這個變動是低速的,甚至可以做成一次性校準。而第一種輸出時鐘的每個邊沿位置都要被調整,這個校準所要求的速度更高,因而成本更高。

這篇論文的校準效果非常棒,直接把spur從-50dB搞到了-100dB以下,而且他這種方法不區分spur的特性。不只是fractional divide操作自己產生的spur,測試的時候,他們還從外部注入spur,校準電路同樣能搞定。這篇論文最主要的亮點就是它的校準方法。

5)Ref Quadrupler PLL from UCLA

這是Razavi組的論文。Razavi親自在ISSCC上講的,我去聽了,講的非常清晰易懂,不愧是名教授。這篇論文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性,他背後的某一點思想很有趣,我覺得也是普適的。這裡我不打算講的太細,提幾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跟著這些問題去思考一下。

首先,這篇論文先對參考頻率做了一個四倍頻,好處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降低倍頻數N,對PLL的帶寬、雜訊性能都能帶來優勢。但是,PLL也是也個倍頻器,為什麼這裡他不用一個PLL去做倍頻呢?用PLL倍頻就變成兩個PLL級聯,相比文中的做法有什麼壞處?

跟上一篇的fractional divider相同,對參考頻率做四倍頻也需要產生新的edge位置,那必然也需要對edge的位置進行校準。

基本上所有的校準方法,都可以分成檢測、控制和調諧這三個環節(手動校準的檢測和控制兩部分由人腦完成)。

拿這三個環節去套這篇論文,他是怎麼檢測新產生edge位置誤差的?提示,這是一個相位信號,所以可以用Phase Detector。去年ISSCC也有一篇論文對參考頻率做四倍頻(ISSCC18 25-2),但它的檢測方法跟這篇很不一樣。

控制指的是濾波,我需要多寬的環路帶寬?需要幾階的環路?這與校準量的特性有關,一般來說,如果是很低速的variation(比如PVT),那麼一階環路就足夠了,簡單且沒有穩定性問題。但如果環路要同時校準掉多個variation,怎麼把它們區分開?

調諧是相對容易的部分。對於edge位置,用voltage controlled delay line即可。另外一個額外的問題,這個校準環路對雜訊有什麼影響


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嚴謹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haikun01

推薦閱讀:

小說《Raw Data》中一些有趣的情節
引物設計軟體哪家強?快速獲取有門道
【背景提升】中科院科研項目招募科研助理,涵蓋人工智慧、化學生物、物理工程等多個學科
科研政治笑話(第二輯)
利用Origin輕鬆實現箱線圖

TAG:科研 | 晶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