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曬過以後會有太陽的味道,這味道是怎麼來的?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非常想問 | 童年想知道,歡迎關注圓桌,揭開更多童年未解之謎:

非常想問 | 童年想知道?

www.zhihu.com圖標


非少年兒童和他們的家長請迴避,謝謝。

科學思維源於好奇與質疑,起步於求證(思考/邏輯),落實於實驗(親歷/實踐/觀察),然後分析/歸納/推理得出初步的結論。少年兒童時期,有意識做到這些就足夠了,不必追求掌握多少書本上的科學常識。遇到困惑問題時,不要等「專家」告訴你答案,不要急於翻看可能記載答案的圖書,更不能輕信任何人提供的貌似科學的長篇「科普」,而是自己尋找答案。更形象一點說就是,科學訓練不是背誦「唐詩」,也不是理解「宋詞」,更不是讚歎「史記」,而是親手書寫和繪製你們自己的《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中的古法造紙插圖

就讓我們藉助這個荒誕的問題踏上科學之路吧。

孩子,讓咱們先來確認一下那是一種什麼味道,然後才能判斷「那味道」怎麼來的。童年那麼寶貴,咱們沒有時間和理由糾纏含混不清的問題,或者讚美一個貌似浪漫實則無聊的想像。

  1. 是誰告訴你被子曬過以後,「那味道」是太陽的味道?
  2. 你趴在被子上聞過幾次?新被子舊被子都聞過?
  3. 那是一種什麼味道?你能用語言或者文字描述出來嗎?
  4. 你的描述和其他人的描述一致嗎?
  5. 你能確認大家相互認可彼此的描述嗎?
  6. 「那味道」和什麼味道相近?

不知道?還是不清楚?或者不確定?那麼咱們繼續發問,用你以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進行歸類、比較,分析差異,發現相似,尋找關聯。

  1. 「那味道」應該與太陽有關吧?否則何來「太陽的味道」?可是……
  2. 你走過公園草坪,太陽曬過的草地是什麼味道?是太陽的味道嗎?
  3. 你放學走過馬路,太陽曬過的馬路是什麼味道?是太陽的味道嗎?
  4. 你周末晾曬床單,太陽曬過的床單是什麼味道?是太陽的味道嗎?
  5. 你剛剛曬過毛衣,太陽曬過的毛衣是什麼味道?是太陽的味道嗎?
  6. 你肯定曬過襪子,太陽曬過的襪子是什麼味道?是太陽的味道嗎?
  7. 那麼,為什麼太陽曬了被子,那誰,就能聞出太陽的味道呢?

看來要重新審查一下太陽了。太陽東升西落,冬暖夏炎,雲遮霧擋,雨後彩虹……

  1. 前面的問題中,太陽還是那個太陽,但曬的東西各不相同,每隻正常的鼻孔都會承認,聞到的味道並不一樣,所以「那味道」應該與太陽無關。
  2. 何況我們離太陽那麼遠,隔著那麼遠的真空地帶,太陽的什麼味道能穿越太空與你的鼻子相遇?不符合傳質原理啊!哦,這個什麼原理咱們回頭再聊。
  3. 嗯,難道是太陽光的味道?可是太陽光也太低調了吧,曬到誰就發出誰的味道,自己藏得好好耶。怎麼遇到被子就憋不住了呢?
  4. 對哦,太陽光是電磁波嘛,跟微波爐一樣,加熱什麼就飄出什麼味道!
  5.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確認,「那味道」既非太陽的味道,也不是太陽光的味道。
  6. 也就是說,咱們可以推測「那味道」應該是「被子的味道」。

主角「被子」終於上場。先看看爸爸媽媽們的反應吧。注意他們比你更多接觸曬被子的全過程,觀察和體會以及描述都應該比你看看書上網得來的結論準確一些。

  1. 事實上,如果你們經常曬被子,就會發現即便在幾乎看不到太陽的薄雲天氣,被子「晾」完以後的味道也差不多,只不過這麼做的人比較少而已。
  2. 如果你們的被子上不久前曾經不小心被孩子尿過,或者有牛奶/咖啡/蔬菜湯濺上過,或者晚上折騰出汗比較多蹭在上面,曬被子的味道你們一定可以準確描述。
  3. 如果你們經常曬被子,你們一定也知道新買的被子曬過以後,味道跟用過幾年的同類被子也差不多,當然前提是沒有弄上什麼不好的東西。
  4. 細心的你們可能還會發現,家裡的棉被、鴨絨被、羊毛被、化纖被曬完以後,味道一定不太一樣。於是你們一定開始懷疑,「那味道」是不是跟被子本身有關?
  5. 看到了嗎,爸爸媽媽們也開始覺得「那味道」可能是「被子的味道」。

這下我們要好好研究研究被子(的結構)和曬被子(的過程)了。研究中需要調用你的相關科學常識,同時印證這些常識是否可靠、是否有用。

  1. 被子包括被裡被面(一般合二為一,多為化纖布和棉布)和棉絮(天然棉、動物絨毛或合成纖維棉,分別簡稱棉被、鴨絨被、羊毛被和化纖被),使用前外面會套上被套,被套一般是高支棉布(就是比較密與厚的棉布,體感舒適),也有人用天然絲或麻織物作被套,但很少有人用化纖布(體感不適)。
  2. 被子構造和材料的更多細節下面會提到一些,現在咱們不去深究。
  3. 曬被子的時候,一般是連同外面的被套一起迎接太陽光的(絲織被套除外)。
  4. 太陽直曬那面,外層被套吸收大部分熱射線,再經被裡或被面吸收,棉絮直接獲得熱輻射的量很少(自查熱輻射遮熱板原理),因此棉絮裡面的溫度以及背陽一面,基本是室外平均氣溫,內部略高,而直曬被套表面溫度顯著高於氣溫。(自查天氣溫度測量原理)
  5. 你已經知道,所有固體/液體都會揮發/蒸發,溫度越高揮發越厲害,這個過程叫物理變化。結果固體/液體變成氣體向周圍擴散(就是離開表面亂跑,越跑越遠越分散),可能帶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特別是直曬面被套表面的印染材料揮發物首當其衝跑在前面。
  6. 你也已經知道,因為水的存在,很多化學反應會比較容易發生,陽光和溫度都可能加速化學反應的速度和程度,比如可能產生臭氧。而新生物質(無論是氣體、液體還是固體)的味道可能和原先的物質味道不同。
  7. 再仔細看看被子,里里外外以固體為主,材料品種與形態各異,尤其是棉絮表面積非常大,甚至多孔(這些東西咱們沒少用顯微鏡觀察),表面或者內部還附有一些其他固體物質(如染料、洗滌劑殘留、自己皮膚蹭上的東西等等)。
  8. 來自大氣的少量水汽會凝結在棉絮纖維表面或小孔內部,水裡可能生活著一些微生物(蟎蟲、細菌之類)。這些東西在光和熱的作用下,會發生什麼稀奇古怪的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呢?(自查化學、生物、物理百科全書)

好像開始出現那個傳說中的小生命了。對,三線配角「蟎蟲」上場。

  1. 為什麼是三線配角?因為一線配角「蠕蟎」「疥蟎」之類一直在你身上寄生著呢。你在哪兒牠們在哪兒,離開你牠們是活不成的。所以曬被子的時候,牠們在陪你看風景呢。
  2. 跟被子在一起的可能是大名叫「塵蟎」「粉蟎」的非寄生蟎蟲。牠們不需要依附於人體或者植物體,可獨自走天涯,餐風飲露(細菌和水),能傳播疾病,比如「嬰幼兒哮喘」。
  3. 聰明的你一定發現,這麼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幹嘛要活活被太陽曬死呢?曬被子的人又沒有把牠們拴起來,牠們不會跑嘛!牠們即便當時不知道危險,曬一會兒還不知道跑嗎?
  4. 對的,牠們確實比回答「太陽味道是蟎蟲屍體味道」的人聰明。因為牠們可以躲到你家任何角落,潮濕溫暖的地方更好(大多數蟎蟲的適宜生存溫濕度特別接近江南的春秋天)。
  5. 即便他們來不及跑掉,牠們也可能是躲在棉絮內部,而那裡的溫度並不高,紫外線也基本進不去,頂多是乾死渴死,味道不會太大。
  6. 蟎蟲品種與生活習性資料網上無數,你們找來看看就明白了。不用多年前的好事者自己闢謠,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就可以分辨真偽,小學生更沒問題了。
  7. 所以,「那味道」就是光和熱與被子內外(主要是直曬表面)不會逃跑的物質相互作用的後果。即前面提到的那些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產物的味道。
  8. 如果你的嗅覺比較靈敏,你還會發現太陽曬過的任何東西都有不同的味道,四季太陽曬過的同一種東西味道也一定不一樣。也許你會因此開始對陽光參與的物理化學變化產生深深的好奇呢。
  9. 然後,會不會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美食家、品酒師、香水大王、生物學教授、醫生或者化學工程師呢?是不是有這些出題答題人的一份功勞呢?

最後告訴大家,暫時不必了解那麼多曬被子的細節,因為家裡的觀測手段無法勝任更精確的結論,而開篇已經說過,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永遠不是聽人講故事看答案能夠建立起來的。記得回顧一下我們剛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次遇到不靠譜的「科學知識」,就知道如何識別了。所以要感謝出題答題的知友,給我們一個科學訓練的機會。

這就是塵蟎,體長0.3mm左右,500倍顯微鏡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把剛曬過的被子放在顯微鏡下慢慢找,三天三夜也難找到一具塵蟎的屍體

友情提醒:點擊大圖前,請深吸一口氣。

體長約0.6mm的一種寄生性蟎蟲,展示生物精細構造的神奇。少買一部手機,就可以擁有一台看到蟎蟲的顯微鏡了


附:問題描述備忘


記得以前在知乎看過類似回答:瞞蟲屍香


被子在被曬的過程中,陽光中的紫外線把棉被裡的氧氣電離成了臭氧。「因為棉被裡面是有空氣的,空氣裡面含有氧氣,而氧氣在波長243nm的紫外線照射下,化學鍵就會斷裂,產生臭氧。所以說棉被曬後的氣味裡面,一定也含有臭氧的氣味。雖然臭氧本身是有刺激性氣味的,但流動的空氣幫助了大部分臭氧的擴散,還剩下的一小部分臭氧又會吸收210nm至290nm的紫外線而光解,所以最終剩下的少到可以忽略 不計的那一部分臭氧氣味就很微弱了,也不會再有刺激的感覺。」

  從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太陽味是微生物死掉的氣味混合臭氧的氣味。專家因此也特別提醒,「曬過的被子是不能馬上就蓋的。因為殘留的微生物遺體和臭氧可能會影響健康,大家看老一輩人在曬完被子後都要敲一敲、用掃帚掃一掃,就是這個原因。


蟎蟲被烤死後的屍體味道。

同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解答了: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37232


後悔問了嗎∠( ? 」∠)_


推薦閱讀:

氣味學家丨聞你,再聞你

TAG:太陽 | 氣味 | 被子 | 少兒科普 | 「非常想問」科普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