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抒情英文歌用漸漸消失的方式結尾?

應該算比較老派的做法了吧,為什麼不寫一個完整的結尾。比如席帝這一首,算比較後期的歌曲了,2002年的,這時候的歐美樂壇已經很潮了。分享 Celine Dion 的歌曲《I Surrender》https://www.xiami.com/song/1022584?_uxid=569F3049AF28380D01181F07E2CAD44B (分享自@蝦米音樂)


要不然給人一種感覺

沒唱完


可能會給人一種餘音徘徊的感覺?

應該懂吧,我詞窮,不知道咋說了


突然停止你會以為耳機壞了的


瀉藥

1.should it matter

北歐宛如一個空靈的世界,所以那裡歌手的聲音也才會這麼空靈,天籟的嗓音,神秘的北歐氣質,還有唯美的旋律 ??…

2.all by myself

當生活不再有什麼驚喜和感動 你會發現 孤獨其實就是自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銀臨新歌《流光記》?
聽歌是否分「在意歌詞」及「在意旋律」這兩類人呢?有心理上的解釋嗎?
沉澱一年胡棟棟攜首發歌曲《我能夠承受你說不愛我》強勢回歸
用計算器也能彈奏歌曲?日本小哥這個技能驚呆了網友!

TAG:音樂 | 歌曲 | 英文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