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如何工作的?這個問題比蘋果的新產品更重要

蘋果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這個問題決定了「什麼樣的人才能進入蘋果工作?」。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現金流最充沛、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公司之一,蘋果獨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受到關注的程度非常高,但「保密性」作為蘋果公司這樣一家以軟硬體結合為核心項目的公司的企業文化,讓「蘋果是如何工作的」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個迷思——懂的人不願說,說的人大多不懂。

但我們仍然可以旁敲側擊地通過一些江湖傳言去猜測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

「蘋果是如何工作的?」,這個問題的背後實質其實是——「人們要如何工作,才能成為像蘋果這樣的公司?」

Design Thinking

斯坦福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院,全稱為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D.School)。這所坐落在矽谷的學院被譽為「蘋果直通車」,涵義不言而喻,這是一所專門為蘋果培養人才的學校。

D.School 的創始人 David Kelley 是美國設計界的傳奇人物,也是大名鼎鼎的 IDEO 的創始人。因此,D.School 和 IDEO 在用人理念方面也極為相似。

什麼理念呢?IDEO 曾經是一家工業設計公司,而 D.School ,顧名思義,也似乎和設計有關。但事實上,IDEO 早已將核心業務轉型為企業諮詢,而 D.School 也不是培養設計師的地方,他們共同奉行的理念就是——Desgin Thinking,也就是「設計思維」。

所謂「設計思維」,是指在其他工作項目上運用「設計師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流程」的一種方式。 D.School 的學生們並不全是設計師,或者有設計師背景,他們在學校學到的其實是設計師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塑造了蘋果,更塑造了無數 IDEO 的客戶。

「設計思維」的核心觀點,是把工作當成產品來做,把工作流程當作設計來做,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Empathize (移情)—— Define (定義)—— Ideate (創意)—— Prototype (原型)—— Test (測試)。

如果有類似的工作經驗的人一下就能發現,這不就是現在互聯網公司所謂的「產品經理」的大致工作流程嗎?其中移情等於調研,定義等於撰寫文檔,創意等於頭腦風暴,再加上繪製原型圖和後期運營,這顯然與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不謀而合。

以上五個步驟其實是一般設計師的工作流程,但 D.School 在此基礎上另外加入了兩種思維方式,也就是圖像化思考(Visual Thinking)和社會化思考 (socialization Thinking)。前者是指在工作流程中要借鑒設計師對圖像的感知力和表達力(就像產品經理常用的思維導圖),而後者是指在產品的實現過程中,要注重取得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

在整個 D.School 為學生建立的培養體系中,我們能發現許多在蘋果產品上能產生共鳴的特質,或者說,正是這些特質才讓蘋果得以成為蘋果。

蘋果是如何工作的?

在描述蘋果的工作流程時,外界常這樣說:「 蘋果的各個部門之間有非常好的協調性,這主要是因為各個部門真正的決定者,其實都是設計師」。

不難猜測,這裡所謂的「設計師」其實指的就是從 D.School 出來的這些學生。羅永浩曾經在某檔節目中聲稱:「真正偉大的公司的領導者,其實是產品經理,而不是設計師」。我想可能是羅老師對「Design Thinking」有所誤解,不是所有帶「Design」的短語就一定只是做設計的。

聊回蘋果。

在 2008 年的 South By Southwest 聚會上,蘋果的高級工程經理 Micheal Lopp 就透露過一些蘋果做產品的方式,其中包括:

Pixel Perfect Mockups (像素級高保真原型)。這顯然與 D.School 的 Prototye 和 Define 有關,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的員工需要對整個產品進行重新思考,敲定所有含糊不定的地方。Loop 形容:這個過程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而在 Ideate 階段,蘋果主要是依靠 10 to 3 to 1 和 Paired Design Meetings 這兩種回憶來實現的。前者是指,在項目開始的初期,蘋果的設計師們要拿出10種完全不同的方案,再通過篩選,選出其中最優秀的三個方案,最終再通過調查和探討,找出那唯一一個最優秀的方案。而後者是指,蘋果每周會有兩次回憶,第一次要求所有員工進行頭腦風暴,自由想像,而第二次回憶則要求工程師也參與其中,要明確前面所有的想法是否可用。能看出,在 Ideate 階段,蘋果也非常注重 Define 。

最終的 Define 則是要求領導層同樣參與其中的,這次會議通常被稱作 Pony Meeting,也就是說,員工們要把每周的 Paired Design Meetings 得出的方案統一交付領導層,而由後者來遴選出最終要去實現哪幾個方案。這樣就能避免「領導不懂瞎指揮」和「員工視野不夠廣」的兩種尷尬境況。

當然,透露了以上信息的 Loop 就因泄密而被蘋果開除了。

寫在最後

能看出 Design Thinking 是在蘋果內部工作中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來到國內之後搖身一變,變成了所謂的「產品思維」。當然,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國並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它塑造了蘋果,也塑造了騰訊,塑造了網易,塑造了微信,更塑造了中國互聯網時代。

那麼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

D.School 從來不授予任何學生「學位」和「學歷」,也從不照本宣科地講解任何理論知識,每個學生都要在這裡真正地執行項目,並且這些項目都是要最終投放到市場的—— D.School 引以為傲的 Embrace 就是所謂的「教學成果」。

蘋果更是把 Design Thinking 貫徹到底,Apple Store 的桌椅板凳,產品擺放,甚至富士康工廠的鼠患,都是蘋果的員工們運用 Design Thinking 進行解決和敲定的。

國內的消費及電子產品的廠商們,與蘋果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有更多思考。

參考資料

[1]知乎問題:蘋果的產品設計流程是什麼樣的

[2]李岩.設計思維研究綜述.機械工程學報

[3]圖源網路


推薦閱讀:

iPhoneX、小米MIX2你選哪個?
iPhone 4S 拍照功能中的 「光線通過率提高 73%」 怎麼理解?
蘋果產品一算一個準的郭明錤,到底是何許人也
技巧 | iPhone小圓點設置好 完全不用擔心換Home鍵
LG G7 ThinQ真機上手:搭載IMX351觸感器 旗艦機之名徒有其表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iPhone | 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