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病了的原生家庭,自己才是解藥

最近陪老婆一起刷劇,看了電視劇《都挺好》,這部劇最近很流行,很多人談論,總的來說,這確實是一部區別於我們之前看過的倫理劇,覺得引出了很多社會的現實問題,自己也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再次談談原生家庭的問題,這部劇真的是原生家庭問題的最好例子。

可能,過去我們看過的家庭類影視劇,太習慣於用團圓粉飾太平,不是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就是母慈子孝、兒女雙全,尤其是像《都挺好》里,蘇家這麼個大家族,真是表面上過的都挺好,關係也都挺好。

但是,從第一集開始《都挺好》就話鋒突變,接踵而來的家庭矛盾,先是蘇母的偏愛,蘇父的無能,後是只顧學習的老大,恃寵而驕的老二,最後是飽受不公待遇的小女兒……

這一切都赤裸裸揭穿了中國式家庭和睦美滿背後的假象,凜冽又通透,外加穩准狠,將那些看破不說破的親情與愛,就這麼不顧一切的呈現於熒屏內外。

你或許以為它只是戲劇誇張了的效果,結果當你看到那一行行扎心窩子的網友留言,才猛然發現,不相信劇情的人是有多幸運,因為這部劇里的每個人物、每種關係、每個狀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尋到出處。

它真實在哪裡?它真實在一刀刀撕開了原生家庭的遮羞布,一下下戳破了原生家庭關於愛與恨的謊言。

個人特別贊同網上的一句評論「蘇家,這一家子人都有病」。

雖然大多數觀眾都一邊可憐小女兒,一邊痛罵二子和蘇家父母,認為小女兒最受苦,是樊勝美的2.0版,被父母坑,被兄弟欺負,生的一身硬骨頭。但其實「重男輕女」的表象之外,這個蘇家的每個人都挺可憐,身上都有種不可逆轉的宿命感。

兩個大人,三個孩子,他們心理所呈現出的某種病態,人格里缺失了的某個部分,都急於從生活中彌補和找尋,而歸根究底,這些問題的鍋必須由原生家庭來背。

一、偏愛的父母,養殘的子女

《都挺好》里,最顯而易見的是,蘇家父母偏心眼。

  • 大兒子蘇明哲,從小隻顧學習,一心想著出國光耀門面,家裡拿不出高昂的學費,蘇母為此賣了小女兒蘇明玉的一間房;

  • 二兒子蘇名成,驕縱媽寶,凡事都想著管家裡要,找工作需要錢,出去旅遊需要錢,蘇母沒轍為此賣了兩間房;

  • 小女兒蘇明玉呢,學習努力卻被二哥逼著洗衣服,想上清華卻被母親安排免費的師範。理由很簡單,生養你都不錯了,一個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的。

看似蘇家大子得到的養育成本最高,二子得到的心理關愛最多,小女兒什麼都沒有得到。但長大成人後,事業上成功,人格上獨立的,反而只有小女兒。

明哲懦弱虛榮,愛面子,人到中年還在為生存疲於奔命;明成啃老無能,媽寶戲精,一到獨自面對家庭瑣碎就束手無策;明玉各個方面都還行,就是處理親密關係上太冷漠不近人情。

說到底,父母不公平的對待、不健康的愛,代價是犧牲了三個孩子原本健康完整的人格。

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奠基者羅洛·梅用「完整人格」概念來描述健康人格。

他認為:「有完整人格的人是能創造自身存在意義的人,這樣的人是具備了自由、勇氣、愛以及意志等能力的人格特點的人」。

「做一個有健康人格的人,即尋找自己、重建自己,創造自己存在意義的人」。

很可笑的是,蘇家的五個人都沒有健康的人格,都在否定自我的存在。

劇中的三個孩子雖然性格各異,人生道路也不同,但在遵循自我和認同父母的時候,都不謀而合的選擇了後者。

  • 明哲用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討好母親

  • 明成用嘴甜討好母親

  • 而明玉表面上叛逃家庭,是遵循了自我,但成年後對愛的冷漠疏離,內外不一,說明她還是無法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沒能成為另一個新的自我。

而蘇母呢,她用孩子們的價值證明自己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她就否定了自我,蘇父更不用說了,在這個家庭中若有若無,妻子生前依賴妻子,妻子去世又依賴兒女,根本沒有自我可言。

所以蘇家的教育是帶著毒的,這種有毒的教育,產生的回饋也必定是畸形和有毒的

  • 大兒子對面子執著的堅守,對家庭虛妄的承諾,是母親一再強加在他身上「光宗耀祖」責任使然。母親要的就是他想要的,他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 二兒子打罵妹妹成為劇中最可惡的人,不過他的命運也是從開始就標好了註解。母親從小就縱容他的啃老、蠻橫,偏愛他的油嘴滑舌,所以討好、陪伴母親成為了他的生存之道,如果他離開家像哥哥妹妹一樣,很難說蘇母還會不會那麼愛他。

  • 小女兒是一個典型缺愛、缺安全感的人,雖然堅韌剛烈,卻渾身帶刺,用與家庭決裂的方式來與命運抗爭,結果她的命運並沒有變得不同,被誤解、排擠、冷落,愛與被愛的能力依然匱乏。巧妙的是,她跟母親相互憎惡,卻在某些地方又出奇的相似。

家庭治療師默里·鮑恩認為「家庭問題會導致人格缺陷,這一缺陷不僅會伴隨個體的一生,還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個千瘡百孔的原生家庭,在蘇母去世後逐漸分崩離析,所有暗流涌動的問題都逐一浮出水面,痛苦的繼續痛苦,掙扎的放棄掙扎,糾纏的在配偶及下一代身上接著糾纏下去。

沒有人是倖存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二 、內心缺失的愛,不斷找補的圓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有句名言說 「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意思就是,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

溫尼科特認為,嬰兒的第一環境是母親,促進性環境可以使個體有機會健康成長,如果環境不夠好,尤其是在生命之初,就有可能導致心理不健康。

雖然這個家庭的罪魁禍首是蘇母,是她的強勢、偏愛和不公平,造成了一大家人的畸形,但蘇母又不是天生的壞人,她的性格同樣從原生家庭里有根可尋,換句話說,她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蘇母也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為了給弟弟換取城市戶口,她被自己的母親強迫嫁給窩囊軟弱的蘇父,於是在原生家庭的深深迫害下:

  • 她一方面,用家庭的絕對性地位,試圖逃出父母曾定義的「男尊女卑」的牢籠,從蘇大強的怕老婆,對蘇家兩兒子的絕對性掌控可見端倪。

  • 而她另一方面,如出一轍的效仿著自己母親對女兒的不屑和壓迫,對明玉一而再再而三的權利剝奪,正如當年那個無法自由選擇的自己。

蘇母的惡,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她的心理需求從童年到成年,都沒有從母親那裡得到滿足,所以內心空洞缺失的部分,就要從兒女身上不斷得到找補。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長大後竭盡一生去追求的,往往只是童年時沒法得到的滿足。

比方說,你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在事業上拼勁全力,不過是想聽到小時候就渴望的一句肯定;你一直在尋找的愛人,不過是在父母身上沒有得到的某部分關愛,或者他們未曾給過你的關懷。

有人把原生家庭埋下的坑,通過另一半來逐一填滿;有人把原生家庭的傷害,從子女的身上得到化解和找補。

而蘇母無疑就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孩子成了她人生碎片的一個巨大的容器,她破碎的心靈用孩子們的人生得以完整

  • 蘇母將價值需求寄予在明哲身上,因為小時候她的價值一直被父母忽略,所以成年後她的價值就是培養個出色的兒子,而兒子的學業是證明自己價值最直接的途徑;

  • 蘇母將情感需求寄予在明成身上,因為兒子的討好嘴甜,讓她得到心靈上的滿足,他的誇讚和肯定,讓她感覺到了被需要、被肯定和被愛;

  • 蘇母將出氣筒、無用的泄憤需求放在了明玉身上,因為她是這個家裡同她一樣的女性,她痛恨一直被蔑視的自己,無形中又成為了那個自己最痛恨的人。

蘇母將童年愛的缺失,力求長大後用兒女來得到補償,這其實是一種補償的心理防禦機制在作祟。

在精神分析理論的一系列防禦機制中,有個名字叫做補償,它是指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

當蘇母在原生家庭中,她所尋求的價值、情感、權利、肯定、尊嚴等都一一無法得到滿足時,她為了保護、安慰內心那個受了傷害的小孩,就選擇用自己的兒女來各自扮演一個角色,以代替和補償那份缺失

那結果是什麼呢?蘇母不斷找補內心缺失的東西,不斷還原那個不夠圓滿的心,可最後她自己或許得到了彌補,但她的孩子們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現了某部分的缺失。

對於兩個兒子來說,蘇母的愛,就像一把隱形的匕首,一面帶去了溫存和善待,一面卻斬去了他們應有的能力。而對於小女兒明玉來說,她的不愛,是直接完整的扼殺了她關於愛的想像、理解和能力。

三、生子育女的目的,不源於愛

生子育女這件事情,通常總會被母愛的偉大、父愛的沉重,外化成一件偉大又合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才說大多數的中國式家庭劇,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美化和歌頌,而子女是沒有話語權的。

正如那句「你爹永遠是你爹」,子女的叛逆會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子女的使命是成為父母理想化的那個人,而不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當父母對子女的出生、成長,乃至成家、立業,都不源自於天然本能的愛,而是源於某種私心和目的,那親情就變成了一種現實殘酷的交易。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也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這是以愛之名,達成自己的慾望

就像很多人生孩子前,並沒想過自己成為父母后的責任和義務,而是光想著「生孩子,我完成了當母親的願望」,「生孩子,我們能維繫夫妻的感情」,「生女兒小棉襖,生兒子能養老」,「以後我希望他成為xx,因為曾經我有個夢想」……

諸如此類的話語,你們應該聽過太多太多,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變向的情感交易。

我生你養你是為了滿足我的某種價值需要,在第二部分我們講到蘇母從三個子女身上各自尋找的價值需求就是這個道理,他們身上自帶的標籤屬性,就是他們存在的意義,也即是蘇母願意生養他們的理由。

這一點在蘇母,蘇大強身上表現的就淋漓盡致,蘇母覺得蘇明玉是女孩, 不需要她給自己養老,所以重男輕女,這不是源於愛。蘇大強,作為父親,一直膽小怕事,特別是在蘇母去世後,自私的一面表現的更加明顯,這同樣,不是源於對子女的愛,而是價值的交換。

在這裡,孩子成了某種功能性的存在。

還有一種是變向的情感索求,也即道德綁架,就是那句老生常談的「我給你吃給你喝,養你這麼大,你就得聽我的,我讓你去哪裡讀書,讓你做什麼工作,讓你去娶什麼人,你就必須去做。」

在這裡,子女不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是物化成父母的私有品。

說的雖然殘酷了點,不過太多家庭都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對孩子的愛不是無私的,是有條件的,而孩子必須付出些什麼去獲得和維繫這種愛。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母愛最高級的形式就是給予孩子自由」。

負責任的大人從來不是為生而生,是為愛而生,而愛孩子卻不溺愛,管教孩子卻不強權,約束孩子也懂得還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和成長的自由。

四、病了的原生家庭,自己才是解藥

病了的原生家庭,畸形的親子關係,往往不是我們有能力改變的,所以有人才說,《都挺好》一定不要大團圓結尾,最現實的情況是,明玉遠離蘇家,嫁給愛的人,過上與曾經截然不同的幸福生活。

電視劇還沒播完,也許編劇會給我們個雞湯味的結局,可無論結局走向如何,相信這部劇都能讓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漸漸看開、看淡、看透,然後與自我達成和解。

正如明玉在劇中說的「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也可以選擇放下」。

這裡的放下,既是一種對過去的諒解,也是一種對原生家庭造成傷口的自我療愈。你首先要看見傷口的存在,才能試圖去醫治它,也才能避免讓這種傷痛,繼續反射到下一代身上。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自己年輕時與父親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從而導致他年輕時的叛逆、愛較勁、不喜歡被干預的性格,但是中年時他靠自己的力量走了出來。

對於自己的成長故事,他的感悟是「你靠自己的感覺,無論是對還是錯,把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過程中你被看見了,經歷過這麼多鬥爭痛苦,最後走到這裡來,這是英雄」。

所以,逃開原生家庭的牢籠,成為你自己的關鍵是:

1、看見你自己,然後愛並尊重你自己

即使父母說他們那麼愛你,行動上也的確是很愛很愛,但你的感受如果是傷害,是不被愛,那麼你就要看見自己的這種感受和憤怒。

舉個例子,父母覺得他們好吃好喝的供養你,讓你長大成人,為你結婚生子,但從始至終他們都只看到了他們的付出,卻忽略你內心的所求,這個時候,你就要為自己爭取和改變。

因為當某種情緒一再壓抑,那種力量就會反噬,要麼是像明玉般與父母反目成仇,要麼是如蘇母般一味的宣洩在兒女身上。最可怕的情況是,我恨你卻最終變成了你。

所以「看見」自己的傷痛,理解自己的需求,做出自己的爭取。當父母不斷指責你,說你做的不對的時候,你遵從內心,保護那個你認為對的自我;當你試圖證明自己,卻被父母不斷否定的時候,放棄證明,告訴自己就是最好的。

要知道,在成為別人之前,你一定要成為你自己。

2、看見他們的傷口,然後學會釋然和放下

有心理學家指出,80%兒童的心裡想問題來源於他們的父母,而父母的問題又來源於上一輩人的教育失誤,周而復始,循環往複。

所以,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爸媽,他們可能做的不夠好,甚至做的有點過分,但是將父母身上的問題,還原回他們的原生家庭,也許你就心理得到釋然和理解。

3、精神經濟上獨立起來,主動遠離有問題的原生家庭

有許多人雖然嘴上斥責著「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吶喊著想要擺脫父母的掌控,結果呢,精神上依賴父母,物質上依靠父母,任何事情如果沒有父母的建議和幫助,自己就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你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管制、壓制和牽制,就要真正獨立起來,任何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有做決定的能力,尤其是經濟上不再啃老、不去依靠父母。

當你可以自己去生活、去賺錢、去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時,你就能主動選擇去遠離原生家庭,就像劇中的蘇明玉一樣,強大到無人再可去肆意傷害,勇敢的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4、重新梳理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認清家庭中的責任和位置

家庭系統排列,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一個新的家庭治療方法,最初由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經30年研究發展起來的。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和學習,包括也上了李中瑩老師的相應課程(大家不需要去專門研究,這很費心力,有問題找我就好:))。

它強調家庭裡面的序位排列,主要是父母、兒女、配偶等每個角色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否正確,也即每個人都要站在自己應該屬於的位置,如果出現排列錯位,這個家庭就會出現問題。

海靈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隱藏著的、不易被我們覺察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家族成員的命運。那就是『愛的序位』」海靈格認為「愛與秩序的衝突,是所有悲劇的開始和終結」。

家庭系統排列講求的是愛的科學,一個家庭包括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我們每個人身處其中都有所屬的位置和順序,承擔著各自的職責和功能。

許多原生家庭出現問題,很多都是愛的序位、彼此的責任和功能搞錯了。

比方說,海靈格指出的這兩點在家庭中很有借鑒意義

  • 在伴侶關係中,先生和妻子的關係,優先於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但通常夫妻有了孩子後,他們照顧孩子勝過在伴侶之間表達愛意,這樣就破壞了層級秩序,孩子會感到不自在,有壓迫感。

  • 只有當你的母親無法照顧父親時,你去照顧他,才是適當的。或者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需要我,我就會給你們適當的照顧。

意識到這個問題,認清你們的愛與責任,找到你們的排位和順序,很多問題也將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得到解決。

5、找到真心待你的人,重新建構一個有愛的新生家庭

人的一生有兩個家庭,原生家庭無從改變,新生家庭卻可以重頭來過。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很深的痕迹,但別忘記了,成年以後你還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找一個真心待你的人,用他的真誠、你的真心去療愈心靈的傷痕,慢慢的你就會相信愛、感受愛、理解愛,這份健康的愛,會幫助你淡忘並擦去原生家庭留在你精神上的傷痕。

不過,前提是你在進入一段感情前請不要把自己當病人,把對方當救世主,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託於另一半身上,是很容易造成下一段悲劇的發生

父母的影響或許會伴隨著你的人生很長一段路途,但人生那麼長,放下那些不美好的影響,改變那些消極的力量,又未嘗不是人生的另一段啟程。

正如東野圭吾所說的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改變,是從放下開始,愛自己是從接納不完美起,用一個健全的人格、全新的自己去迎接新的家庭,相信你的後半生一定會活出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原創辛苦,贈人玫瑰手游余香,點個贊再走~

我是 @深刻如此

推薦閱讀如下缺愛 & 原生家庭 系列文章:

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缺愛??

www.zhihu.com圖標深刻如此:戀愛中性格缺愛怎麼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篇幅有限,更多我的乾貨和看法可以查看我的公眾號:深刻情感說(ID:shenkeruci)

我的公號也特意為女生準備了一篇測試,測試作為女生的你是不是有「毀滅性人格」,在公號菜單欄里的「測試」菜單欄里就可以自己做測試。

相關文章:

專業心理測試告訴你70%以上女生被分手都源於以下的人格「毀滅性人格」特質

深刻如此:挽回前任:專業心理測試告訴你,為什麼被分手的都是你?如何挽回愛情?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被全網抄襲的2w + 字挽回乾貨大全::

深刻如此:挽回愛情,教你怎麼挽回前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Hi,我是深刻,心理公號-深刻情感說(ID:shenkeruci),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大連市心理學會會員,33歲,已婚已育。11年qq群挽回情感教學,13年豆瓣小組心理情感指導諮詢,17年入駐知乎,諮詢案例萬餘件,相信無論從專業角度、諮詢經驗和人生閱歷來說,我都可以給你一些還不錯的建議。


推薦閱讀:

為什麼爸爸把青菜燒焦了,也是宇宙無敵超級暖男?
情商到底是什麼情商?
肖颻:【心智撲克】黑桃2 -- 逃離的自由
怎樣識別你朋友是否有拖延症?
晚睡強迫症| 誰偷走了我們的睡眠?

TAG:原生家庭 | 缺愛 | 心理學 |